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二百八十七章 徐盛先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曹操問道:“允誠之意若何?”

  “文和之言甚善,然需防劉備聲東擊西之計。”鮑信說道,“關中雖為平原,利騎軍,然我軍可依水而守,騎軍實無用武之地。莫如將騎軍調入文遠將軍處,即可阻徐州之兵,若有時機,亦可取徐州之地。”

  曹仁問道:“如此,兗州空虛,如之奈何?”

  交還東平國時,為了下次進攻兗州不再被榖城所阻,張飛令將士,再用錢糧雇傭百姓,十幾天內就將榖城縣的城墻拆毀了。張飛知道,城墻被毀,曹操可能會遷怒當地百姓,張飛便將榖城縣的百姓全部遷徙回了青州(青州沒有多余的耕地了,最終一路來到了江東)。

  鮑信說道:“可堅壁清野,再使一將死守鄄城,另遣一將往入泰山,佯攻其后路糧道。待關中或徐州勝,青州之兵不戰自退。”

  “便依允誠、文和之言。”

  整個大戰略會議荀彧不發一言,不是因為他神隱了,而是荀彧和曹操部將之間的理念發生了沖突。

  劉協被劉備劫走后,荀彧便時常建議曹操往攻鄴城,奪回劉協。但曹操那時候還沒有做好和劉備全面開戰的準備,同時他的實力也不允許戰略進攻。

  荀彧那么在意劉協,讓曹操有些吃味。之后一段時間,曹操勢力越來越大,他部下的將領就想著加官進爵,可劉協在劉備那邊,有許多官位都是劉備的人擔任。

  于是,曹操部下就建議曹操不必在乎劉協,自封官職。亂世中那么多人都干過,前期曹操不干是因為要豎立匡朝寧國的大旗,現在天下諸侯都被滅了,也就不用在意那么多了(沒人敢反對了,反對也沒用)。

  這一點在劉備方就完全不是問題,劉備所有部下都知道,只要天下一統,劉備肯定登基為帝,到時候自然排排坐分果果,要是現在急著要官職,誰能保證劉備在劉邦和劉秀之中,選擇哪一種方法處理功臣。

  更何況劉備還有封侯開國的想法,大家都盯著功勞,眼都紅了,哪還有心思想想現在官職的事情。

  隨著時間的增長,權力的增加,曹操已經沒有年輕時中二的心。為了安撫眾將,也為了自身的野心,他很快同意了眾人的提議。

  劉璋投降后,曹操自封丞相,部下一應文武也各有封賞。所有人都開心了,只有荀彧心中抑郁。

  到了兩雄對立的局面,荀彧還是一再強調漢室,曹操心中就認為荀彧心向劉備。曹操漸漸將荀彧所管轄的職能分給其他人,并將荀彧安排在軍中。

  要知道軍中的將領都因為荀彧勸阻加官的事,非常厭惡荀彧。荀彧到了軍中那還能好,時常被軍中將領欺凌,刁難報復。

  就在曹軍戰略會議開展的時候,受不了精神壓力的荀彧病倒了。

  曹操軍議結束,自領十萬大軍屯兵關中,令曹丕抽巴蜀和漢中共計三萬人到長安。又令曹仁率精兵三萬屯鄄城縣,李典、樂進率軍五千入泰山。

  同時令鮑信和新組建的三萬騎兵全數調往沛國張遼處,伺機進攻徐州。荊州那里還是曹洪守,主力是三萬荊州軍,其中水師一萬人中有五千周瑜殘部。

  平靜了一年多的中原大地,再次籠罩在戰爭陰云之中。

  雖然劉備和曹操的第一目標都在關中,但首先開戰的卻是徐州軍團。

  聲東擊西,永遠是一個好的計策,尤其是自身戰力占優的情況下。

下邳縣  臧霸說道:“文向,曹將鮑信、張遼屯兵沛國,若我等強攻沛國,曹軍無懼,必不可聲援主公。莫如我領本部佯攻九江,迫鮑信南下,文向乘機率大軍取豫州之地。文向以為如何?”

  徐盛眼前一亮,說道:“宣高兄之計甚妙,便請兄速行,待兄出兵,我晝伏夜出,屯于彭城,待曹軍出相城(沛國治所),襲之。”

  臧霸回到軍營,向眾將說了戰術。孫觀說道:“大哥何故將大功送于徐文向。”

  “我非徐州之人,主公厚待,因功升為徐州牧,州中多有非議。”臧霸說道,“前番攻江東,我等又得大功。今中原大戰,如不謙讓,恐造人妒。”

  尹禮說道:“大哥可忘卻封侯之事?”

  “便因拜國之事,故而為之。若無此事,何必謙讓。”

  作為徐州主帥,臧霸在多年的征戰中立過很多功勞,而徐盛雖說是副將,但都只是分得一些小功。

  本身徐州人就主推徐盛,加上劉備封侯拜國的刺激,使得徐盛平時都不能用急切來形容,應該叫急躁。

  自付本身功勞已經足夠的臧霸,在戰略會議開完后,他就決定這一戰便讓徐盛得大功。

  隨著曹劉兩家對斥候的重視,普通的大張旗鼓已經騙不到對方了。臧霸這次佯攻九江郡,進兵時就讓下邳縣城中的預備兵和屯田兵假扮主力,湊足了十萬人南下。臧霸還找了一個和徐盛長得像的人假扮徐盛,作為先鋒。

  臧霸南下的情報傳到相縣,鮑信和張遼果然中計。

  張遼說道:“徐州大軍南下,徐州空虛,莫如我等往攻徐州,圍魏救趙。”

  “不可。”鮑信搖頭說道,“徐州之重在下邳,而下邳城墻有數層之多,欲攻下邳非用時日不可。若臧霸乘我等攻城,急行返回,屆時我等進,攻城不下;退,無險可守。其勢危矣!”

  “依鮑將軍之見,該當如何?”

  “臧霸欲攻九江,必渡淮水。我軍可乘其大軍南渡,斷其糧道。”鮑信說道,“那時臧霸舉兵北返,我軍半渡而擊。若其不返,便只得由廣陵運糧。

  昔袁術敗將陳蘭、雷薄等輩,尚據山中。此正可誘之以利,使彼輩襲廣陵糧道。臧霸兩處糧道被襲,為保將士,定引軍而返;若強要進攻,必先引兵擊陳蘭,陳蘭駐山中多時,劉軍從不曾入林,陳蘭難破矣。我等正可乘此時機,往攻徐州。”

  “如陳蘭等輩不愿出山,又當如何?”

  鮑信笑道:“天下大勢已明,陳蘭等輩與劉軍之中數將皆有怨,彼輩必有決斷。”

  “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