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98章 諸葛連弩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由卓鐘楷率領六千名士卒,護送著戶部、兵部以及大量物資一路北上,四天后抵達易水河南岸,河面冰層早已融化,提前準備好的大量船只,運送著人員和物資到北岸。

  又再過了四天,隊伍抵達薊城。

  孟通在城外迎接,士卒們在城外搭帳篷過夜,輪流守衛物資。

  官吏們則入城住宿。

  在李左車班師回朝前,根據趙歇的指示,將燕地劃分為兩大區域。

  第一個區域,是薊城以及所在的廣陽郡,駐軍兩萬人,防務由孟通負責,主要目的是鎮守以薊城為中心的燕地最中心地帶;

  第二個區域,是跟塞北交界的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東郡,總兵力為六萬人,由杜真管轄,主要職責是防范北方游牧民族。

  在薊城待了一晚后,隊伍繼續北上,將會在北部邊境跟匈奴交易,杜真已提前接到通知,將會從中協助。

  ——————

  襄國,這天下午,趙歇正在書房批閱奏章。

  燕地納入趙國管治還不到兩個月,有諸多事情要處理,奏章中有八成屬于燕地。

  因為要重新統計人口,宣導新的賦稅政策,中央戶部的部分官吏被派往燕地,跟當地郡縣官一同開展工作。

  其中有一封奏章,是由被派往漁陽郡的戶部官員上奏,報告了改革措施開展情況,大體上順利進行。

  鹽鐵專賣同樣是重大改革,是僅次于田賦的財政來源,在五天前已到了商人最后經營期限,結果發現有個商人還在偷偷賣鹽,售價略低于商部定價,目前已將其抓起來,沒收其在薊城所有財產。

  在這方面,趙歇和商部侍郎公叔離早已商量好,凡是違反朝廷律法的商人,處罰措施十分嚴厲,既起到震懾作用,沒收的財產又能充實府庫。

  在批閱了大半個時辰后,內侍來報,技術部已經將連弩制作出來了,黃尚書特派人前來通知。

  哈哈,終于成功了,連弩問世了!趙歇非常興奮,立即出宮前往技術部。

  襄國中北部某地,這里有被改造過的建筑群,技術部所在地便在這里。

  自從技術部組建后,這里便成為朝廷重地,須確保絕對安全、嚴禁機密技術外泄。在技術部正門外,有全副武裝的士卒嚴密守衛著,在建筑物四周,三步一哨五步一崗,還配備有機動人員,任誰也不可能偷偷進入或出來。

  所有進出這里的人都必須登記,包身份姓名和具體時間。

  趙王車駕在大門前停下,趙歇快步走入。

  “黃尚書在何地?”

  “稟大王,黃尚書在試驗區。”

  趙歇快步向試驗區走去。

  在黃庭靖剛來到襄國時,趙歇便根據實際需要命人對這里進行改建,分為研究區、制造區、試驗區、辦公區、檔案區等不同區域。

  研究和改進技術一般在研究區進行,如果對某種物件成功改進技術,可在制造區制作出樣品,在試驗區進行試驗。

  趙歇來到試驗區,這里面積較大,以滿足對不同樣品的試驗要求。

  此時,薛丁正在拿著連弩,對著遠處的箭靶連續發射。

  見趙王前來,薛丁忙停下來,跟黃庭靖一齊向君王作揖行禮。

  “大王,臣不斷改進,試驗多次,終于成功!”

  黃庭靖興奮道。

  這里有一張桌子,桌面上放著一把連弩和許多箭矢。

  連弩的體積比單兵使用的單發弩機要大,趙歇雙手將其拿起來覺得很沉,幸好這副身體從小參與體力勞動,要不然就算能勉強將之拿起,亦堅持不了多久。

  首次看著諸葛連弩成品,趙歇先仔細打量一番。

  連弩機分為箭匣和機架兩大部分,箭匣在上、機架在下,由杠桿連接著箭匣和機架。發射槽位于箭匣靠近底部的位置,在發射槽最后端有橫向的凹入部位,細細的弩弦穿過發射槽內的前端,弩弦兩端系在下方機架前端的弩弓兩端。

  趙歇本身就知道相關原理,在打量過之后,要親自使用體驗一下。

  首先是裝箭矢,連弩的上方是箭匣,有箭匣蓋蓋著,趙歇將弩重新放回桌面,將箭匣蓋拉開,拿起桌面上的箭矢將其放入箭槽。

  連弩所使用的箭矢,跟弓箭的箭支大不相同,箭身略小,長度短上很多(約二十五公分),箭尾沒有羽毛,這是專門給連弩使用而制作出來的。

  諸葛連弩可連發十支箭,箭匣的高度是以豎排裝載十支箭作為基準,放入十支箭后,剛好將箭槽裝滿,合上箭匣蓋后,趙歇重新將連弩拿起,對準了遠處的靶子。

  這里跟箭靶的距離,如果按照現代長度標準來算,約為三十米。

  趙歇左手托著連弩機架,右手握著杠桿的握把。當他將握把向前推時,箭匣隨之向前和向上,當發射槽最后端凹入部位接觸到弩弦時,由于機架在機匣、發射槽下端,橫向穿過發射槽并連接著弩弓兩端的弩弦自然有向下的壓力,壓力促使弩弦落入橫向的凹入部位。

  當趙歇將杠桿往回拉時,箭匣隨之跟著向后和向下,同時亦拉動著弩弦張開,因為采用了杠桿原理,拉動弩弦張開的過程并不需費太大力。

  當杠桿被往回拉至一定程度時,箭匣跟著向下和向后,杠桿恰好跟發射槽內的弩弦接觸,隨之將弩弦抵出,弩弦的彈力將發射槽內的箭矢彈出。

  “嗖”的一聲,箭矢從發射孔射出,箭頭穩穩射入木制箭靶。

  在箭支射出后,發射槽上端箭槽內的箭矢,會自動落入水平槽內,趙歇右手再將握把向前推,重復剛才的動作,便實現了連弩的連射。

  按照現代軍事的專業詞匯,連弩的射擊方式,屬于半自動射擊。

  古代人的智慧未必比現代人差,因為有趙歇詳細的理論知識作為指導,加上黃庭靖在機械方面的能力處于本時空前列,才能在短時間內將連弩制作出來。

  根據在現代時查閱的資料,諸葛連弩最快可以做到六秒鐘射完十支箭。

  趙歇又再次試驗,將箭靶距離增加一倍,連弩雖能射到那個位置,但精準度已經差了很多。

  隨即,他想到了瞄準器方面。

  在戰國時期,人類已經懂得在弩箭的弩機上安裝望山,用于士兵瞄準目標,這時期趙軍的弩機同樣有望山,但是還沒有刻度。

  刻度就如同現代武器的表尺一樣,弩手根據自身和目標之間的距離,選擇相應的望山刻度,構成瞄準線并發射,能大幅度提高命中精度。

  連弩難以安裝望山,顯然會影響射擊的準確性,連弩優點是快速連發,并不是就要完全取代單發弩機。

  帶刻度的望山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趙歇可以對現有弩機適當改進,給望山加上刻度,便是其中一項。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