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四百零二章 鋼炮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殿下,貴霜大軍已至南河城,正往長史府而來,可以出兵矣。”時機到達,鄧芝領著北部各國主來見劉封、劉禪。

  “大軍休整、克日啟程!”

  “是!”

  數日后,艷陽高照,貴霜十萬大軍為前部,烏孫等國聯軍五萬為中部,鮮卑部眾五千為后部與漢軍一萬七千人對峙。

  敵軍之中惟有鮮卑人對漢軍了解深遠,大漢內亂時鮮卑手中的武器還能對漢軍造成傷害,等劉備登基,漢軍換裝后,鮮卑的武器已經完全不能對漢軍造成損傷了,除非人品爆棚,一箭射中漢軍眼睛,還要是重箭才可能一箭斃命。

  要不是怕聯軍誤會,鮮卑甚至都不想派五千那么多人來,鮮卑知道大漢國中有百萬大軍,一點點死傷對大漢而言就是疥癬之疾。鮮卑的戰略是讓聯軍給予漢軍巨大傷亡,令雙方結仇,使大漢重心偏向西域,沒有資源和精力再蠶食鮮卑。

  “區區二萬甲士便敢與我貴霜二十萬大軍爭鋒,漢軍實乃尋死也。”

  波調和烏孫眾國國主在中軍觀察漢軍列陣,最初吃驚于漢軍全體都是甲士,很快又嘲笑人數劣勢。

  “此戰當以我貴霜為先。”

  “愿隨陛下破敵!”貴霜先攻,聯軍求之不得。

  波調身邊的大將說道:“陛下,我愿率騎軍繞兩翼先攻。”

  “漢軍陣后有數千甲騎,必是精銳。若我騎軍先攻,其擊我軍腹部,我騎軍喪矣。”

  漢軍擺出了陣型在波調看來就是四方陣,側翼和正面的防守力度差不多。如果己方用騎兵沖擊漢軍側翼,就要經過漢軍遠程打擊,騎兵陣型就會有混亂,那時漢軍陣后的騎兵反手沖擊己方腰部,很有可能被漢軍騎兵橫斷,那騎兵就完了。所以波調決定正面進攻,展現人數優勢。

  貴霜帝國這些年雖然落寞,但還有一絲強國的底蘊,至少士兵進攻時能維持陣型。

  “兄長,怎的殿下還不發令讓騎軍上前?”

  “上得前去,如何追殺敵軍。”馬超笑道,“汝不知神機營作用,我料不久敵軍陣型便會混亂,甚至潰敗,那時我率軍從后掩殺,敵軍可破。殿下令我等遠離中軍大陣,必是為我等著想。”

  馬超又高聲下令:“傳令將士控好馬,謹防巨響!”

  “是!”

  武都到西域長史府的運輸途中,火炮為了防止潮濕和雨水一直包裹在油布之中,馬超也不能一觀全貌。直到火炮上陣亮出全身,馬超這才回憶起劉備軍中的火藥秘聞。

  當年有幾個堅城就是仰仗火藥突然的轟鳴聲使曹軍無備,攻下了城池。馬超還以為火炮是用驚嚇原理,傳令騎軍時刻準備收割掩殺。慣性思維讓馬超忽視了火炮的數量,這次神機營兩千人出征,火炮就有一百組。一門長管炮、一門臼炮為一組,實際有炮二百門。

  火藥原材料的高產讓劉備開始思索火槍和火炮,他自然想要一步到位,機槍、意大利炮等震懾世間,等多次了解后,劉備知道他這輩子估計是看不到了。

  不說機槍和意大利炮的本體材質,就是最普通的子彈和炮彈現在就做不出來。

  炮彈和子彈差不多,由彈丸、藥筒、發射藥和底火四部分組成。底火需要高靈敏度,一點火星就能快速引燃發射藥,發射藥需要強力而持續的推進力讓彈丸獲得更高的初速,最后彈丸內的火藥需要高爆燃性,可以在落地后造成更大的傷亡。

  一個炮彈就要三種火藥,而劉備只有最普通的,一者兼任三職。況且冶金技術也不過關,也沒有工業動力,機槍和意大利炮等都只能在夢里想想了。

  不能一步到位,那適合的替代品就是拿破侖時代的青銅炮和滑膛槍,火力兇猛便于量產。

  青銅制炮,因為青銅的延展性好,且青銅冶煉的工藝發達,能夠制造優質炮管,炸膛了也不會像鐵炮一樣四散分裂傷害士兵,炮管壞了還能熔了重鑄,只是青銅炮有兩個嚴重缺點——貴、重。

  中原銅產量不高,銅一直是貨幣材料,用青銅制炮花費太大,不利于大規模推廣和制造。況且青銅炮動輒一噸、兩噸,大漢向外征戰的地方都不會有大漢那么好的基礎建設,論噸數的火炮不利運輸。

  反觀用鐵鑄炮就沒那么多問題,可鐵炮也有自己的問題,容易炸膛,炸膛傷害大,工藝要求高等。不過隨著煉鋼工藝的進步,大漢可以用鋼做原材料,解決鐵的一些問題。

  鐵炮之所以會那么容易炸膛,和制造工藝有著巨大的關系。普通的鑄鐵炮技術用的是泥模,泥模需要陰干才能使用,完全陰干的時間需要一個月左右,下雨潮濕的天氣甚至要兩到三個月,最主要一個泥模只能用一次,非常不適合大批量生產。同時泥模的透氣性不好,灼熱的鐵液碰到泥模,空氣不能隨泥模排出,會留存于炮體之內,使得炮體上有許多氣孔,嚴重影響火炮壽命。

  劉備想到了鐵模工藝,這種工藝完美解決了時間問題,而且可以循環使用,也能用一個鐵模制造相同尺寸的另一個鐵模,利于標準化生產。并且鐵模制造的炮管內外都非常光滑,使得內壁氣孔少。

  不過鐵模工藝有一個巨大的缺點,從金屬鑄造學和金相學的角度來看,鐵模的散熱太快,使得生鐵液在冷卻時存在過冷度較大的問題,鐵液中的滲碳體來不及析出石墨就已經凝固,因此鐵中的滲碳體主要以碳化鐵的形式存在,也即是白口鐵。

  白口鐵脆性大,要想用它制造炮管就必須加厚,這樣火炮的重量又上去了,不是解決辦法。

  最初劉備想放棄了鐵模工藝,采用砂模鑄造,砂模的透氣性較好鐵液表面不易產生氣孔,而熱傳導系數又比鐵模小的多,因此鐵液有充分的時間從高溫逐漸冷卻進而析出石墨,這樣形成優質的灰口鑄鐵。灰口鑄鐵的韌性要比白口鐵好得多,而且石墨化的組織更便于金屬切削加工。

  但是砂模同樣有一個大難題,因為砂模定型性不好,只能鑄造實體鐵棒,還需要用鉆頭鉆孔。大漢沒有那種動力的鉆頭,直接堵死了砂模的路。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