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三百八十三章 黃金和鋼鐵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聽完劉備的解釋,劉禪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說道:“父親所言甚是。”

  劉封在一旁想了會,問道:“父親,百姓首重糧草,若無兌糧處,便是金銀無數亦募民不能。”

  “汝所言不差,欲使金銀有大用,必有先決條件。”劉備說道,“正所謂,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三者缺一不可。”

  劉備又向王雄說道:“元伯此行有大功,我拜汝為倭島都護,專司開采金銀一事,若功高,當優先擢升。”

  “謝劉公!”

  “子明與興霸亦有大功,皆有升賞。”

  “謝劉公!”

  “大哥!”張飛的嗓門總是比他的人先到,“曹氏已降,漢室復興矣!”

  “善!”

  劉備正要說話,遠處飛奔來一名工匠,說道:“主公,高爐出鋼矣!”

  聽完這名工匠的話,劉備跟著他撒腿就跑,留下一眾懵逼的將領。天下平定都比不上工匠一句話,眾人也十分好奇,對視一眼,追上了前面的劉備。

  眾人來到煉鐵屋,說是房屋,實則露天的,剛一接近這里,溫度直線上升,劉備開始帶頭脫衣服。

  煉鋼爐太危險,將作大匠辛毗不讓劉備他們接近,帶著他們在遠處觀望。

  映入眾人眼簾的是一大兩小三個高爐,大高爐在兩米高的水泥臺子上,小高爐則在大高爐下面。

  大高爐高6.93米,爐體直徑寬的地方有4.62米,窄的地方3.465米,這個大爐底部正在源源不斷地涌出鐵水,流入下面的小高爐。

  小高爐高2.31米,爐體直徑寬的地方0.693米,窄的地方0.3465米。底下兩個小高爐,一個正在接上面的鐵水,一個正在工匠的操作下傾倒出鋼水,還有一個工匠正在拿一個大號勺子舀鋼水。

  “爐溫如何可達?”

  劉備剛奪取青州,就想過高爐煉鐵,但當時的耐火材料根本不合格,達不到要求,煉出來的鐵也不是鐵水,制作熟鐵炒煉時非常累,效率很低。因為不清楚耐火材料的燒制工藝,高爐一直沒有上馬。

  劉備厚待工匠,工匠們常思報答,明擺著的耐火材料問題就有很多工匠改良試驗,但有些時候,科技的發展不一定是對口的人察覺,就比如這一次的耐火材料。

  老黑頭,一個煉焦工廠的運煤工。他以前是個孤兒,年過四十因為生存壓力加入了黃巾軍,而后劉備整頓青州,黃巾軍投降,他也在列。青州在劉備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得以保障,老黑頭很勤奮,參加屯田兵,不但娶妻生子,生活也過得非常美滿。

  隨著年齡增長,老黑頭不再適合參加屯田兵工作,輜重部安排他入煉焦廠看大門,他對劉備十分感恩,不愿就此安享晚年,還想著發揮余熱,便將運煤工也兼任了。

  搬運煤炭,老黑頭常年灰頭土臉,也因為孤兒一直沒有名字,眾人就以老黑頭相稱。

  耐火材料的不合格也導致煉焦的爐子不穩定,時常破損,這一天更加嚴重,直接爆開了,而老黑頭正好拉了一車煤到這里。老黑頭幸運爆表,飛濺的高溫爐體、煤炭等都沒有碰到他身上,他完好無損。

  救完燒傷的工匠,老黑頭和眾人一起打掃場地,這時候一塊石頭引起了他的注意。

  工匠天天說耐火材料的事,老黑頭自然也知道。他發現的這塊石頭與眾不同,周圍的石塊或多或少都有損傷,就它完好無損,他立刻意識到了這塊石頭的重要性。

  老黑頭拿著這塊石頭找到工匠典事,他只是在參加屯田兵的時候學會一些常用文字,知識不夠說不清楚,只說是耐火材料,工匠典事正因為爆爐一個頭兩個大,哪有功夫管這些,拿起石塊看了看,不明所以,安撫老黑頭不要瞎想就不再管他了。

  老黑頭卻沒有放棄,他叫回了擔任亭長的兒子,向兒子說起了耐火材料的事,兒子十分孝順,立刻棄官陪著老黑頭鉆研。

  經過三年多的探索,老黑頭父子發現了石頭的秘密,那就是煉焦時產生的煤焦油。最初他們以為這是一樣東西,怎么試驗都沒有成功,直到他妻子摸過煤焦油后發現有不同,有的表面有油,有的沒有。

  老黑頭從制酒的戰友手中拿來了蒸餾裝置,稍加改裝,他得到了兩種物品,他命名為煤土和煤油。

  有了輔料,老黑頭參照原本的石塊,找來了白云石。按照淳樸的思維,老黑頭父子將煤土和煤油一比一混合,加入白云石燒制,結果出人意料的一次成功了。老黑頭拿著白云石磚回到煉焦廠測試,完全可以承受煉焦時的高溫。

  老黑頭的成功令工匠們精神大振,在原有的基礎上,工匠們一點點改進,一點點總結燒制白云石磚的經驗,燒磚爐溫度越來越高,燒出的白云石磚越來越耐火。

  有了新式耐火材料,高爐重新上馬,工匠們改進了一些工藝,最主要將風箱前加了一個火爐,使吹入高爐的風變成熱風。高爐煉鐵成功,工匠又開始試驗鋼爐,同樣意外的幾次就成功了,這主要歸功于白云石磚為堿性耐火材料。

  如果鋼爐內是酸性材料,就不能去除鐵水中的硫和磷,而堿性材料就沒有這個問題,煉出來的鋼材質穩定,比所謂的百煉鋼強了何止數倍,最重要的是能夠大批量生產了。

  煉鋼爐能夠這么快取得成功,同樣離不開葛玄的幫助。葛玄熟悉煉丹,劉備知道水銀的作用,便讓葛玄煉制出了水銀,因為東漢的瑠璃遇熱就炸,劉備找了一塊大的透明玉石,將玉石掏空,做成了溫度計。

  溫度計制成了,也承受不了鋼爐的高溫,工匠們很聰明,在高爐外側多建了一個卡槽,專門安放溫度計。卡槽密封后,爐內的溫度透過爐體傳導入卡槽,已經是溫度計能夠承受的溫度了。而且位置固定,溫度的變化能夠很好的對比,加速了高爐的成功。表現在眾人眼前的就是每個爐體腰部都突出一塊,影響了美觀卻很實用。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