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百零一章 百官登府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進來吧!”

  出城騎馬的計劃暫且擱置,董卓沒好氣的朝禰衡道了一聲。

  聽聞此話,禰衡怔楞之后,艱難的從地上起來,撣去膝蓋處的泥塵,走起路一撅一拐,模樣頗為滑稽。

  董卓看在眼里,是又好氣又好笑,下令讓門口甲士將禰衡攙扶進來。

  來到庭院,董卓躺在了自己的搖椅上。

  相較于跪坐,他更喜歡躺在搖椅上的舒坦。值得一提的是,漢朝是沒有搖椅這種東西的,上流人物在會客時,往往都是以跪坐為主,表示對他人的尊重。

  當然這也難不倒董卓,只要有權有勢,找些個木匠,做出椅子來,根本不算難事。

  “禰衡啊,你就不能放過本太師嗎?非要這樣死纏爛打,何必呢?”

  董卓嘆了口氣,略顯惆悵的說著。

  禰衡拱了拱手,態度一如既往的認真:“太師,學生一片赤誠,懇請太師收學生為徒。”

  太學的那幫老頭兒雖然迂腐頑固,但好賴還是聽得進去人話,禰衡就純粹是一根筋了,而且這家伙還不怕死,你就算拔刀砍他,估計他都不會皺一下眉頭。

  你不認慫,我認慫行了吧!

  董卓心里嘆了口氣,他實在是沒得法了,遂同禰衡說道:“既然你誠心的想隨本太師學藝,那就先看看你的本事和表現再說吧。”

  見到董卓松口,禰衡的臉是總算露出笑容,作揖回答得格外鄭重:“學生定不會讓太師失望!”

  董卓反正是心里沒底,擺了擺手:“你也知道,我手下呢,大多都是武夫,文官比較少,所以你先做個郎官,學習一下經驗,明天就去朝堂報道吧。”

  “學生遵命!”

  一加入就有了官職,禰衡覺得太師對自己還是很看重的,當即拱手應下。

  之后,董卓又叫人在城內找了一處空置的小宅,安頓禰衡住下。

  反正他是不想再看到這個家伙了。

  然而禰衡卻是感動得不行,又是給官,又是送宅子。他甚至在心中暗暗發誓,如此厚恩,唯有誓死以報。

  看著禰衡告辭離開,董卓心里頭七上八下,以前收人的時候,他都是覺得自己穩賺不虧。只有今天,他實在摸不準,收下禰衡,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幾天過后,以太尉楊彪為首的朝堂百官來到相國府門前,說是有要事求見。

  這些家伙怎么想起要見我了?

  得知百官求見,董卓心里嘀咕一聲,從討伐羌人回來以后,他幾乎很少上朝了,主要是上朝沒啥事兒干,政務上有荀彧幫著處理,軍事也是董卓說了算數,上不上朝其實意義不大,而且那些朝堂官員也幾乎都不待見董卓。

  如今這些朝臣居然主動登門拜訪,這倒是件稀奇的事情。

  董卓接見了百官。

  這些個平日里恨董卓恨得牙癢癢的官員們此刻見到董卓,如同找到救星一般,紛紛上前,大吐起苦水:“太師,您快收了神通吧!”

  瞧見百官們一副受害者的模樣,董卓只覺得莫名所以,自己最近好像也沒干啥壞事吧!

  后來聽眾人一說才知,原來,禰衡在董卓的推薦下任職議郎,第一天上朝的時候,就和百官撕了起來。

  起因是禰衡聽到有人在私下誹謗董卓,換做以往,禰衡也許會冷笑一聲,從旁走過,不聞不問。但現在不同,董卓是誰?他最為敬佩的董先生,當成老師一樣。

  聽到有人誹謗,禰衡能忍?

  于是二話不說,上去就直接開團,把那些個輕慢董卓的官員,不用一個臟字,挨個罵了個狗血淋頭。

  有人好心過來勸架,可根本就不好使,誰來他就懟誰,幾天功夫下來,朝堂上的大佬們,禰衡幾乎全部懟了個遍。以至于好多人一見面,就想拔劍砍他。

  但禰衡壓根兒不怵,唇舌論戰,噴得一眾朝臣氣得直擂胸口,司徒馬日磾更是當場氣得腦子溢血,差點兒就嗝屁兒在了朝堂,好在救治及時,現在還躺在床上,像是癱了一樣,半天都說不出幾句話來。

  聽完禰衡的彪炳戰績,董卓不得不感嘆一聲:人才啊!

  人是董卓舉薦的,董卓如果不吱聲,朝臣們就算再反對,也根本沒用。

  所以他們才來到相國府,目的也很簡單,就是想請董卓把禰衡給調去別處,留在相國府里也好,派到外地做官也罷,總之,不要再讓他留在朝堂禍禍了。

  否則,他們真待不下去了。

  聽完眾人訴苦,董卓笑說自己也并非是不講道理之人。

  他想了想,對眾人說道:“調走禰衡,也不是什么難事。正好,前兩天本太師獲悉情報,說是上黨太守張楊被部下楊丑所殺,為了穩定并州局勢,本太師決定去并州看看,順便也把禰衡帶上。”

  眾人聞言,皆是面色一喜,沒想到董卓居然這么好說話。

  “不過嘛,糧食籌措方面,至今還欠缺不少,如果湊不齊,可能要等到明年才行。”

  董卓嘆息一聲,很是為難的說著。

  這個老賊!

  眾人心中一陣暗罵,混在廟堂上的他們都是成了精的人物,哪會不明白董卓這話里的意思,擺明就是想趁機敲詐勒索。去年打河東的時候,因為朝廷里的糧食周轉不夠,洛陽富戶就遭了殃,被迫捐獻糧食,現在董卓對并州起了心思,顯然是把主意打到了他們身上。

  眾人沉默了好一陣子,太尉楊彪最先開口問道:“不知太師還差多少?”

  “其實也沒多少,本太師算了算,也就百十萬石吧。”

  董卓的語氣很是輕松,仿佛在說一件很容易辦到的事情。

  百官為此咋舌,這還叫沒有多少?

  楊彪對此為難說道:“太師,您的這個數量實在太過龐大。百萬石我們肯定湊不出來,最多也就五十萬石。”

  世家不像富商,他們有土地,也能吃飽飯,不靠買賣為生,所以就用不著囤積太多的谷物糧食。

  數量上打了個對折,董卓倒也沒說什么,算是勉強答應下來。

  其實,他根本不缺糧食。

  去年,河東郡屯田開荒兩百萬畝,加上今年節氣不錯,沒有較大的自然災害。按照河東郡守衛覬給出的計算方式,正常情況下,一畝土地產糧食三石,兩百萬畝田地,妥妥的六百萬石糧食,除去分給百姓應得的一部分,至少能剩下四百萬石。

  這么多的糧食,足夠董卓手下軍隊一年的預支開銷了。

  不過嘛,百官們主動送上門來,不宰白不宰,白得五十萬石糧食,倒也不錯。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