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九一章 第一樁命案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念叨林昭的人有很多,有來自汴京的,也有人來自杭州本地的。不過卻不是錢塘縣,也不是余杭縣,而是富陽縣。

  在林昭的記憶,自己和富陽并沒有什么交集,也沒有什么瓜葛,誰這么念叨自己呢?

  后來才發現,這些念叨來自于一個孩子,準確地說是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女孩!

  對,沒錯,她的名字叫做王朝云。

  事情的起因還是與青苗法有著莫大的關聯!

  夏收已經結束了,上半年的青苗法推行在一片怨聲載道之中結束。有的百姓咬牙忍者,總算是先把借款給還了,被強行攤派的那些人雖然憤怒,卻也無可奈何。

  至于那些做擔保的富戶,除了在心底里咒罵官府之外,還暗地里清點資財,看看到底損失了多少。

  總而言之,大部分人對青苗法沒有好感,甚至多有怨言!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地方官府都心中有數,但大都選擇視而不見,他們更為在乎的是交給朝廷的那份報告!上面有青苗法推行的各種良好數據,從各個方面凸顯出青苗法有多好,為老百姓帶來了多大的實惠。當然了,核心就是一句話——政績突出!

  皇帝趙頊和王安石到底是怎么想的,這個根本不得而知。總之,他們似乎看到的都是好的一面,對青苗法取得如此斐然的成績興奮不已,對此多有贊賞。

  在這個年代,皇帝的態度直接決定了官員們心思,以及王朝前行的方向。

  趙頊雖然在日益成熟,但是終究還是有些太過稚嫩,他已經忘卻,登基之后第一次召見富弼,富相公給他的忠告。

  富弼也是三朝老臣,仁宗在位時便擔任過宰相,威望猶在韓琦與文彥博之上。早年間還與范仲淹一起參與過慶歷新政。

  正是因此。趙頊想要改革變法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富弼。

  不過此時,這位老大人已經是垂暮之年,乘著皇帝恩賜的小轎子,在兒子的攙扶之下入宮。

  幾十年的沉浮,富弼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青澀的少年,老成持重的他。并沒有帶給年輕的皇帝多少驚喜。而是給出了一個忠告:為帝王者,切勿喜惡示臣子!

  什么意思?作為皇帝,千萬不要讓臣子知道你喜歡什么,厭惡什么!

  至于這么高深莫測嗎?當時趙頊光顧著失望了,加之登基不久,帝王心術也懂得不多。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君心難測,更不理解富相公一片良苦用心!

  所以當皇帝表現出變法強烈的,甚至狂熱的支持時,會給官員們一種明確的“方向感”。

  官家很高興,并且贊賞嘉許之后,各級地方官自然就興奮了,推行青苗法的熱情也越發的高漲。

  于是乎。皇帝趙頊下詔書,從夏季開始,青苗法在大宋朝全境開始推行。

  至于先期開始試點青苗法地區,官員們更是迫不及待地開始了第二輪青苗糧的發放。

  結果可想而知,比前一次更加不順利。

  上一次,百姓們不明就里,了解不多,參與的人數不少。

  可有了一次慘痛的經歷之后。哪個還愿意傻不拉幾的來第二次呢?

  也許真正貧苦之人,確實需要青苗錢來渡過難關,維持生計,渡過艱難。但對于大部分殷實之家,尤其是那些做擔保的上等戶而言,愈發的避而遠之。

  一次的實驗已經證明,總是有那么一些人。借款之后無力償還,這些部分都會成為上等戶的爛帳。半年下來,他們已經損失慘重,有的已經傷筋動骨。有的已經觸動根基。

  一家一戶早已視青苗法為洪水猛獸,要是再來一次,估計誰也承受不住,聽聞官府再次派發青苗錢,一個個都驚恐不已。

  沒錯,絕對是驚恐!

  這是皇帝趙頊與王安石所不能預料的,當然了,目前他們根本不知道存在這種情況,即便是知道了,也未必會當回事。

  地方官們在乎的只是政績,在乎給朝廷交上去一份滿意的答卷。同時在這個過程之中,他們能夠從中獲利不少,兩全其美的事情,何樂而不為?故而態度十分強硬。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和甜頭,這一次他們變得更加膽大妄為。也許之前還有所顧慮,手法還比較隱晦,現在則是完全毫無顧忌的強行攤派。

  可百姓的抵觸情緒很嚴重,各種躲避與反抗,甚至是不滿。但地方官態度堅決的,如此一來必然產生矛盾,隨著矛盾的加劇,沖突也會升級。

  可尋常老百姓哪里是官府的對手?吃虧難以避免。

  杭州一帶青苗法推行最不積極的是錢塘縣,最積極的則是富陽縣。

  富陽縣令劉惠已經四十多歲,仕途上一直沒有什么進展,隨著年紀不斷增長,他開始越發的著急。就在絕望之際,朝廷開始推行青苗法,他意識到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所以表現的格外賣力,希望以此取得政績,討好王安石,謀求高升!

  因此富陽縣在杭州青苗法推行中成績斐然,首屈一指,但是沖突也格外尖銳。可劉惠渾然不覺,夏收剛剛結束不久,便親自帶人深入鄉村,加緊青苗糧的派發!

  平日里也是順順當當的,但是這日在城郊,卻發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

  富陽城郊有一戶姓王的人家,家境殷實,生活富足,已經能算得上是個小地主,甚至還小有名氣。原因有兩個,主人王員外是個讀書人,雖然不曾考取功名,但是在鄉間還是頗有名望的,乃是一名威望甚高的鄉紳。

  至于另外一個出名的原因,則是因為他家有個聰明的女兒。年方九歲,便學識淵博,詩詞歌賦懂得不少,關鍵是甚為聰穎,在附近一帶可以說是人盡皆知,這個姑娘名叫王朝云。附近一帶,關于此女的趣事流傳的不少。

  不過鄉親們并不知道,這位姑娘最近一次的精彩表現是上元節的西湖邊,讓一位奸商無地自容,還引起了通判和一位縣令的側目!

  當然了,這些并不能阻擋縣令劉惠的升官大計。王家富裕,理所當然的上等戶,青苗法推行中擔保人的絕妙人選。

  王夫人似乎不是很愿意,王員外的熱情也很有限,但是出于幫助鄰里的考慮,王員外還是勉強答應了。

  結果卻有些不盡人意,擔保的七戶人家,竟然有五戶都未能按時歸還。縣衙的差役為了及時完成任務,自然而然就將債務放到了王家身上。

  王員外很無奈,可是已然答應了做這個擔保人,不還也不行,何況官府逼迫的緊,一個小老百姓只得從命。

  為此,王家損失慘重。至于向那些鄰里要糧食,難度自然不小,何況鄰居們都生活困難,王員外都是看在眼里的,也多有不忍心。

  這一遭就認了吧!王員外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咽下這口氣,算了!

  可是事情到這里遠遠沒有結束,才不多幾天的功夫,縣衙的官差竟然再次上門,要求他繼續作為青苗錢的擔保人,而且這一次擴大到了三十戶人家。

  盡管朝廷規定的是五戶或者十戶為一保,但是在現實運用中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來是現實情況的問題。二來,地方官為了保證放出去的錢糧一定能收回來,自然而然就選取那些富裕人家,增加其名下的擔保人數,從而保證貸款可以絕對的收回。

  官府考慮的永遠只是賬面上的東西和利潤,至于老百姓的想法和死活,他們根本不曾考慮,不曾顧及。

  很不幸,王員外就被富陽縣看成了一個香餑餑,所以讓他為三十戶人家擔保。

  上一個季度,王員外剛剛被坑了,損失了許多,故而對青苗法根本沒有什么好感。唯恐避之不及,甚至心有畏懼。

  萬萬沒想到,在官府竟然再次找上門來。王員外一聽來意,尤其是三十戶人家的數據,頓時嚇的兩股顫顫。

  不過才七戶人家已經讓他損失慘重了,很勉強地支撐過來了,現在變成了三十戶,其中又會有多少人還不起青苗錢呢?那到時候自己需要幫著補償多少呢?王員外根本不敢想,只要其中略微出一點問題,自己就該傾家蕩產了。

  所以,這事他肯定的不愿意,于是乎婉言謝絕了。可是官差們不依不饒,根本不給王員外謝絕的機會,這事你就根本推辭不了。

  王員外本是個讀書人,也懂一些道理,對此很是不滿,便據理力爭。縣衙的差役哪里肯與之講道理,過程之中更是推推搡搡,性質開始發生了變化!

  這個時候,王員外的小女兒王朝云瞧見父親被欺負,便用出面指責,估計小姑娘的言語也頗為犀利。結果成為沖突導火索,引發了嚴重的沖突。

  縣衙的差役們近一段你時間來,趾高氣揚習慣了,感覺受到了很大羞辱,一時之間有些沖動,竟然和王家人廝打起來。

  這個過程之中,王員外竟然意外受傷,倒地身亡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