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463 喊打喊殺(上)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戰爭對于有些軍人來說,可能意味著不幸。但對于另外一些軍人來說,那是他們展現自我的最好舞臺。比如說在這場世界大戰中大放異彩的那幾個名字——蒙哥馬利、艾森豪威爾、朱可夫。當然,在這其中也有巴頓。

  “巴頓是那種天生的軍人!”

  這是巴頓的朋友給他的評價,只不過在1944年3月份,這位“天生”的軍人日子并不好過。因為“掌摑事件”,這位十足的好戰份子此時處于“失業狀態”,只能充當迷惑德軍的吉祥物。

  這樣的日子自然不是一心想要上戰場的巴頓所期待的,他不得不一次次給老朋友(艾森豪威爾)和老上級(馬歇爾)寫信,強烈的要求去打仗。

  不過他的要求一時半會兒是無法實現的,因為上頭對這個桀驁不馴而且十分愛惹事的刺頭很不放心。當然,這也不是說上頭已經完全將巴頓放棄了,只是暫時覺得有沒有這貨都無所謂。

  在霸王行動的準備階段,英美雙方都是信心十足,至少他們嘴上是這么說的。至于實際上是不是真那么有信心,那就真心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不管是羅斯福還是丘吉爾都認為霸王行動勢在必行,而且越快越好。原因也非常簡單:德國人在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交界處又遭受了一場慘敗,7個裝甲師中的四個被殲滅,三十余萬軸心國士兵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虜,蘇聯紅軍大踏步的解放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已經是不可阻擋的。而更可怕的是與此同時,羅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又開始新一輪狂飆突進,其兵鋒已經直指華沙!

  也就是說俄國人離德國本土是越來越近了,如果不想將整個西歐都送給俄國人,那么英美就必須加快步伐,所以哪怕對組織一場空前規模的兩棲登陸行動抱有疑慮,但兩國元首都一致認為,再也不能等了!

  作為西歐戰場盟軍的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無疑壓力很大。時間緊任務急而且對面的德軍還不是吃素的,而盟軍內部的各種利益關系還需要他去協調。這份活計真心是不好干。

  不過按照他的老朋友巴頓的說法:“艾克不像一個軍人,而更像一個政客。”

  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艾森豪威爾的軍事能力實話實說只能算中規中矩。他更強大的能力是組織和協調各種關系,也就是政客更擅長的能力。早在三十年代,艾森豪威爾就表現出這種能力,并引起了馬歇爾的注意并記入了他的小本本(這個本本里還包括巴頓、布萊德利等名將)。

  在霸王行動的組織階段,艾森豪威爾將這種能力發揮到了極致。讓霸王行動得以順利進行。當然,這一章不是說艾森豪威爾的故事,這一章屬于巴頓,為了贏得重新回到戰場的資格,巴頓不得不厚著臉皮給這位老朋友寫信,懇求這位老朋友再給一個機會。

  說起這兩位的友誼,那真心是源遠流長,1919年他們就認識,三十年代雙方的關系是如漆似膠。美國參戰后,在北非和西西里巴頓都給艾森豪威爾留下了好印象。不過這一切都因為掌摑事件完全改變了,艾森豪威爾認為巴頓越來越像一個搗亂份子了。

  所以對于老朋友的請求他完全丟在了一邊,在他看來現在有沒有巴頓都一樣,反正盟軍不缺乏優秀的將領,蒙哥馬利和布萊德利之流完全可以取代巴頓的作用。

  這一回艾森豪威爾可是看走眼了,霸王行動的第一階段也就是登陸階段,有沒有巴頓確實都一樣,在強大的海空優勢支持下,登陸成功確實不算難。難的是第二階段,向著卡昂一線縱深推進的時候。盟軍就遇到了大麻煩,一度被壓制在海岸區域動彈不得,等巴頓接手第三集團軍之后,才開始了一線狂飆突進。這么說吧。每一次艾森豪威爾遇到麻煩的時候,解圍的那個人總是巴頓——霸王行動是如此,后來的阿登反擊戰(突出部之役)也是如此。

  艾森豪威爾忽視了巴頓了作用,但是李曉峰卻不會忽視巴頓的能力,哪怕他對這個所謂的血膽老將真心不太感冒,但他也不能忽視這位在裝甲兵運用上的能力。

  這么說吧。有巴頓的英美盟軍和沒有巴頓的英美盟軍在裝甲兵運用上完全是兩回事。巴頓更擅長冒險更崇尚進攻,而蒙哥馬利和布萊德利說實話在裝甲兵運用上都趨于保守,缺乏那種狂飆突進的想象力。

  一個狂飆突進的巴頓可不是李曉峰喜歡看見的巴頓,事關戰后西歐政治底盤的劃分,他是絕對不允許巴頓來攪和他的好事的。

  “查清楚了?英美準備在五月份發動霸王行動?”

  雅科夫回答道:“消息比較確定,雖然具體的時間還沒有定,但可以肯定在五月中旬左右。地點是諾曼底和加萊二選一。”

  李曉峰譏笑了一聲:“將加萊劃掉,那是個假目標,只能用來騙騙德國人。”

  這話讓雅科夫有些驚奇,因為據他所知,安插在英美中的內線一致反應在這個問題上英國和美國的爭議是比較大的。而在他看來距離更短離德國更近的加萊可能性更大。

  “那我們就打個賭好了,一定是諾曼底!”李曉峰信心十足的說道。

  雅科夫可不會同某人去打這個賭,因為某人還從來沒有輸過這樣的打賭,鑒于以往的“血淚史”,這話就當沒聽見好了。

  “巴頓呢?那個家伙在干什么?”

  在這個歷史時空中,巴頓掌摑事件曝光得更早,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也更大,而這一切后面自然是有李曉峰在推波助瀾,他肯定不會放過這個坑死巴頓的好辦法。

  “還在充當所謂的登陸巴爾干的第一集團軍司令。不過他最近頻頻給馬歇爾、艾森豪威爾寫信,強烈要求返回前線。”

  李曉峰嘖了一聲,沉吟了片刻之后命令道:“執行屠獅計劃。”

  所謂的屠獅計劃,其實就是暗殺巴頓的計劃,這項計劃從火炬行動成功之后就成型了,而實際上的布置可以追溯到三十年代。可以說KGB為了這項計劃是費了不少心思。

  雅科夫就想不明白:“有這個不要嗎?從艾森豪威爾的態度看。他短時間內并沒有啟用巴頓的想法。而且從英美那邊的情況看,有沒有巴頓都能干掉德國人在西線部署的那些二流部隊吧?”

  “他們很快就會發現沒那么容易,”李曉峰譏笑了一聲,斷然道:“所以我么必須提前解決巴頓。眼下這個時間他死了,造成的影響反而小!”

  雅科夫只能不情不愿的去執行某仙人的命令了,倒不是他對巴頓有好感,而是他認為完全沒有這個必要,一個過氣的老將有什么可怕的?就為了區區一個巴頓。有必要那么大動干戈嗎?

  是的,為了解決掉巴頓,KGB可真心是大動干戈,屠獅計劃的伏筆其實在1932年就打下了,整整12年就為了一個巴頓,這可以說是超級大手筆了。

  要說清楚這個大手筆,就必須回到1932年7月28日,那一天很可惜不是星期五,而是星期四。華盛頓DC賓夕法尼亞大道,那時候還沒有什么國家美術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大樓和特區網球場。在1932年。那里還佇立著一排丑陋的老式紅磚建筑,里面是倉庫、廉價旅館、汽車展廳以及一家中餐館和殯儀館。

  這一片丑陋的紅磚建筑群大部分墻壁已經被推倒,原本應該在幾個星期前就改被夷為平地。但是在6月17日深夜,“補償金大軍”悄悄潛入并占領了這里。

  當時主管特區警察的警察局長是一名叫佩勒姆.格拉斯福德的退伍陸軍準將。這位富有同情心(請注意,這個同情心真的很不一般!)的退伍老將不愿將遠征軍趕出這片安身之所,尤其是看到這么多人還帶著妻兒的時候,他就更加不忍心了。

  插一句嘴,可能有同志不知道這個所謂的“補償金大軍”是怎么一回事,稍稍解釋兩句。所謂的補償金是怎么回事呢?其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的美人在每人每日1美元的薪金之外。還另加25分做為海外生活補助金。但在戰時,這筆薪金并沒有發放給參戰的美人。戰后,由于美國政府無法負擔這筆費用,因此在1924年訂定并通過AdjustedServiceCertificateLaw(服役證明修正法)。在法案中。美國政府先發給一戰老兵一張補助金證書,承諾所欠薪金在二十年后依當兵日數以每日1美元的比率以現金償付。

  但是同志們都知道美國在1929發生大蕭條。1932年,全美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就業人口找不到工作而急需救濟。于是這些退伍軍人就要求美國政府立刻支付應在1945年才支付的拖欠薪金。美國海外退伍軍人協會更認為對一個餓肚子的人承諾二十年后才支付買食物的錢是不合理的。

  當時約有25000名身無分文的一戰失業老兵帶著妻兒涌入了華盛頓,在街區公園、垃圾場和廢棄的倉庫里安營扎寨,向政府討要這筆補償金。當時華爾街的支配的報業筆桿子將這些人就稱之為“補償金軍隊”、“補償金游行隊”,而這些老兵則自稱“補償金遠征軍”。

  當時美國的經濟十分的不景氣。大約有一千五百萬人失業(大家可以查查美國當時有多少人口,就知道這個數字有多嚇人了),而胡佛總統始終不承認美國發生了經濟危機,更不認為美國的經濟已經在崩潰的邊緣,他發明了一個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大蕭條”。

  這位奇葩總統認為“大蕭條”是公共關系問題而不是什么經濟問題,他認為只要美國企業額形象得以改善,這場噩夢就會立刻結束。所以他選擇了用“大蕭條”形容這場災難,原因是這個詞聽起來沒有“恐慌”和“危機”那么可怕。

  1929年12月,胡佛宣布“情況基本好轉”。三個月后,他說最壞的情況將在60天內結束。1930年5月底,他預測經濟會在秋季恢復正常,然而市場在六月份就全面崩潰,而當時他是怎么告訴為了公共工程項目請愿的代表的?

  胡佛說:“先生們,你們晚來了60天。‘大蕭條’已經結束了!”

  當各界普遍評論和斥責胡佛扯蛋的時候,這位自我感覺良好的總統先生卻在1930年12月2日提交國會的國情咨文中說“根本的經濟實力并未受損”。

  幾乎就在同一時間,美國國際蘋果經銷商協會面臨蘋果滯銷的困境,協會決定以每個5美分的價格將蘋果賒給失業者。以供他們零售。一夜之間美國舉國上下到處都是凍得瑟瑟發抖的蘋果小販。

  當胡佛被問及經濟良好但何以出現這種囧況時,胡佛自信滿滿的回答說:“很多人都辭去了原有的工作而轉投更有利可圖的事業,賣蘋果就是其中之一。”

  這位胡佛總統的冷漠無情和奇葩政策反正是能在后世的人驚爆眼球。正是因為他在經濟危機中的政策,一代美國人都受到了影響。最直觀的數據是八年后,“大蕭條”時期的少年開始應征入伍。國民體質中心主任約翰.凱利發現,應征者中40的青年男子身體不合格,絕大部分牙齒有問題、然后是視力差、心臟和循環系統有疾病、胳膊和腿有畸形。而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在青春發育期的營養不良。

  很顯然,造成營養不良問題的根源就在于這位胡佛總統救富人不救窮人的奇葩政策。越是在艱難時刻,胡佛對大資本家越友好,芝加哥銀行的查爾斯.道斯被任命為主管解決大蕭條問題的復興金融公司總裁。而這位銀行家上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復興金融公司借9000萬美元給他自己芝加哥銀行。

  其實這個復興金融公司一開始就是用來拯救銀行業的產物。當年為了挽救美國岌岌可危的畜牧業,復興金融公司答應了國會的要求,撥款2500萬美元用于喂養陷入困境的農場主的牲畜,但是其同意的條件竟然是國會必須擱置為饑餓人口撥款12萬美元的救濟金計劃(看看這兩個數字。是不是很有諷刺感?)。

  那個年代的大資本家可是真心喜歡胡佛,比如當因為經濟危機導致大量青少年營養不良四處流浪的時候,著名的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是怎么為胡佛辯護的:“四處漂泊對這些男孩來說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因為他們在幾個月里獲得的經驗比在學校待幾年還要多!”

  而當全國上下的普通老百姓想盡辦法節衣縮食渡過難關的時候,這位胡佛總統的生活是個什么狀態呢?每天,他都西裝革履的走進餐廳并獨自享用七道菜肴。請注意他享用的這些菜還并不是季節菜而是反季節菜(更稀有更貴),餐桌上必須有鮮花,定制的雪茄盒里放著又長又粗的正宗哈瓦那手工雪茄。再次請注意,胡佛一天得抽二十只這種雪茄。胡佛一家進餐時,一名管家和眾多男仆(他們必須身高相同!)以立正姿態站穩并保持絕對沉默,未經命令不準有任何舉動。

  而當胡佛享受美好的總統生活時。失業者和他的家庭又是什么樣的日子呢?當時人們將用錫鐵罐、紙板和麻袋搭建的窩棚村稱之為“胡佛村”,收廢品的破口袋叫“胡佛袋”。在北卡羅來納,貧困的農民將被丟棄的廉價汽車的前臉鋸下,安到骨瘦如柴的騾子身上。稱之為“胡佛馬車”。“胡佛毯”是公園長椅上流浪者裹著的舊報紙,“胡佛豬”是饑餓的農民抓來充饑的長耳朵野兔。

  民眾也抓住一切機會譏諷這位總統:“什么?你說生意變好了?你的意思是胡佛死了嗎?”甚至有報紙公然嘲諷道:“胡佛向財政部長梅隆要5美分給朋友打電話,梅隆回答說:‘最小的都是10美分,拿去打給兩個人吧!’”。

  好吧,言歸正傳,回到最初的話題“補償金遠征軍”。這些人的要求其實并不高,只希望政府將原本就欠他們薪資支付給他們,讓他們有錢糊口養家。那么這筆錢大概是多少呢?平均每人大約是500美元。

  也就是說這兩萬五千老兵需要的僅僅是一千二百五十萬美元(還原本就是他們應得的),這筆錢很多嗎?想想之前提到的復興金融公司,其“救濟”芝加哥銀行一舉就花了9000萬美元,這比較起來,難道不能說明問題嗎?

  而對于這些老兵,胡佛或者說那個年代的美國高官顯貴們又是什么態度呢?簡單點說吧,四個字——喊打喊殺!(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