設置
書頁

第一百六十二章 陸軍的變化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變化大的不僅僅是海軍和空軍。陸軍的變化更大。海抗軍的陸軍第一次十三個連達到了齊裝滿員。人數總計三千三百余人。

  第二梯隊的十三個連也已經完成了三個月的新兵訓練,三個月的基本武器訓練。已經開始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連排戰術訓練。總人數在一千五百左右。

  第三梯隊的十三個連,也已經開始了為期三個月的基本武器訓練。總人數達到一千五百。

  第四梯隊的新兵連規模最大,有陸軍訓練營也有海軍和空軍的訓練營,總人數在兩千五百左右,其中有從國內運到的海軍專才三百五十多人。

  海抗軍的陸軍到了四零年的八月,總人數已經六七千人。

  眼前的規模已經令李廣很是滿意了,要知道在國內昆明那里有委員長答應的兩千學生兵,在徐戰那里還有近萬的新兵。

  十三個連齊裝滿員的陸軍,對于嚴重缺乏陸地作戰力量的海抗軍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部隊發展到這個地步,必須考慮實際作戰的編制了。海抗軍的十三個連雖然兵種齊全,但是兵種之間缺乏配合,如果遇到作戰,臨時組合部隊,明顯的弊端。

  如果說李廣最想組織的部隊單位,不是師而是團。但是目前明顯不具備條件。就這么多兵力,李廣只能先組建營一級單位。

  李廣把這種編制稱之為模塊營,希望有一天能夠擴展成為模塊團。

  所謂模塊營(團),其實是指專業性的作戰團隊。這種模塊團的建軍方式,是二戰末期德國陸軍的創舉之一,其優點是部隊訓練相對簡單,針對性更強,作戰能力強大。不過德軍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能夠把這種編制辦法擴展到整個德軍。

  李廣曾經對此有所耳聞,在陸戰隊初具規模時就想到了這個方式。

  在四零年的八月,海抗軍第一批十三個連組建了七個模塊營。

  第一營,野戰營。以攻城野戰為主要作戰目標。營長鮑鋼。

第二營,山地營。以山地攻防為主要作戰目標。暫缺營長  第三營,叢林營。以叢林作戰,尤其是熱帶叢林作戰為目標。營長蘇青。

  第四營,兩棲營。以登陸作戰和反登陸作戰為主要目標。由參謀長程仲英兼任營長。

  第五營,炮營。

  第六營重炮營。

  第七營,裝甲營。營長秦湛。

  計劃很是宏偉,但是距離實現還有相當距離。其中叢林營實際上是蘇青率領的海南游擊隊,在石像島僅僅有一個新兵連支起了架構。

  山地營也只有一個新兵連,準備從徐戰的部隊中調些老兵充實。

  兩棲營倒是五個連,但是暫時編制不齊。

  架子都搭建起來了,但是真正稱得上成軍的只有第一野戰營。營長鮑鋼。

  該營采取了五連制,下轄三個步兵連加一個營部連(也叫火力連,有三個專業排,一個指揮部)以及一個工兵輜重連,每個連兩百五十多人,共計一千零三百人。

  第一野戰營的火力配置非常強大,不僅僅是比國內華軍強大,而是比起德軍都絲毫不差。

  三個步兵連的連級火炮是一門仿日制70mm步兵炮和一門37MM戰防炮,加上迫擊炮輕重機槍。

  火力連中三個專業排擁有一個重機槍排(四挺重機槍),一個仿德制76MM步兵炮排(四門)一個裝甲派(三輛英制瑪蒂爾達一號坦克和一輛法制B1重型坦克)。

  海抗軍從歐洲戰場上撿到的坦克不少,足足一百輛。不過瑪蒂爾達坦克炮塔實在太小,火力僅僅是兩挺水冷重機槍。李廣沒有對其做大改動,僅僅是把炮塔割開,稍微增加了一點操作空間。而法國造的BI重型坦克,火力強大,但是問題在于雙炮塔人員操作極為復雜。搞笑的是,法國人的坦克,駕駛員還要兼職重機槍手,簡直是過分的理想化了,根本沒有考慮人機工程。李廣對此也做了一點改進,摘除了三十七毫米副炮,只留下了75MM主炮。原來副炮的位置安裝了重機槍。不僅使得坦克內的空間顯得不那么擁擠,也使得駕駛員能夠全心駕駛戰車。在以后的戰斗中,證實了李廣的眼光,這款法國造坦克戰斗力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二戰結束后很多軍事家評論,德國對裝甲武器的運用上最大的成就是把裝甲集群集中使用,作為突擊集群。而日本和法國以及英國對于坦克的使用卻是分散到各個部隊,使得坦克僅僅作為一種步兵火力支援武器。李廣不認為坦克作為步兵支援武器就是完全錯誤,世事沒有絕對。

  再加上這兩款坦克的速度實在夠慢,只有二十公里的速度,除了作為步兵支援火力,李廣還真看不出它們能夠擔綱起突擊集群的能力。更何況李廣有自制的虎一坦克作為未來的主戰坦克,虎一坦克他肯定是要作為裝甲集群使用的。

  海抗軍在敦刻爾克收獲足夠大,李廣計算一下即使這種超高標準的模塊野戰營,裝備幾個營,坦克還足足而且有備用的。

  不過這樣一個模塊營,火力固然強大,但是僅僅后勤就用了一個連的兵力,計劃中各種汽車就需要一百輛,步兵代步的自行車八百輛。火力是足夠強大,消耗當然也足夠恐怖。

  李廣估計,這樣一個營的訓練和作戰消耗超過國內華軍一個正規軍的團。其裝備論價值的話已經超過五十萬美金,超過一個華軍雜牌師的裝備總額。

  李廣如此砸下血本,為的就是打造一支真正的攻城野戰強軍。

  至于兩個炮營和重炮營,現在還處于武器足夠,人員嚴重不足的境界。但是畢竟已經支起了爐灶,成軍只是早晚的事情。

  裝甲營最為熱鬧,在給野戰第一營提供了幾個車組之后,裝甲營就展開了熱火朝天的訓練。其中最為重要的科目是裝甲集群對抗。

  共計六十余輛波蘭小坦克成了裝甲營的訓練車,每天訓練場上炮聲隆隆。戰士們的智慧是無窮的,為了提高演習的真實性,戰士們專門制造了木制炮彈,并減少了彈殼的裝藥。這樣的炮彈打到波蘭小坦克的裝甲上不會造成人員傷害。不知道這算不算首創,但是簡單的招數使得海抗軍的裝甲營戰術水平迅速提升。

  很顯然,海抗軍的參謀部中那些年輕的參謀們對于裝甲營最有興趣,紛紛出謀劃策,為裝甲部隊設計作戰陣型。對于海抗軍來說,紙上談兵也是練兵,對抗中取勝的陣型戰術就是好戰術,一切以對抗取勝為準。

  作為一種戰術,從計劃到訓練再到戰場檢驗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其中不僅要耗費大量的物資,還要有鮮血和汗水。現在這些年輕人在流汗,總有一天他們將會揚威沙場。

  陸軍所需要的資金相對于海軍和空軍來說是最少的,首先是武器裝備不用花錢買,彈藥也極為充沛。即便如此,為了保證戰術所需的運輸工具以及燃油等消耗也不是一個小數,加上尚在國內的一萬多軍隊,四零年年底前總共也要消耗近百萬美元。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