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七人同時論天下(18)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第三卷兄弟恩怨第一百一十六章七人同時論天下(18)

  其實,張袞的這個辦法,不是沒有人反對。00ks換句話說,大燕國上下很多人都是反對的。

  反對的原因是很復雜的,張袞突然攢起來,自然讓很多鮮卑貴族心生不滿,有些人的反對幾乎是完全不理性的,只要是張袞說的,他們就一定反對,這樣的自然沒有什么可說的。

  也有些人,是真的覺得張袞這么做實在太冒險了,覺得現在發展的趨勢實在是很好,完全可以穩扎穩打,一定最終還是可以取勝,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做這么大的一盤賭局。

  唯有張袞這個時候知道,他這么做其實也有迫不得已之處。

  事實上,江南的晉國并沒有被張袞放在眼里,那些狗咬狗一般的士族們,怎么可能團結一致呢?雖然謝安這個時候已經算是名動天下,但是在他上面,各種叔叔伯伯們是不會讓他放開手腳的。換句話說,短時間內,謝安根本不可能成為真正的領袖。

  張袞真正擔心的,是王猛。

  昔日王猛去求見桓溫的事情,早已經名動天下,而后來,王猛投奔苻堅后,也迅速得到了信任,與這邊不同的是,王猛在苻堅的強力支持下,迅速清洗了大批反對派,雖然他們很多人是苻堅的親戚甚至長輩,可是苻堅毫不動搖,全心全意給王猛支持,在這一點上,張袞感到了恐懼。

  慕容俊當然很信任張袞,但是問題在于,慕容家族和苻堅的家族不一樣,慕容家族崛起已經快五十年了,樹大根深,而且他們的繁殖能力似乎都很強,隨便一個人就十幾個兒子,兒子一多就有了勢力,就能通過聯姻等手段把其他的大家族串起來,而且,慕容家族里雖然慕容俊既是君主,又是家長,可是其他人手上依然有很大的勢力,尤其是有兵。

  他們手上有軍隊,那么也就使靠著血腥鎮壓把權力集中到慕容俊手上變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張袞的辦法,也是現在唯一有可行性的辦法,便是暫時壓制這些矛盾,用一場空前戰爭的勝利,把慕容俊的威望推向巔峰,同時通過戰爭,消耗對手的勢力,創造整合的條件。

  此外,張袞感到恐懼的地方在于,王猛已經開始進行的很多改革,其實思路和他不謀而合,也是張袞早就想干卻困于現實不能去干的,張袞當然知道,這些改革短期內會造成很大的陣痛,但是長遠看來,卻是利國利民,識貨的張袞當然知道,再過個幾年,關中的秦國一定會如同戰國時候的秦國一樣,國勢大漲,而到了那個時候,是不是還能戰勝他們,就不一定了!畢竟苻堅現在雖然年輕,卻已經能看出來他的潛力了。王猛就更不必多說。

  因此,慕容俊也好,張袞也好,都有種緊迫感,要趁著他們還不足以做出什么的時候,先發制人,取得絕對的不可撼動的優勢。

  從這個角度來說,張袞的計劃很周密,幾乎每個細節都考慮到了,且做出了預案,他幾乎就要成功了。

  可是最終他還是沒有成功,因為有一件事情,他沒有算計到,那就是慕容俊的身體。

  慕容俊這個時候不過四十二歲,能上馬打仗,能下馬治國,身體倍棒,吃嘛嘛香,看起來紅光滿面,走起路來龍行虎步,正常人都不會懷疑他的身體,而慕容俊自己生活習慣也很健康,不好酒色,不貪享樂,也十分注意養生,卻又不和巫醫術士來往,張袞也理所當然的認為慕容俊正值盛年,再坐個二十年的江山沒有問題。

  可是誰成想,在大軍初步云集,國內眾將的思想工作已經做得差不多的時候,慕容俊卻突然猝死在宮中。

  當時張袞就差點崩潰了!

  辛辛苦苦準備了這么久,張袞為之幾乎付出了半生的精力,經過仔細推敲,張袞把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到了,卻是唯獨沒有算到慕容俊會這么死去。

  當然,張袞雖然震驚,卻沒有失去清醒,在確認慕容俊的確是暴病身亡,而不是被人所害之后,張袞在第一時間內封存了所有的賞賜,交出了官印,然后在慕容俊的葬禮完畢之后,馬上帶著家人出長城,去草原牧馬放羊。

  他這么做,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當初為了幫助慕容俊,其實張袞很多時候是扮黑臉的角色,慕容俊必須維持仁君的形象,那么很多慕容俊不適宜做的事情,其實都是張袞做的,黑鍋自然也是張袞來背,如此一來,張袞就得罪了很多人,如今失去了慕容俊的庇護,如果張袞還在朝中,下一個要出事的,很可能就是他自己!趁著慕容俊剛死,國內比較混亂的時候,及時金蟬脫殼,當然也是不錯的。

  說起來,慕容俊對張袞有恩,張袞開始也沒打算一走了之,慕容俊死后,繼承人自然毫無爭議的是慕容暐,問題是他只有十歲,國事自然是由慕容俊的弟弟慕容恪來主持。這個慕容恪時封太原王,也是個了得的角色,尤其是此人打仗勇冠三軍,悍不畏死,最喜歡出奇招險招,問題就在于,他打仗很大膽,執政卻很小心,雖然內修國政做的很好,對外卻少了一點進取的精神。

  而且,慕容恪相對比較厚道,對于慕容家族的貴族們,多有優待,有時候犯法了也不追究,這樣當然有助于緩解矛盾,一時間政局穩定,外敵也不敢來犯,看起來大燕國如日中天。慕容恪的聲望也非常高。

  可是,只有張袞能看出里面的問題來,張袞和慕容恪最大的政見不同,便是張袞主張積極進取,對于秦帝國的軍事行動要越快越好,因為張袞知道王猛的可怕。

  偏偏慕容恪也知道王猛厲害,但是沒有到了可怕地地步。換句話說,張袞認為再讓王猛按照他那個法子走下去,秦國就擋不住了,而慕容恪堅信,有他在,大燕國舊沒有問題。

  因為政見的不同,二人最終決裂!老死不相往來,而張袞最終也徹底隱居起來,不問政事。

  本書。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