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7章 準繩、規矩、潘金蓮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二俅面部擠出一個囧字:“哥,別說全站儀,連經緯儀都沒有,咱們拿什么去測量啊?”

  別說,現在沒儀器,這還真是個問題。

  于奇正白了二俅一眼后,走出去找到了勾博,虛心請教這個時代的測量工具。

  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

  他現在才知道原來很多詞語,如果了解其起源,含義自明。

  比如“規矩”、“準繩”,都源自于古代測量工具。

  準,測量平整度的工具。

  為測量物體的傾斜度,古人利用“天下之平,莫如水也”的原理,發明了一種類似于天平的工具,指針到指向正中的刻度時,兩邊的水便不再流動,就是絕對平整之時。

  繩,通過墨線可以彈出筆直的直線。

  同時,由于繩“可以無限延長”的特性,作為長度的測量工具之一。

  為了畫圓形,發明了工具“規”。為了畫直角,發明了工具“矩”。

  至于經緯方向,早上已經安排人插了長竹竿。

  等到明天正午時,用墨線壓住竹竿的影子,即可彈出南北線。再用矩尺,彈出東西線。

  “為什么不用司南或者羅盤?”于奇正問道。

  “你說的羅盤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如果用司南的話,雖然兩個點所指方向相同,如果經度不同,那么整條直線就不在子午線上了。不過,我倒有個自制的好東西。”勾博說完之后,回到自己房間里拿了一個東西出來。

  一個木板上畫著一個圓,被四條直線劃分為均等的八個等份,線的盡頭分別寫著“開、休、生、傷、杜、景、驚、死”八個大字。圓心處是一根被頂起來的不斷晃動的針。

  二俅哈哈大笑起來:“這不就是羅盤嗎?”

  “羅盤?”勾博低頭沉思了一下:“唔,正好我還沒來得及給它取名字,那就叫羅盤吧。”

  于奇正眼睛都直了:“勾叔,你……是說,這羅盤是你發明的?”

  勾博笑了一下說道:“是啊。用日照測方向,堪輿的時候如果遇到陰雨天或者晚上就不方便了,所以我就做出了這個東西。”

  “堪輿?”于奇正叫了起來:“你還會看風水?”

  勾博淡淡一笑:“堪輿本身就是奇門遁甲的一部分。”

  奇門遁甲。怎么又是這個奇門遁甲?

  不等于奇正發問,勾博就說道:“我們還是先聊聊明天的事吧,還有其他什么要問的嗎?”

  用日照影子定位,做一層沒太大問題。

  但多層的話,兩層之間無論是高程偏差,還是平面偏差誤差過大,就會受力不均勻。

  到第三層時就麻煩了。于奇正把自己這個想法說了出來。

  勾博表示這就是這個年代多層建筑,只是用在占地面積小的塔上面的原因。

  于奇正不斷思考著,現在想什么做全站儀之類的完全是天方夜譚,首先就是一個材料問題無法解決,只有在當前存在的材料和工藝的基礎上想辦法。

  剛才勾博羅盤的雛形給了他一個非常重要的提示。

  沒有來這里之前,他知道古代就有羅盤了,但是什么時候有的,誰都沒這個閑心去關注。

  也就是說,解題思路應該是:材料和工藝沒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就是在現代工業革命之前所發明的,這個時代所沒有的工具和方法。

  他不斷地回憶,但是越想腦子越亂。

  看到他這個沉思的樣子,勾博不敢打擾,于是給二俅使了個眼色,兩人分別回到了房間。

  不知道過了多久,夜漸漸深了。

  一件大衣披到了他的肩上。

  于奇正連忙回頭,勾采薇臉上帶著一絲歉意說:“于大哥,我不是想故意打擾你。只是夜里寒氣太大,怕你感染風寒。”

  “采薇,謝謝你。”

  “于大哥,你太客氣了,應該的。對了,你餓了吧?我去做點夜宵你墊墊肚子。”

  “真的不用了,不早了,你先去休息吧。”

  采薇端了一個火盆,又去拿了一壺酒架在火盆上:“我就去切點鹵肉,很快的。”

  片刻后,勾采薇從廚房里端出了兩三碟鹵肉,花生米的小碟子,款款走了過來。

  流蘇一般的長發上,斜斜地插著一朵并頭花,黛眉如畫,一雙丹鳳眼眼波流轉。毛青布大袖衫,下曳一條湘妃裙,更稱得窈窕的身材婀娜多姿。

  看著這個古代的美人,于奇正恍然如夢,一時呆了。

  采薇臉上兩坨紅霞,把酒壺拿了起來,倒了一杯酒遞過去:“于大哥,先喝點酒暖暖身子吧。”

  這個場景怎么好像很熟悉啊?我在哪里好像看到過。對對對,是在哪里看到過。

  又是在哪里呢?好好想想,嗯,再想想,對,是電視里看過。

  哪個電視?再想想再想想。對了,我記起來了!水滸傳!對,就是水滸傳!

  叔叔,你要有意,就吃了這杯酒吧。對對對,就是這個場景!潘金蓮,武松!

  哎呀呀,我覺得吧,我一直覺得武松那貨就是個傻波一,就愛裝逼,結果裝大了吧?便宜西門慶了吧?要我說,我的理想就是當西門大官人。又有錢,又帥……

  等等等等,你丫的想哪去了?水滸傳,水滸傳,那是宋朝的事。宋朝,宋朝還有啥?

  營造法式。對對對,還有明朝的天工開物。

  都寫的些啥玩意,只是讀大學時提了一下,具體內容不知道啊。對了,大學。

  大學時講古代建筑理論的是徐教授,他舉過一個例子是唐朝的。

  叫什么來著?太……太白陰經。對!就是太白陰經!

  里面講到測量地勢所用的“水平”,就是水準儀!

  是什么構造來著,怎么就是記不起來了?反正是三個部分組成,哪三個部分來著,記不全了,就記得最簡單的一個部分是叫“照板”!

  “照板!”于奇正激動得大聲叫了起來。

  采薇手里端著酒,看著狀如瘋癲的于奇正。片刻后反應過來,他應該是找到思路了,也開心地笑了起來。

  于奇正一把握住勾采薇的上,用力的上下晃動:“謝謝你,潘金蓮同志。”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