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249章 李自成手下文武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孫傳庭的擔憂不是空穴來風,或者說他的擔憂已經成真。

  在崇禎南下之后,劉元昭與參謀部一直在推演大明的局勢。

  他們發現崇禎南遷,丟下了北方這個重擔,可以說有了緩息之機。

  當然這只是在軍事上的緩息之機,在政治上,如果明廷內部還在為了權力在爭斗,內部不團結,那么軍事上的優勢很快也會蕩然無存。

  參謀部甚至是建議,與南明聯手一起把流寇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以及老回回都給剿滅。

  之后假意與難民以黃河為界,隔河而治。

  沒有了外患,必定就會有內憂。

  明廷內部,南北雙方的利益只是因為劉元昭這個威脅才暫時擱置,沒了劉元昭在外威脅,這個矛盾會爆發。

  不過劉元昭還不想讓流寇滅亡,南明的軍事實力還在那,恰好可以利用流寇來消磨南明的實力。

  為此,劉元昭派出使者出使闖軍。

  闖軍老營內,一名小將走進來道:“啟稟闖王!外面有一行人,自稱是華夏帝國派來的使者。”

  營帳里,李自成居于上位,下邊是大將劉宗敏,字捷軒,陜西藍田人,一說米脂人。原為鍛工,從李自成起義。崇禎十一年,隨李自成突圍潼關原,隱于商洛山。十三年助李自成突圍巴西、魚腹諸山,入河南,勢復大振。

  十六年任權將軍,次年,在西安封汝侯。率師出固關、下真定,與農民軍主力會師北京,加左都督銜。入京后,對明降官拷掠助餉。后東討吳三桂時負傷,后隨李自成退出北京撤回西安,進入湖廣。

  袁宗第,任大順軍右營制將軍,封“綿侯”。弘光元年(1645),李自成遇害后,與何騰蛟、堵錫聯絡,走上聯明抗清的道路。

  參加了圍攻荊州、反攻重慶、夔東反圍攻諸戰役。永歷十八年(清康熙二年)兵敗被俘。永歷十八年(清康熙三年)十月十二日于巫山縣遇害。

  李來亨,米脂人,李錦義子。永昌二年(1645年)隨李錦聯明抗清。永歷七年(1653年)出沒于湖北省興山縣的茅麓山,又稱夔東十三家。

  永歷九年(1655年)立“圣帝行宮碑”。永歷十年(1656年)十二月封臨國公。順治十六年清軍深入云南追擊永歷帝,李定國勢孤,他與諸將攻重慶,牽制南下的清軍。

  康熙元年(1662年)清軍集中主力,分路進攻;他奮戰數年,最后據守茅麓山九連坪(今湖北興山西北);康熙三年(1664年),清兵圍茅麓山,臨國公李來亨舉家。

  臨國公李來亨的軍事抗清生涯占據了他大部分領兵歲月,他的一生主要光陰都是在與滿清作斗爭中度過。雖然最后自盡,但他抗清御侮的英雄氣概、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殺身成仁的民族氣節,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

  田見秀,字玉峰,李自成部將。性仁厚,有儒將之風,從李自成征戰,多有大功。明末清初人,號鎖天鷂。李自成部將。

  崇禎十六年(1643),任提督諸營權將軍,封澤侯。順治二年(1645),李自成在通山九宮山遇害后,與吳汝義率一部分大順軍走岳州,后與李過、高一功部會師于松滋之草坪,奉李過為主帥。不久,即隨李過與堵錫聯明抗清。

  賀錦(?-1645),號左金王(一說爭世王為賀錦、左金王為藺養成),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明末各路農民起義隊伍在滎陽(今河南省滎陽縣)大會時,賀錦名列十三家之一。會后,在中原地區作戰。1638年起義軍受挫,他仍堅持斗爭。

  后與賀一龍、馬守應轉移至英山(今湖北省英山縣)、霍山(今安徽省霍山縣)、太湖(今安徽省巢湖市西)一帶地區,與劉希堯、藺養成等合軍,稱“革左五營”。

  革、左五營的實力相當可觀,當時任明朝安、廬、池、太巡撫(簡稱皖撫)的鄭二陽在奏疏中說過,“革、左之狡橫不下于獻、操,善戰者不止數萬。”他們主要是依托大別山脈(史稱英霍山區)開展戰斗。

  另一邊謀士宋獻策,又名宋康年,明末永城人。曾為卜者,后為李自成謀士、軍師,外號“宋矮子”或“宋孩兒”。

  曾編造讖言:“十八子主神器”,助李自成商定謀略,設官守土,除暴安良,被封為開國大軍師。后隨起義軍撤武昌附近,與劉宗敏同為清軍所俘,劉宗敏遇害,宋獻策不知所終。

  牛金星字聚明,河南省寶豐縣(今河南平頂山寶豐)人,父名坰,是魯府紀善,“先世由歲貢仕至縣博士與王府官者數人”,故幼有教養,二十余歲中秀才,天啟七年(1627年)中舉人。

  為人質樸,性喜讀書,通曉天官、風角及孫、吳兵法。陂北里有田,平日設館授徒,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

  為李自成制定戰略、策略,歷任大順政權左輔和天佑閣大學士。李自成兵敗后降清(一說隱遁)。

  李巖,原名李信,明朝河南開封府杞縣青龍崗(今開封杞縣黃土崗)人。原為明王朝天啟丁卯年舉人,后投奔李自成,后被牛金星誣陷,李巖慘遭冤殺。。

  在歷史上李巖與紅娘子之事仍待考證。無名氏的《梼杌近志》和吳梅村的《鹿樵紀聞》中,都有李巖與紅娘子的一些記載。

  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彭孫貽的《平寇志》、計六奇的《明季北略》皆未提及紅娘子。

  有的學者認為,李巖是虛構人物,曾親身參加大順軍的河南人鄭廉在《豫變紀略》中否認杞縣有李巖其人,康熙《杞縣志》中附有一篇《李公子辨》,否認李巖是李精白之子,更否認有舉人李巖的存在。

  綜上,李巖應為一位后人杜撰的歷史人物,并沒有真實存在。

  但是近年來發現了河南省博愛縣唐村清康熙55年李元善修的《李氏家譜》,上面寫明李巖確有其人,不是杞縣人,是河內人(今博愛),只是到杞縣短暫居住過而已,他的叔父叫李春玉,字精白。不是那位名人兵部尚書李精白。而李牟是他的堂弟。</div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