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434章 紫殿清曉席群英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應玚高中院試之首。其家亦辦私宴慶祝。郡士和院士成績前十名公布排名,但只有第一名才有稱號,分別稱為“解元”和“會元”。若殿試通過,則稱為“進士”,第一名稱“殿元”或“狀元”。應玚之父應珣現在立法院中書處任職。立法院原轄士部和民部,負責立法,后劉備將草擬詔敕、定旨出命的職能移入立法院,下設一個機構中書處負責,其長官稱為中書丞。皇帝口含天憲,出口就是法律,因此詔令也是立法的一部分。劉備特別注意維護法律威嚴。若人人遵紀守法,自己身為最高層,自然穩如泰山。以前是臣子,不能改易本朝律法,只能通過軍令的方式下發法條,命部下軍民遵守。公元193年10月天子被弒,神器無主,控制青豫徐三州之地的左將軍劉備組建立法、司法、政務三部及諸司,將梳理、重訂律法之事提上日程。等到公元195年正月稱帝后,正式開展修法工作。本朝法律有律、令、科、比四種形式。.律以蕭何制定的《九章律》為主,加上《傍章》、《越宮律》、《朝律》,統稱“六十篇”。令則是“天子詔所增損,不在律上者為令”。后來律令并進,越來越多,前漢武帝時已達到三百五十九章,到成帝時更達到“百有余萬言”,本朝繼續疊加法令,致使典籍汗牛充棟,“律令紊亂,科比冗雜,章句歧義,覽者艱難”。朝廷法令無法正常在各州郡侯國使用,官員不知如何引用條文律令處理案件,平民百姓更難以掌握律令之內容,非常不便。現任刑部尚書的鐘繇之家族以精通律法而著稱。即便是他,也覺得現行律法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主持立法院的第五巡接到劉備詔令后,組織朝野大量精通律法的人才,在立法部原有一年多工作的基礎上,又歷時近一年時間,終于完成新法的修訂。劉備命名為《新律》,加上頒發的各種“令”,合計一百八十多篇,分類清楚,條文簡明,劉備已正式頒發五州實施。為酬第五巡之功,劉備給他加官侍中,以示榮寵。侍中表示第五巡可以出入宮禁,而尚書令和司空都只能在皇宮之外的政務堂和司法堂辦公。立法院下的士部主要負責刑法等律令修訂完善,民部主要負責民法等律令修訂完善,中書處則負責皇帝詔敕。除此之外,其余任何機構、官員不得自行起草律令或任意解釋律令。立法院設有巡察人員,若發現有官員違法者,可以發起彈劾。一旦有彈劾,司空下屬的偵部廉政司必須查明,給出明確結論。中書處貼近皇帝,相當于皇帝的秘書,位卑而權重。中書丞為衛覬,下設左右侍郎,分別為原青州主簿滕胄和應珣,再下設中書舍人若干。宴席之上,應珣說完祝酒辭,就命舉杯。應氏及應玚舉杯飲盡。應玚年方十九,尚未加冠,但中了院士,被應珣特許可以飲酒。其弟應璩年才六歲,也熱切地舉杯響應,不過杯中乃是蜜水。應家家規極嚴,講究食不言、寢不語。無聲無息地用完晚宴,應珣才帶著應玚來到書房,父子進行了一番對話。應珣對兒子是滿意的,但臉上并不表露出來,他擔任中書侍郎,典掌機要,深知這一職位的敏感和重要,一改世家公子的派頭,變得十分低調。應家乃是汝南望族。應順,漢和帝時為河南尹、將作大匠;生十子,中子應疊官至江夏太守;應疊之子應郴官至武陵太守。應郴之子應奉富有傳奇色彩,“過目不忘”、“五行俱下”兩個成語就出自應奉。應氏開枝散葉,遍布汝南。應奉官至司隸校尉。應奉二子,長子應劭,次子應珣。應劭現任禮部尚書。這次院試主考官就是應劭。判卷采取糊名制,很難舞弊,而且應劭并不親自參與判卷。他看到侄子高中會元,也有些驚訝。應劭投奔劉備較早,在當時人才匱乏的劉備隊伍中很受重用。現在劉備威加海內,再有名士投奔,也只能處于應劭之后了。應氏家族兼有軍政,應劭、應珣之外,還有應劭族侄應舉任郎將,執掌奮武軍。應氏在炎漢中屬于比較頂尖的家族之一。從應氏勢力也可以看出,炎漢政治體系的中上層大多出身于貴族、門閥,出身下層的人才主要在軍中效力,如關羽、劉猛、沐并、田豫等。劉備想要潤物細無聲地提拔中小地主、平民,打壓士族大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應珣道:“十日后殿試,由陛下當庭出題,或問以時勢、軍略、經濟之道,汝當持論中正,力求務實,不可故作驚人之語。”應玚略有些詫異,問道:“小子謹遵大人之言。不過尚有一事請問大人,陛下當庭出題,莫非要親自判卷?”劉備出題,如果讓別人來判,可能無法徹底領會劉備的意圖。但如果劉備自己判卷,足足二百份卷子,卻要看到何時?應珣道:“陛下足智多謀,自有辦法,汝不必操心此事。院試前十名,鄭渾、諸葛亮、步騭等人都是勁敵,這幾天汝要小心準備,且不可掉以輕心。”應玚自信地道:“大人放心。”寫文章,應玚除了對在野悠游的孔融、身在冀州的陳琳有些忌憚外,其余人就沒一個放在眼里。至于經濟之道、時事學問,他這兩年在潁川學院也不是虛度的。天下五大書院,分別是位于齊國臨甾的青州學宮,位于泰山郡魯縣的工農書院,位于潁川郡陽翟的潁川學院,位于京師的泗水學院,以及位于河東安邑的山河書院。汝穎多奇士。穎川學院的學子研習奇謀軍略之風極盛。耳濡目染之下,應玚并非不通世事的儒生。院試放榜后的幾日,無數飲宴邀請如同雨點般向鄭渾飛來。鄭渾身出名門。其曾祖鄭眾曾任大司農。鄭家善于經營,聚斂有方,家業傳到鄭泰、鄭渾兄弟時,有良田四百頃。鄭泰少有才略,到靈帝末年,知天下將亂,便不應公府之征,暗中交結豪杰。由于廣施錢財,過于大方,弄得有時自己都吃不飽飯。聲名遠揚,山東無人不知。大將軍何進征用名士,任命鄭泰為侍御史。鄭泰因何進不聽諫言,棄官而去。后何進果為宦官所殺,董卓秉政。鄭泰與何颙、荀攸等人密謀誅殺董卓,事敗,在逃至淮南的路上病死。鄭渾拖家帶口逃到淮南避難,受到袁術的禮待。鄭渾判斷袁術不能成事,便在劉備收降呂布和張邈后,又回到家鄉陳留郡。第一次科考,鄭渾還有觀望之意。劉備稱帝后,鄭渾再無遲疑,孤身至工農書院,求學于劉洪。鄭渾于算學本有基礎,在劉洪點撥下豁然開朗,數月而得其精髓。鄭渾報名參加郡試。有好友勸他道:“公出身名門,公兄恩惠布于山東,又與朝中大員有舊,何不徑走公府征辟之途?”鄭泰周濟良多,與荀攸為生死之交,與華歆、應劭、張邈都有交情,就連許褚都曾與鄭泰有受糧之誼。鄭渾不愁沒官坐。事實上也是如此。自鄭渾回到家鄉后,前有大司馬府,后有三公府,多次征辟鄭渾,鄭渾皆不應。他決意參加科考,讓眾人驚愕不已。除了好友勸說外,更有人暗中譏笑鄭渾犯傻,有官不做,非得學那些污濁之徒下場爭斗,真是有辱斯文,損壞家聲。何況若是萬一考不過,更會名譽掃地。鄭渾通過郡試后,又有人傳他是勉強過關,院試必然灰頭土臉,無功而返。然而鄭渾熟悉科考形式后,發揮更佳,在院試中一鳴驚人,奪得第二名。這可是天下第二!足以榮耀。非議這才銷聲匿跡。世家大族、朝野上下,紛紛對鄭渾表達善意。鄭渾對宴請一一婉拒,表示殿試在即,自己要認真準備,無心應酬。眾人都表示理解,但禮物堅持留下。鄭渾所住的館舍,房間內堆滿禮物,幾乎無下腳之地。鄭渾嘆道:“世事如棋,人情冷暖,其中信有真意,須當反復咀嚼也。”十日倏忽而過。太極殿中,劉備登上御座。殿下眾士子已經提前三日練習好了禮儀,今日也已等候多時,在禮官高喝道:“拜!”后,皆叩拜于地,山呼萬歲。劉備擺擺手,禮官高聲道:“起!”眾士子起身,在禮官指揮下入席坐好,每人面前一張幾案,上有白紙數張,筆墨皆全。劉備開口道:“卿等皆才俊之士,自當為國效力,濟世安民。功勛須垂青史,聲名應昭后人。豈能庸庸碌碌,此生埋沒塵土荒草?光陰如梭,韶華易逝,大好歲月,豈能虛擲?朕開科考,為卿等提供公平仕進之途,不問出身,只論才能高低。勉之、勉之!”眾士子又高呼:“謝陛下隆恩!”劉備從袖中取出一卷。中書丞衛覬快步上前,躬身接過,退下,轉身走到殿中,展開,高聲讀道:“某為縣令,政事委于諸吏,但坐嘯耳。時人以為通達,有宰相之器。后果至三公。某之所為,宜也?不宜也?詳釋之。限一千字。”這個題目的回答方向,劉備有所傾斜,但大體上仍可算得上是一個開放式題目。不論從哪個方向回答,只要邏輯通順,言之有物,都不算跑題。衛覬在大殿四個位置各宣讀一遍,宣布考試開始。眾士子連忙研墨鋪卷,進行答題。提供的紙張綽綽有余,可以供打草稿之用,也可直接作答。考生幾案上貼有名簽,要求按名入座。劉備走下御座,在殿中隨意行走,觀看眾士子答題情況。耿奇、鮑出陪同,緊緊盯著距離劉備最近的考生。雖然說不太可能有人行刺,但小心無大錯。過了這一會功夫,有人已運筆如飛,有人則愁眉不展。雖然已被禮官告知考試時,不得起身,有考生用眼睛余光看到皇帝走近,仍舊坐立不安,欲避席跪拜。皇帝站著,自己坐著,這是大不敬啊。有的考生則心無旁騖,根本沒察覺到外界動靜。劉備將不少考生的姓名與本人對應起來:鄭渾不到四十,似乎蒼老的有點厲害。此人以貴族子弟而積極參加科考,擁護朝廷政策,政治站位很高,值得肯定。應玚是個蒼白少年,身子有些單薄。步騭見過,氣度比以前更加沉穩了。原來趙儼長這樣。趙儼與同郡辛毗、陳群、杜襲并知名,號曰辛、陳、杜、趙。辛評、辛毗兄弟在袁紹那里。陳群在劉備麾下。趙儼和杜襲從荊州回到家鄉,都參與了這次科考。不過杜襲折戟郡試,引為笑談。唔,這個是李琦。挺樸實的少年。這二百名院士中,李琦家基本上算是最底層的了。當然還有更底層的百姓,連飯都吃不飽,更別提讀書識字了。這位考生須發皓白,名喚馮進,在諸生中年紀最大,今年已五十六歲。這個年紀都該退休了,如果給他官做,能做好嗎?是不是又要把事務都交給胥吏?在劉備治下,沒有什么清閑高官,大家都是事務官,都必須做事。退休致仕的制度要盡快完善。當然,有些地方可以適當放寬年齡,如學宮書院之類。教書育人、研習學問,比較適合馮進。劉備轉了一圈,就悄悄離開。殿試自上午巳時正式開始,考到午時二刻,兩個半小時寫一篇作文,時間夠了。基本能力和素質都在郡試和院試中考過,能中院士的,經籍、經濟、算學、律法、天文、地理等等,不能說皆精,也得皆通。或許有紙上談兵、眼高手低之嫌,但科舉的作用從來不僅僅是選拔人才。科舉是給下層以希望,使階層流動。誰肯世世處于爛泥之中?若無上升通道,固化越來越嚴重,遲早有人會再次喊出那一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神長歌入漢關的漢室可興,,!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