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404.建樓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一個月后。

  中環。

  伯勒大廈頂樓。

  天氣不錯,烈日當空,10月份的港城仍顯燥熱。

  工作人員撐著太陽傘,郭永坤和陳大少踱步在樓頂的水泥地上,望著不遠處的幾棟高樓指指點點。

  “中環大廈,目前港城最高的建筑,374米,78層。要不咱們狠一把,直接把它給擼掉?”

  陳大少笑得很奸詐。

  此事的源頭在于開元置地最近剛完成的一筆交易,收購了一棟位于中環黃金地段的老樓。

  這也是陳大少為什么從內地跑回來的原因。

  毫無疑問是一筆大生意,這棟老樓雖然樓層不高,但地段優越,就在毗鄰維多利亞港的銀行街,同時占地面積也不小。

  經過多輪談判,最終從英資財團手中以12.7億港幣的價格拿下。

  按照陳大少原本的計劃,是準備老樓重建,打造一個坐擁無敵海景的甲級寫字樓,然后當包租公。

  不過郭永坤最近視察開元置地,了解到這樁交易后,卻是另有打算。

  由此也可看出,他這個甩手掌柜到底當得有多么徹底。超過10億港幣的交易,他居然事先都不知情。

  當然,這也能說明他對陳大少的絕對信任。

  反正吧,他想得很簡單,對于房地產開發的興趣他也不大,另外正所謂術業有專攻,他也不是很懂,索性就讓陳大少自己去折騰好了。

  至少當初他花了十幾億港幣拿下開元置地的控股權后,也就幾年時間,資本翻出幾倍不止。

  開元置地現在的市值接近百億港幣。

  有這樣一個地產小王子在幫你打工,再去插手,豈不是抑制人家的才華?

  郭永坤的打算是,樓確實要建,但他不想做什么寫字樓,而是集團總部!

  沒錯,集團總部。

  他現在名下的公司著實不少,同時弊病也顯現出來——過于散亂。

  看看他現在的日常行程就知道,每年有大半的時間都在全世界各處跑。

  累不說,效率還不高。

  真要把這些公司全部視察一遍,開開會,檢查和指導一下工作,方方面面安排到位,一年時間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干,或許還不夠。

  而且,各公司之間的關系也非常生分。

  甚至除了夏櫻這些人外,他真正的家底沒幾個人清楚。

  比如美國那邊的封家偉,他認識陳大少、羅喬月或黃啟泰嗎?

  見都沒見過!

  又比如現在在羊城打造運動品牌的李林,他認識這三個人嗎?他認識封家偉嗎?

  同樣不認識。

  這就會造成很多的資源浪費有沒有?

  比如李林,他的設計師來源都要從海外挖掘,倘若跟陳大少和封家偉這些人相熟的話,是不是方便不少?

  這只是兩點。

  其實還有很多因素決定了當產業規模到達一定程度時,必須進行資源整合。

  這個計劃郭永坤腦子里一直都有,這次也是逮到機會——因為這塊地皮著實不錯,維多利亞港兩岸是個什么格局,只要熟悉港城的人都清楚。

  只要在這里站穩腳跟,不比在紐約曼哈頓差多少,同樣站在了世界經濟的上流。

  到時在這邊建立總部,將名下公司整合成集團,他以后也不用到處跑了,各公司在集團內部肯定都有相應的區域和辦公人員,他有什么指令在集團內部就能完成安排。

  正要遇到什么緊急事、需要當面解決的問題,也能召各路“諸侯”來集團匯合磋商。

  讓他們跑去……

  “倒也不是不行。”郭永坤嘴角一彎。

  樓房建得高,并不是說就比較牛……好吧,確實比較牛一點。

  但這個所謂的牛,不是為了擺闊,也不是什么虛榮心。

  而是一種地位的象征和廣告效應。

  很簡單的道理,想想就知道,當你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時,當地的第一高樓你絕對會關注一下吧。

  就比如這年頭內地人來港城,勢必會關注一下港城第一高樓——中環大廈。

  郭永坤不打聽就知道,中環大廈是一棟寫字樓,它的租金絕對是港城目前拔尖的存在。

  “弄個100層?”陳大少嘿嘿一笑。

  “這可不是你說了算。”郭永坤沒好氣道。

  建造摩天大樓可不是一件簡單事情,更不是說你想建多少層就多少層,哪怕不缺錢的情況下。

  還得考慮很多因素,比如地質結構的問題,比如樓房造型的問題,比如工藝水準的問題。

  “我就隨便一說嘛。”陳大少打著哈哈道:“不過中環大廈既然能建78層,咱們的地離得也不遠,蓋個80幾層肯定問題不大。”

  “開元有這方面的人才嗎?”郭永坤問。

  他指的是擁有建造七八十層摩天大樓經驗的設計師、施工方等。

  “你在開玩笑吧。”陳大少白眼一翻,“這種人我想養也養不起啊,尋求合作還差不多。”

  郭永坤倒也不顯意外,就隨口一問罷了。

  開元置地主要還是以開發住宅樓和商業綜合體為主,通常樓層都不高。

  “合作也可以,找點靠譜的人。”

  陳大少下意識點頭,眼神剛好從中環大夏樓頂挪開,瞥到下面,突然說,“其實有個特別靠譜的設計師,不光靠譜,還能替我們節省一大筆錢。但我去找,估計沒用,你去,可能還有點戲。”

  “哦?”

  郭永坤詫異,心說什么時候在港城,我比你的面子還大了?

  “誰啊?”他問。

  “喏。”陳大少卻沒有直接回話,而是抬手指向一個地方。

  郭永坤定眼一瞧,顯得有些不明所以。

  “中銀?”

  還是那句話,術業有專攻,他對建筑業的情況并不了解,至少肯定沒有現在執掌開元置地的陳大少了解。

  “沒錯,中銀大廈。”陳大少點頭道。“知道它是誰建的嗎?”

  郭永坤搖頭。

  “那可是位大師啊,世界頂級的建筑大師。”

  郭永坤疑惑,主要陳大少的言行舉止中充滿敬仰之意,這種模樣在他身上可不常見。

  他盯著中銀大廈仔細瞅了瞅,感覺也沒那么夸張啊,比中環大廈矮了不少,不知道有沒有達到70層。

  至于造型嘛,有點意思,但還是那句話,沒那么夸張。

  所幸陳大少很快解惑。

  手臂一擺,又指向另一個地方,問,“認識吧?”

  “匯豐大廈嘛。”

  郭永坤也沒埋汰他,知道他話里有話。港城誰還不認識匯豐大廈?

  妥妥的地標性建筑。

  “對,匯豐大廈。你知道它花了多少錢建成嗎?”

  郭永坤再次搖頭,“不知道。”

  “52億港幣。”

  我去,那還真不少啊……郭永坤心想。

  “你看再看看中銀大廈,知道它花了多少錢嗎?”

  郭永坤眺目望去,先打量了一番匯豐大廈,又看了看中銀大廈。在中銀大廈面前,匯豐大廈就是個小弟弟。

  它應該只有40幾層,50層都不到——所以剛才才感慨它造價好貴。

  如果它都花了52億的話,那離這么近、都快有它兩個高的中銀大廈……100億港幣?

  不至于吧?

  咱們國家這么有錢?

  郭永坤有點被嚇到,如果這里建摩天大樓成本這么高的話,哪怕是他,也得考慮考慮了,或許會將計劃延后幾年。

  “不會過百億吧?”

  “沒有,僅僅花了21億港幣。”

  郭永坤眼珠一瞪,這么便宜?

  中銀大廈比匯豐大廈高出近一倍,造價反而還不到它的一半?

  偷工減料?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根本不可能。中銀背后代表的是什么,是個人都知道。

  “有點意思吧。”陳大少笑問。

  郭永坤也不笨,知道他說這么多,最終的指向就是那位中銀大廈背后、使他一臉敬仰的神秘設計師。

  “說說。”

  “這位設計師的名字叫貝聿明。”陳大少說到這里打量了一眼郭永坤的表情,不忘吐槽一句,“作為地產公司老板,你既然沒聽說過他……真是一種悲哀。”

  郭永坤尷尬地摸了摸鼻子,抬手示意他繼續。

  “這位老爺子可牛到沒邊了,出自他手的建筑無一例外全是精品,我隨便舉幾個吧。”

  陳大少掰著手指道:“美國丹佛的國家辦公樓,美國波士頓的海港大廈以及肯尼迪圖書館,美國休斯敦的摩根大廈,再有首都京城1982年落成的香山飯店……”

  “香山飯店?”郭永坤詫異瞪大眼睛。

  這地方他知道呀,就在首都香山公園里面。

  一個系列的通體白色建筑,憑借山勢,高低錯落,蜿蜒曲折,很有我國古典園林藝術氣息。

  里面有十八處景觀,山石、湖水、花草、樹木,與白墻灰瓦式的主體建筑相映成趣,設計風格大氣優美,別有一番韻味。

  他曾經還入住過。

  “對啊。”陳大少繼續說,“喏,再就是同年落成的中銀大廈,然后去年法國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啥?!”

  郭永坤一下給聽懵了。

  “盧浮宮前面的那個金字塔也是他設計的?”

  “咦?這你都知道,它去年才落成的。”

  “那個、我也是經常看報紙的人好嗎?”郭永坤趕緊圓了一下,差點露餡兒。

  不過這個設計師真是驚艷到他了,搞得他心里都生出敬仰之情。

  “牛吧?”陳大少很滿意他的表情。“1986年的時候,他還被里根總統授予的自由獎章,被譽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

  “美國人?”

  “對。”

  這還有什么說的……哪怕是美國人,都必須承認他確實牛。

  郭永坤豎起一根大拇指,由衷道:“牛!”

  “所以啊,中銀大廈才能以這么低廉的成本建起來。”陳大少頗為感慨地說,“要知道它那塊地皮買到手就花了11億港幣。因此整棟70層的大樓,實際上只花了區區10億。”

  10億港幣,70層大樓……而匯豐銀行呢,40幾層,花了52億,也給它地皮減10億多吧,那建筑成本也要接近40億……

  這差距。

  郭永坤是真被震撼到了,“就因為一個設計師,能節約這么多錢?”

  “不然為什么叫大師呀?”

  陳大少解釋道:“建筑業里面的技術深著呢,中銀大廈整體結構上就與普通大樓完全不同,它使用的是垂直鋼桁架結構作為主結構,放棄了普遍使用的柱和梁。整幢大廈只有四條大柱,最高層的部分也只有三條大柱,各大柱之間是巨型的斜柱。

  “而斜柱則令整體結構極為穩定,其他組件也因此減少,室內空間同樣不需要任何柱來作輔助支撐。用鋼鐵量比正常情況減少了至少百分之三十,還減少了數百個接合點……”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