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八四章 舍本逐末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有道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熙寧變法興許沒有錯,但是在推行方式或者說理念從一開始就出現了一個小小的問題。

  王安石為人執拗,只想盡快看到的青苗法推行的結果,考核的依據便是賬目。只看到國家收入增加了多少錢,卻忽略了百姓生活,忽略了改革變法最根本的目的。

  富國強民,國家是否富裕了不知道,但是百姓的生活著實是越發的困苦了。單單從表面的現象來看,有些舍本逐末了!

  王相公只想著自己當年在地方為官時,同樣的政策進行的很順利。卻忽略了,大部分的地方官沒有他那樣的高風亮節,沒有他那樣淡定的為民之心,只是一心想著要出政績,謀求向上的鉆營。

  當時的情況下,變法的反對浪潮太高,對王安石而言是相當的孤立。因此凡是支持變法的人天然就有種親切感,這些人也往往受到重用,而這其中大部分都是投機鉆營之輩。

  當時有說法,新黨多小人,其實并非沒有道理!

  皇帝趙頊為了對王安石表示支持,強勢地將反對變法的人全部貶出了汴京,一時間倒是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長遠而言并非好事,這給了天下官員一個很明顯的信號,支持變法有成績便可以升官受到重用。反對變法沒成績,下場只有貶黜。

  于是乎許多的官員為了自己官位,為了自己的前程,變著法的在變法過程中追求政績。因為官家與王相公看重的就是這個!

  于是乎各種強行攤派,各種的增加利息,亂象層出,比比皆是。情況相當的嚴重,可是這些王安石似乎都沒有注意到,抑或根本不屑一顧。沒辦法。拗相公的名號可不是白叫的,偏執起來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比擬的。

  于是乎情況就愈演愈烈,一個個小小的問題經過不斷發酵,就會成為一個天大的問題。毫無疑問,熙寧變法的最終失敗與此大有關聯。可惜在這個過程中皇帝趙頊與王安石都沒有發覺,或者說不曾重視,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

  而今青苗法才剛剛開始推行。一切問題都尚未表露出來。林昭縱然知道,后面會出現一些問題,可是沒有確鑿的事實依據,又能說什么呢?如今正意氣風發,雄心壯志的趙官家與王相公聽得進去嗎?

  而且這也不是一個單純的勸諫就能起作用的,是整個的理念與模式存在問題。想要改變根本不那么容易。最為關鍵的事林昭還沒想到那么多,也只是有個很模糊的想法,而于玄的雖然分析的不錯,卻也也相當的淺薄,沒有得到驗證之前,很難有確切的結論。

  說句實在的,于玄自己并非那么自信。此刻的林昭也有些將信將疑。一切都只能等待時間和事實卻驗證。

  最為重要的是,根本沒有具體的解決方案。林昭感覺,為今之計,對自己而言。便是在錢塘縣的推行之中,盡可能避免問題,尋找最適合的方法,爭取自己這里不出問題。在推行的過程中,全面認識青苗法。至于解決或者改良辦法這些都是后話。

  林昭安排道:“錢塘縣我們盯緊點,你說的這兩點一定要注意,還有其他方面也多加留意。既然是試點,那么我們不僅要做出成績,也要發現問題……”

  “是!”于玄沉聲答應。

  上元節之后,錢塘縣的青苗法推行全面鋪開。

  不過來領取青苗錢的百姓并不是很多,這一點有些出乎意料。

  不過轉念一想。也是說得過去的。錢塘縣地處東南水鄉,土地肥沃,乃是魚米之鄉。自從五代十國開始,吳越錢王悉心治理兩浙十三州。并沒有受到戰亂的影響。

  相反,錢王還修建海塘,以及一系列的農業水利工程,從而使得杭州的農業基礎非常好。大宋朝開國百年時間,杭州一帶同樣是富足安穩,向來是風調雨順,像去年那樣的連綿秋雨災害當真是百年難遇,難得一見。

  在這種情況下,錢塘縣的百姓本身的經濟基礎還算不錯,對青苗錢的需求度就不是那么高。

  不得不說,皇帝趙頊選錯了試點的地方。他認為林昭與蔡京兩個很看好的杰出青年才俊在杭州,希望他們打開局面,做出成績的,從而堵住悠悠之口。完全是想要重用的想法,可是卻忽略了最基本的事實,富庶之地不適合并不是那么適合推行青苗法。

  相反倒是北方自然條件比較差,災害比較多的地方更適合。比如河南路、京東路、淮南路都選擇的比較好。那些地方災害頻發,生產條件差,百姓難有余糧余錢,經常會出現青黃不接的狀況,需要青苗錢,也是青苗法所針對的主要地區。

  不過杭州去年秋季遭遇了大雨災害,似乎也在這個范疇之內。但是因為林昭的賑災很及時,連續五個月的賑災糧食發放,可以幫助百姓們渡過最艱難的時刻,瞬間便降低了青苗錢的需求度,畢竟青苗錢還是要付利息的。

  加之糧食價格戰獲勝,可以買到便宜的糧食,所以老百姓們對此的反應相對冷淡,很是一般。既然是富庶之地,大部分的百姓家都是有所積蓄的,一段時間得災荒完全是可以撐過去的。

  林昭沒想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以為大雨災害會讓青苗錢變的很搶手,可實際上遠沒有想象的那樣嚴重。

  于玄道:“公子,還有一個原因……”

  一出現這樣的狀況,于玄就立即著手調查,已經略有所得!

  “怎么了?”林昭輕聲詢問。

  于玄解釋道:“是這樣的,青苗法制定的時候,為了保證放出去的青苗錢能夠收回來,是要求每五戶或者十戶為一保,要求其中的上等戶來做擔保。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時間歸還本息,就要有這個擔保的上等貨來歸還。”

  “沒有人愿意做擔保人對嗎?”林昭一聽就明白了,很顯然的問題,這與后世的銀行貸款是一個道理。如果不是關系到位,絕對放心,誰敢輕易去為其他人做擔保人?對方要是借錢不還,豈非要自己來背上沉重的債務?

  于玄點頭道:“是的,沒有幾個上等戶愿意,畢竟風險還是很大的。”

  “可以理解,借款人的家庭狀況與能力都在他們考慮范疇之內,他們肯定是擔心對方無力歸還,抑或者惡意不歸還,從而連累自己,所以不愿意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林昭對此完全理解。

  雖說古代民風淳樸,可是在金錢利益與身家性命面前,古往今來的想法都是一樣的。沒有誰愿意為他人的需要而承擔風險,他們不需要借款,沒有義務去承擔這筆風險巨大的損失,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不知道王安石到底是怎么想的,怎么就能想出這樣的主意來?難道一點沒有考慮人心?沒有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嗎?以及實際操作的可行性嗎?看來拗相公的稱號果然一點不假,想法當真是偏執的有特點。

  林昭突然意識到,有那么多人反對青苗法不是沒有原因的,并非只是為了攻擊而攻擊,這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吧!青苗法本身的內容舉措還是不錯的,但是有這一條存在,無疑大大削弱了效果。

  不經意間,林昭第一次開始對王安石變法產生了懷疑與動搖。不過他還沒有意識到此舉不僅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危害卻是相當可怕!

  這樣的結果,難免讓人有些哭笑不得。

  “沒事,錢塘縣絕對不強求,順其自然就是了!”林昭輕嘆一聲,他不會在乎那些所謂的政績,可是別人就不一定了。

  于玄道:“是這個道理,可是還是有一批人是需要青苗錢的,但是他們的所在的保似乎沒有人情愿擔保!現在許多富裕的上等戶為了規避,都在千方百計想辦法分散財產……”

  唉,古往今來,人們想來是羨慕富裕人家,可是現在,情況完全發生了變化。竟然都想要自己變窮?這算是怎么回事?

  不管什么時候,什么事情,一旦開始朝著畸形的方向變化之后,就意味著背后潛伏著危機……

  “這件事我們在另外想辦法吧,雖說朝廷的法度是允許的,但是我并不想強迫那些上等戶,更不想為此鬧得有人家破人亡。”

  “是!”于玄點頭答應,對于林昭這種負責人的態度很是敬佩,但是心中略微有些擔憂,說道:“可是……如果這樣,官家和王相公那邊該如何交代呢?”

  “這個不用管,既然是試行,那就順其自然,不要做哪些違心之舉,不要做那舍本逐末之事,這是總歸是有辦法的,你放心好了!”

  整個青苗法是否存在嚴重問題,能有什么改良之法,林昭不知道。但是現在,只有一小部分人無擔保,無法取得青苗錢,整個問題解決起來并不難!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