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87章:負債累累的帝國政府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唯一戰勝國第一卷第387章:負債累累的帝國政府  經過幾年的發展,中華帝國在房貸方面發展比較快,這也屬于一種透支消費,這在很早以前就開始了。

  因此中華帝國的經濟在之前有很快的發展,但國民要還房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內需的增長。

  但首付較高,所以透支程度不高加上房價不是太高,因此很多國民已經把放貸還掉了。

  房貸的主要市場則開始向內陸地區轉移,沿海地區的房貸市場開始飽和。

  因為房貸的不斷放出,使得中華帝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比美國快得多,但中華帝國的透支消費目前還屬于基本生活設施的范疇,還未涉及到汽車等商品,因為汽車目前還屬于奢侈品,并未成為生活必需品。

  不過只要大規模放出車貸,大部分國民都買了家庭汽車,那么汽車也就成為生活必需品了。

  經過幾年的全面瘋狂建設,此時中華帝國的經濟依1日保持著非常穩定的高增長速度,這得益于亞聯儲源源不斷的資金供應。

  在這種瘋狂建設下,中華帝國逐漸具備了進行大規模透支消費的能力。

  同時中華帝國在汽車產能上也在不斷的擴大著,其速度只能說讓美國人都感覺望塵莫及。

  其中中盛集團與華盛集團陸續進入了家庭汽車制造業,與華東集團進行競爭。而華東集團則保留著工程車、貨車的壟斷生產。

  競爭有時是有很大好處的,那就是能夠不斷的進行創新。

  中國三大集團,在民用領域的競爭此時趨于激烈,三方所使用的技術基本相同,同時三家集團也在不斷的做出創新,從而使產業在世界上保持極高的競爭力。

  當其中一家集團做出某項創新后,其他兩家集團也會迅速跟進,但要向創新的集團繳納一定的專利費,這樣使創新的集團具備成本競爭優勢。

  家庭汽車的產能瘋狂增長,這是在為接下來的大規模車貸做準備。

  產能問題得首先解決,否則到時候就算放出車貸,也沒有足夠的產能生產。

  同時中華帝國在交通上也大力建設,在不斷的瘋狂建設下,鐵路、公路都延伸到了俄國地區。

  只有道路通暢了,才能使原材料運輸沒有限制。

  中華帝國作為一個五億人口的國家,一旦使用透支消費模式,那將消耗巨大的資源,但以當前中華帝國所掌控的資源來說,是完全足夠消耗的,就算是人口增長到十億,中華帝國甚至可以消耗全球資源來供應國民消費。

  在這個世界上,資源實際上并非是有限的。

  有限的資源也就是那么幾種,其中農業可能是最大的制約,例如后世的中國,不能進行透支消費的主要原因首先就是農業上的制約。

  而此時中華帝國在農業生產力上非常發達,足夠國民使勁吃喝,加上版圖擴大了許多,勢力范圍也很大,因此養十億富足的人口并非是養不起的。

  至于水資源什么的,大海里那么多的水,還怕用盡了不成?

  鐵礦石等資源什么的,就算是十億非常富裕的人口來消耗,雖然理論上很快會消耗掉,但只要發展回收科技就可以了。

  資源匱乏,只是后世美國制造的一種虛假的概念。

  在免費能源出現的背景下,資源并非是匱乏的。

  在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的情況下,中華帝國把鐵路修到俄國境內是非常明智的,同時開始建設俄國的礦山也是未雨綢繆的準備行為。

  而在俄國,華東銀行放出的錢,主要就是房貸。

  俄國的房子價格較高,但沒有房子又不行。特別是大量的人口轉移到了原本不是太發達的伏爾加河以東地區,因此房子威了當前俄國的首要建設目標。

  房貸又帶動了鋼鐵、水泥等有關建筑的行業發展,而大量的錢投入市場,使俄國人解決了就業問題,又拉動了其他的消費。

  那些鋼鐵、水泥等廠商,多是中華帝國的資本建設起來的。

  而俄國的大部分資源都被中華帝國所掌控,市場的繁榮,使得中華帝國有足夠的利潤來建設礦山、交通設施。

  光是中華帝國當前掌控的不動產,就足夠不斷剝削俄國人了。

  俄國人光是在房子的問題上,就欠下了銀行大筆的錢,尼吉拉二世出于統治考慮會給俄國人提供基礎生活物資,但并不代表著愿意學中華帝國那樣建設保障房,這也導致俄國的房價有點高。

  加上錢不斷的增多,房價也在源源不斷的抬升。

  一些俄國人在這樣繁榮的市場下,變得很有錢,因此高價購買中華帝國掌控的一些資產,甚至跑到中華帝國來投資,大肆購買資產。

  很多中華帝國的資產都被俄國人買走了。

  中華帝國對于這些俄國資本的大肆購買資產的行為并未限制,只是提高價格賣給俄國人。

  反正,現在俄國人買走多少,未來還是要吐出來的。

  到時候等俄國經濟崩潰了,俄國人的那些資產多數都得被銀行收走,或者低價再賣給中華帝國的資本家們。

  此時的賣,是一本萬利的。

  那些有前途的資產,華夏會會把價格提得很高賣給俄國人,同時引導俄國人去買一些沒什么意義的資產。

  特別是一些讓俄國人感覺買到了很有面子的東西,例如一些地標式的建筑,俄國人都是高價的買。

  實際上有一部分俄國人目前錢多得已經不在乎盈虧了,出手非常豪爽。

  中華帝國的透支消費此時還未大規模展開,但也用不了多久了。

  1924年,是中華帝國最后的準備階段,各項建設計劃在國民眾志威城的熱情下,大多超前完成。

  內陸交通環境在1924年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內陸備省份的鐵路主干道基本上建成,同時在鐵路支線方面,地方政府也在組織民間資本進行修筑。

  自民國到中華帝國,自辛亥到1924年的13年中,中華帝國已經陸續建成了5萬公里的鐵路。

  其建設速度之快,簡直駭人聽聞。

  基本上是全民修路,而資金大多都是中華帝國向銀行貸款修建,同樣有一部分是募集鐵路債券修筑,還有一部分是民間資本修筑。

  但大部分都是政府出資。

  此時中華帝國政府,已經是負債累累了,但政府卻依丨日能夠堅持下去,因為政府能夠發行鈔票。

  但負債是客觀的事實。

  對于這些債務,中華帝國政府是有信心還掉的,因為此時欠債的是政府,而國民還未進行大規模的透支消費。

  一旦國民進行透支消費,那么鐵路系統就能源源不斷的收到效益,那么還清這些債務是很輕松的。

  等國民消費透支到一定程度時,中華帝國也通過繁榮時期的鐵路運營的利益將債務還得七七八八。

  就算是還不掉也沒關系,等國民透支消費到一定程度,國民就欠銀行很多錢,到時候經濟一崩潰,等于是國民欠政府很多錢,政府可以用這些透支掉的錢,來建設一些收益小于投入,但卻又不得不建的工程,或者直接和其他國家開戰,到時候這點債務不算什么。

  縱觀中華帝國經濟發展,前期是政府在透支消費,把大量的錢投入到基礎建設之中去,從而給國民創造大量的就業。

  這種模式理論上可以無限持久,只要通過不斷的發行鈔票就行了。

  這也是后世中國所采取的一種模式,但這適用于初期,當建設到一定程度時,政府就要發行大量的鈔票來維持運轉了,也就是增加鑄幣稅。

  但中華帝國此時并未增收太多鑄幣稅,而走向銀行借錢來建設工程,銀行的錢是從國民儲蓄中的錢抽出來的。

  盡管銀行的錢進進出出,一百塊錢甚至可以反復貸款給一百個人,但畢竟是有個限度的,隨著經濟的增長,銀行準備金也是要不斷的增加的。而且銀行不是只把錢貸給政府,還有投資商及國民貸款等等。

  因此到了1924年底,中華帝國中央政府已經無力維持這樣的透支建設政策了,就算是1924年,帝國中央政府已經不得不增發50亞元的鑄幣稅來維持這樣的透支建設政策,總的來說,已經很勉強了。

  這時候,接力棒要遞給國民消費了,否則經濟將會崩潰。如果要維持不崩潰,只能大量增發鑄幣稅,或者讓國民消費繼續帶動經濟。

  中華帝國的計劃,就是將接力棒交給國民消費。

  兩者都要發行大量的鈔票,但這是有所區別的。

  國家發行鑄幣稅,等于是印票子給政府花,那么這些錢等于是直接從國民口袋里掏,這等于是,無差別攻擊,。

  而貸款給國民消費,等于是印票子給國民花,國民口袋里的票子雖然會同樣貶值,但他們手上有銀行貸款給他們的票子,而這些票子造成了大量的商業活動,使得市場變得非常繁榮,這樣企業也就要擴大員工數量,也就拉動了就業崗位,大量的就業崗位使得整個國家的國民都有工作,而這時就算是票子貶值了,但他們的工作酬勞同樣會上漲。舉報錯誤和落后的章節是對來書最大的幫助,來書承諾所有的舉報都會及時處理.

本月來書小說推薦榜小說分類排行榜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