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三八四章 東瀛捷報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第三八四章東瀛捷報  那封信上,只有寥寥的四個字,但卻是那樣的觸目驚心,雖然看到信的當日就被王況燒了,但時隔這么多年,王況依舊能記得信是什么紙寫的,信封又是什么樣的,字體是什么的等等,王況相信,只要再讓他看到那個字體,他絕對能確認下來。

  但是,他也只在收到信后查了一段時間就放棄了,為何那信上的紙是出自河洛一帶倒是能確認下來,但卻是普通的很,隨便哪家紙筆店都能買到,并不是那些個世家豪門定制的紙張,信封也是如此,這個時代又沒什么高科技手段可以從墨上查出來一點蛛絲馬跡,即便有這樣的手段,王況也是不會,偵探學,可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也是屬于禁忌的學問,不是那一行的,mo都別想mo一下。

  那四個字王況不會不記得,邢侯之姨,這句話出自于詩。衛風。碩人,在刑候之姨的前一句就是:東宮之妹。當初剛收到那封信的時候,王況的書桌上恰好攤了這本書,恰好就在這一篇上,或許就是天意,如果讓王況只看那四個字,是絕對猜測不到的,當年那個喜歡文言文的老頭,從來沒有教過這一篇,就是教了,王況也記不住。而有了那一篇,王況就是再傻也知道其意所指了。會這么的巧合,王況都有點詫異,那書是王冼讀的,王況翻都沒去翻過,他擺幾冊書,無非就是充充門面罷了。

  而王冼之所以會去看那本書,正是柳老夫子交代的,說是第二天要考較于他,不然的話,王況怎么會在后來對柳老夫子那么的提攜,在王況看來,柳老夫子是無意中幫自己一個大忙,也算是一員福將了,而且后來的許多事情也證明了,柳老夫子真的是員福將,有他出馬,一個頂倆,當然頂的是普通人的倆,和黃大比,還是沒得比的。

  這些年,王況并沒有刻意的去尋找寫信之人,此人既然要如此的神秘,不外就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當時情況不樂觀,他不想暴lu了自己,想等到事情解決了之后再出面;另一種就是他是個真正的不圖報答的,不想王況因為這個而對自己感恩戴德。15

  如果是前者,那么等到太子被貶,自然就會自己找上門來,或者說放出風聲來;而如果是后者,既然如此的做,王況就是要找,也是非常的艱難。因此上,當王況想通了這一層后,就不在費神了,他要考慮的事情多著呢,再加一樣,還不得累死人生在世,還是享受為先要緊。

  雖然說那長安王縣令在這事情上其實沒起到多大的真正作用,當李老2套出自己那句話之后,王況就知道太子沒跑了,即便現在不懲戒,那么也已經開始在李老2的心中失去了作用,這比起真實的歷史來說,起碼提前了一兩年,而王縣令抓住張大不放,不過就是給揭蓋子增加了一點點的力量而已,有他沒他,太子的命運沒什么差別。但好歹,要沒有張大的事情做引子,李世民恐怕還下不了決心,長孫無忌可能還會幫著遮掩一二的。所以,王況讓人給王縣令送去了一塊建林酒樓的銅牌,這讓王縣令大是歡喜,太原王家,還從來沒人得到過銅牌的,只有那個并不是正房出生的王霖泊得了塊可以打七折的鐵牌。

  就那鐵牌,就已經讓王家上下眼紅的要死,如果不是整個王家只有王霖泊一人懂得水軍操練的話,恐怕早就使了力氣的把他給換了下來了,一個和建安縣伯能夠近距離接觸的位置,以前他們是不怎么看在眼里,但隨著王況的崛起,王冼在長安的聲名大噪之后,再沒一個王家人敢輕視了,甚至王家已經有聲音說當下的族長應該讓賢,讓王霖泊的那一房上位才對,正是因為當年王家決策人的失誤,使得王家錯失了一個和建安縣伯打好關系的良機。

  王家人看重的不是那鐵牌可以打七折,錢財對于太原王家,尤其是嫡系子弟而言,都不是很看在眼里,有哪個嫡系子弟的月錢不是以百貫計的打七折能省得了哪里去他們看中的是這鐵牌代表的含義,因為鐵牌最低的折扣就是七折,這就是鐵牌里面最重要的一塊,據說富來客棧加上建林酒樓所有的分號加一塊,七折鐵牌才發出了十幾塊,更多的是八折和九折的,這鐵牌,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持有人和建安王家的關系。

  王縣令作為太原王家真正的嫡系子弟,如今能得了一塊銅牌,那就重新的確立了嫡系子弟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太原王家沒有變天也將不可能變天,自己這一支,至少在近年內,還是王氏一族的話語人呢,因此,他第一時間就將自己得了塊建林酒樓銅牌的消息快馬報送了回去。

  然而,就在朝野上下還沒將太子被禁足的消息消化干凈的時候,又一個驚天消息傳到了長安,建州水軍,只用了一艘小樓船,以羽林軍史黃大為主將,四百余人,只出兵二百余便將東瀛近江氏打了下來,近江氏族長已經在押解到長安的途中,而且,不光是將這個族打下來了,還順帶著收伏了周圍幾個氏族,那些東瀛人,如今都聽命于黃軍史,正前往其他地方。據說,黃軍史原本是想著撈滿一樓船的白銀就回來的,哪曾想,那近江氏雖是強悍,但卻并不產銀,整個族中的白銀加一塊,也不過萬兩左右。

  結果,黃軍史打探明白了整個東瀛最大的銀礦在近江氏的西北邊,另一個強族出云氏的西邊的時候,當下就直接帶了二百多號強悍的兵士,并著在海上收降的海賊及那些歸附的東瀛人,以東瀛人為頭陣,殺向出云去了,因為怕建安縣伯擔心,所以先使人用小船將近江族長及族中主要人物給送到建安,沒想才回到東治港,就聽說朝廷的討賊詔早就下來了,建安縣伯也到了長安,于是么,干脆就直接的將俘虜押解到長安來了,聽說是已經過了樊口,很快就到長安了。

  額滴個神咧只靠兩百多號人,就已經可以橫掃東瀛了大唐軍隊什么時候有這么強悍了要知道當初的東瀛人可是傲慢得很那,竟然敢用日出之國皇帝問候日落之國皇帝這樣的口氣。在幾乎不會大吹大擂的大唐百姓及那些世家豪門的心中,敢用這樣口氣的,雖然有夸大嫌疑,但至少,國力也應該差不到哪去的吧要知道,就連安息大食及北面的回鶻都不敢如此呢。

若東瀛真的是如此不堪一擊的話,那么之前朝廷說的只讓建州水軍出兵倒也是在情理之中,二百多號人就可以如此大捷,又何必要舉了全國之力呢只是,這建州水軍也太過那個了些  沒人去關注黃大帶的水軍,基本都是建州出身,個個都是野外生存能力強過其他大唐軍士甚多的,尤其是王冼帶過的童子軍,一直保留著每年上山實行野外求生訓練的傳統,所以他們一上岸,那是個個活蹦亂跳的,身上帶的干糧也是只帶了必須的琥珀糖之類的,更多的吃的還是就地取材為主,要不是打下近江后發現他們連個大米也沒有,又讓人回去取了大米,每人背了點在身上的話,這幫家伙的行軍速度就會更加驚人。

  按照塘報上所說的估計,現在黃大應該是已經將出云氏給打了下來了,對于黃大的安危,王況并不擔心,別人不知道東瀛人的實際情況,王況可是一清二楚,兩百多武裝到了牙齒的建州兵,對上只有十幾把鋼刀的原始人,如果還能敗,那黃大也就不配是黃大了。王況好奇的是,那個曾經號稱世界三大銀礦之一的礦,究竟能有多少的銀子產出那個銀礦,可是足足開采了一千多年還沒采完的。

  當然前期因為開采技術的落后,產量不高,但是倭人在最后的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可是號稱世界強國,其技術和實力那是一日千里的跳躍前進,就那樣,一百多年還沒開采完,足見這個礦有多大了。王況不知道黃大自作主張的跑去打近江了,不然的話,他一定會讓黃大多帶幾艘空船去,至于說銀礦所處的位置,王況只知道那地方后世叫石見,但不知道具體位置,也不知道這時候的近江氏在什么位置,自然也無法告訴黃大。

  不過王況心中還是有個疑問的,他曾經在網上聽說過倭國是金多銀少的言論,也搜索過相關資料,但沒見到有哪個大型金礦的報道,難道說,東瀛的金礦都是砂金但這個猜測的證實,只能靠以后了,等到按王況的設想,將整個東瀛全部囊括到大唐的版圖之下并且安定下來后,才有可能花費人力物力去尋砂金,在近期還是不大可能的,要是在東瀛發現金礦,恐怕那些個東瀛人就不會那么老實了。

  想要讓東瀛徹底的變成大唐的疆域,有兩種辦法,一是將東瀛人全殺個干干凈凈,一個不留,如果在王況剛穿過來的時候,他骨子里存留的對倭人刻骨的仇恨會讓他毫不猶豫的選擇這個辦法,但經歷了這么些年,王況骨子里的殺心也淡了不少,本來他就不是個狂人,同樣的,一個種族再壞,也不是所有人都壞,所以現在的王況不會采用這個辦法,而且,如今朝廷已經正式的參與進來了,王況就是想殺也不殺不成。

  因此,現在只剩了一種辦法,那就是把所有的倭人都移居他處,而且不能讓他們有聚居的機會,而是要將他們打散了開來,這樣一來,經過幾代十幾代,倭人就將從此在地球上消失。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