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八八章 意外失望林縣令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在青苗推行的問題上,林昭很嚴厲,態度很堅決;蔡京很為難,睜只眼閉只眼,可是杭州其他的官員就另當別論了。

  時間已經進入熙寧三年的四五月,天氣逐漸炎熱了,夏收已經開始進行。各地放出去了不少青苗錢,都眼巴巴地等待著夏收之后結賬!

  在杭州,氣氛尤其的緊張。

  因為去歲秋雨連綿,導致秋耕秋種都有所耽誤,播種情況可能不足正常的一般。所以今年杭州夏收的情況必然是可憐巴巴的,欠收是肯定的。

  但是青苗錢的歸還確實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問題,尤其是青苗法推行的第一年,格外受到關注。何況這是一次收回本息,各層級的官吏對于獲利的情況都格外的關心,所以誰都不敢馬虎。

  按理說兩成的利息看似很多,但相比于那些大地主情況還是要好一些,百姓是可以承擔的。青苗法政策本身還是很有優惠的,王安石對此充滿了期待,希望此舉不禁可以抑制土地兼并的問題,同時可以增加財政收入。

  想的很好,執行起來就有難度了,尤其是在去歲遭遇過水災,糧食明顯欠收的杭州,這個問題就越發的尖銳了。

  百姓們憑借著州縣良機的賑災糧,以及青苗錢渡過了最艱難的時候,可是實際上最艱苦的日子還沒有到來。

  因為眼看夏收到來,終于可以收獲為數不多的糧食了,可是尚未來得及喜悅,就該向朝廷歸還糧食了,而且是連本帶利的。

  如果是豐收的年景,這不算什么,但是現在……一切就不一樣了!

  對于相對富裕的殷實之家來說,興許也不打緊,咬牙也就過去了,但是對尋常百姓而言。就有些要命了。

  因為糧食一旦歸還,他們在秋收之前又將面臨缺乏口糧的局面,生活仍然難以為繼。

  可是朝廷的地方官才不管那么多他,他們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政績,放出去的糧食是必須要收回來的。于是乎這種強制手段都用上了,畢竟欠債還錢,收回糧食是天經地義的。地方官這么做,你又有什么辦法呢?

  何況在那個年代,尋常老百姓怎么斗得過官府呢?無可奈何之下,只得交出糧食,于是乎他們的生活再次陷入了困苦之中。

  這種落差很大的感覺,當真讓人有些難受!剛剛才給了他們希望。瞬間又將他們的希望摧毀,將他們逼上了絕望的境地,試問誰的感受能好?

  于是乎這些百姓們開始怨聲載道,對于朝廷所謂的青苗法更是鄙夷,不滿,各種負面情緒就開始醞釀爆發出來。剛開始發給他們錢糧的時候,他們滿心歡喜。可是現在,完全是另外一種感受。

  還有一批人,他們本來沒有向官府借青苗錢的打算。因為他們的家底也算殷實,可以度過目前的難關。

  可是因為朝廷的一些官員,為了追求政績,強行攤派,你不借也得借!官府的想法很好,這些殷實之家。借了之后完全可以還得起,不必擔心到時候的回收問題,利潤完全是可以保證的,而且還不用多費用付,這樣的好事地方官自然愿意投機取巧。

  于是乎青苗法推行的賬目上數字很客觀,可是對于這些強攤的老百姓而言,就很郁悶了。他們明明可以不用借用錢糧。等到收獲之后,所有的糧食都是自己的。可是現在,他們就得平白無故地損失掉兩成的利息錢。一年辛苦勞作,兩成的錢財就這么送了出去。哪個心里能好受?

  他們并不知道,這是地方官府胡亂行事,走樣的執行,紛紛認定是這個新推出的青苗法害人。

  王安石絕對不會想到,設計如此完美,用心良苦的青苗法會變成如此模樣,被讓老百姓苦不堪白,民間的風評也格外的差!甚至已經是怨恨與抵制,這種情緒從一開始就滋生了!

  當然了,最為痛苦的應當屬于那些上等戶了。按照青苗法法令的規定,五戶或者十戶為一保,其中富裕的上等戶來做保人,為借款的百姓擔任擔保人。朝廷的本意很明確,互幫互助,如果借款人無力償還,還有擔保人在,不至于放出去的錢糧收不回來。

  這個條文,從一開始設定的就很不合理。可是王安石卻渾然不覺,直接無視掉了人性,直接無視掉了上等戶的不滿與反對。

  夏收之后,便是收回債務的時候。

  在杭州地面上,因為災荒的緣故,很多百姓還不起青苗錢的本息。有的是因為歸還之后所剩無幾,所以有意的拖延或者少華。當然了,也有那么一部分,是故意的惡意拖延。

  尋常借款的百姓十分散亂,想要從這些人追回本息,費時費力,還吃力不討好。地方官哪里肯費這個力氣,加之上面又催的比較緊,為了方便起見,全都將目標對準了那些做擔保的上等戶。

  可是這個做法對于這些上等戶而言,完全是無妄之災。他們沒有借用一分錢,一粒米,這個是卻要平白無故付出這么多,心里肯定是老大不愿意。

  地方官哪里肯與他們多講道理,因為有擔保的存在,完全是可以強行收回錢糧的。這些無辜的上等戶只能活該倒霉,因此付出了大量的錢糧。官府還很客氣地留下一句話,讓他們去找那些欠款的百姓去收賬。

  官府出面可以不講理,可以采用強制手段,可是尋常百姓之間呢?讓這些上等戶去收賬,興許可以收回來一些,可是大部分時候都成為了爛帳。有的人不愿意歸還,還有一些是當真歸還不起。

  上等戶們注定了也要平白無故地遭受損失,在他們眼中,青苗法完全就是對他們的搶掠,讓他們深惡痛絕。

  所以從一開始,老百姓們便對青苗法起了惡意,很是反感。可是反感又有什么用呢?他們的意見直接消弭在了陣陣風中!

  杭州知州趙抃的神情很凝重,在此之前他便不是很看好青苗法,在汴京的時候變與司馬光等人一起反對過。他離開汴京,前來擔任杭州知州,與此多多少少有些關系。

  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意識到青苗法的危害會有多嚴重。可是知道現在,親眼所見的時候,才深刻體會到,情況遠遠超乎想象。

  現在他是明白,司馬光擔心的一點都不錯,自己的堅持也沒有錯。青苗法的內容興許很好,但是正如很多人擔心的那樣,執行過程中的問題不少。

  杭州下轄八個縣,有六個已經亂成一團,唯獨錢塘與余杭情況要稍微好一些。

  情況最好的是錢塘縣,林昭幾乎可以說完全沒有推行發放青苗錢。而是用賑災糧與商鋪加農戶的模式所取代。

  此刻,錢塘縣的夏收正常進行,至于那些本來該借款的百姓,現在正在全心全意地種植棉花!林昭讓那些大食人指導了一批棉花種植能手,繼而將種植技巧傳播到了各個鄉村。

  眼看田地中的棉花葉子長的綠油油的,一個個青綠的果實已經出現了,有人好奇地撥開,發現當真是尚未成熟的絨絮之物,當真不能食用。

  不過沒有關系,這些從未見過的作物雖然不能吃,但是有人付給他們酬勞。孟氏商行已經先行付給了他一半的糧食,讓他們可以安穩地渡過最艱難的時候,絕對比其他縣的百姓更加幸福。

  至于剩下的一部分,等到秋天棉花采摘之后,會另外付給。訂金交了一半,手筆之大,已經完全讓這些百姓放心。一個個全都很用心地與技術人員學習,好好侍弄地里的莊稼,只等著秋天的時候,領到另外的錢糧。

  所以錢塘縣的百姓絕對是最幸福的,而且是無與倫比的幸福。相對來說,林昭的壓力看似最小。可是林昭心里并不好受,并未因此有任何一絲一毫的慶幸,因為整個杭州的情況他都目睹在眼中。

  各種強行攤派,各種不地道的行為,以及百姓的反應與不良影響,林昭完全看在眼里。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當他觀察到了解到的時候,心里別提有多難受了。

  雖說這一切看似與自己無關,可是林昭心中卻涌起了別樣的失望。沒錯,很失望!

  重生之后,他一直對王安石的多有看中,就是期待著王安石變法能夠讓這個國家強大,免受異族入侵,以至于亡故,尤其是避過那可悲的靖康之恥。

  所以他一直想方設法地幫助王安石,多加支持,甚至因為各種情況被認定是新黨中人。而事實上,林昭也確實比較傾向新法,并且為此付出了許多。

  可是今天,林昭的想法開始有些動搖,現實是如此殘酷,對他的打擊可不是一點的大!

  心中升起一種別樣的失落,開始有些失望了!

  名垂青史的王安石變法從一開始就要失敗嗎?也許之前是因為自己了解的不清楚,沒有一點防備,那現在呢?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