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九十六章 兩千五百萬兩白銀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在得知只要購買了皇家艦隊的旗幟和文書就能夠不被海盜搶劫后,購買旗幟的人也是越來越多。

  一艘遠洋商船,一年最少都能賺萬兩以上的白銀,如果多跑幾趟,更是數萬兩都打不住。

  就算一年只跑兩趟,也是有兩三萬兩銀子的利潤,和這個相比起來,三千兩的保護費就算不得什么了。

  整個大明沿海,跑國外的商船太多了,最少有三四千艘。

  這么大的基數,只要有一部分船購買了旗幟,這都是一個不菲的收入。

  “我們的旗幟賣出多少了?”

  皇家艦隊駐福州總部,顏思齊朝手下人詢問。

  “大人,短短三個月時間,咱們就已經賣出兩千多面旗了,賺了差不多六百萬兩白銀。”手下人朝顏思齊匯報說道。

  “傳我命令,讓海盜們加大對航線的巡邏,只要沒有掛旗的,一律搶光,反抗的擊沉。”顏思齊朝手下人吩咐說道。

  接下來,六百多萬兩白銀,分成了好幾批被運到了京城。

  萬歷皇帝聽說光是賣旗幟就賺了六百多萬兩銀子后,頓時欣喜不已。

  而且,這還只是一年的收入,以后每年最少都能收入這么多,想想就讓人興奮。

  其實如果大明海商愿意乖乖交稅,張青峰其實也不想用收保護費這一套的。

  只因為沿海太長了,大部分都是走私船,皇家艦隊根本不可能看的過來。

  與其抓走私,還不如在航道上安排一些海盜搶劫,以此來收取保護費。

  大海雖然寬廣,但是航道卻始終只有那么幾條,偏離航道面臨的將會是不可測的危險。

  有航道的存在,才有海盜的生存空間。

  要是大海中哪里都能跑船,海盜們早就失業了。

  雖然沿海走私猖獗,但是皇家艦隊在接管了海關后,還是嚴厲打擊走私船只的,這也讓海關的收入都提高了好幾倍,達到了年收稅兩百萬兩銀子的程度。

  不過,皇家艦隊最主要的還是海外貿易。

  大明到朝鮮,到日本,琉球,南洋,印度等等地方都有皇家商行的商船在跑,差不多有兩百多大艘。

  這些商船,每年都能給皇家商行帶來超過八百萬兩銀子的收入。

  如果加上收保護費的六百萬兩白銀,海貿一年能夠給萬歷皇帝賺的錢就超過了一千四百萬兩。

  如果加上其他產業賺的錢,比如銀行,制造業,紡織業等等,張青峰一年給萬歷皇帝賺的錢已經超過了兩千五百萬兩銀子。

  雖然每年有了這么多都錢財,萬歷皇帝依然還是那么摳門兒,朝廷大臣們想要從萬歷皇帝內帑中拿錢依舊很困難,這讓張青峰很是無語。

  不過好在,不管哪里發生天災后,張青峰都會勸說萬歷皇帝拿出一些錢財出來移民,也算是能夠緩解大明的不穩定因素。

  萬歷皇帝有這么多錢,張青峰自然也不會看著這些錢在倉庫里發霉。

  他再次加大了對造船業的投入。

  六百萬兩白銀運到京城后,他直接一口氣投資了二十家造船廠的建設。

  大明這么大的領土,這么多人口,商船卻只有三四千艘,這很明顯不符合大明的地位。

  要知道,在歐洲,光是一個荷蘭就有上百家造船廠,一萬六千多艘商船,是大明擁有商船數量的四五倍。

  張青峰的設想中,至少在未來十年之內,大明擁有的商船數量要趕上荷蘭的一半,達到八千多艘的程度。

  這么大的數量,光靠張青峰投資的二十座造船廠是沒辦法完成的,所以他還需要投資其他船廠以及商人。

  張青峰準備忽悠大明的權貴們都參與到海貿中來,還有內陸的大商人大地主,讓他們把多余的錢都來投資海貿,這樣海貿才能發展的起來。

  如果十年之內要讓大明的商船擴大一倍,人才還是太少了。

  所以張青峰下令,讓手下人在天津,濟南,揚州,南京,杭州,寧波,福州,廣州等十幾座城市,都分別都開辦了一所理工大學,準備一口氣招收二十萬學生。

  這些學校的老師,張青峰直接從大明理工大學中抽調,并不是很難。

  除了培養人才,張青峰的工業推廣計劃也是進行的如火如荼。

  很多人聽聞張青峰愿意把機器制造局的大部分技術公布后,都紛紛和機器制造局合作,在很多大城市都辦起了各種廠子。

  在南京,張青峰就和大明曹國公府合作開辦了一家蒸汽機制造廠。

  隨著大明各地工商業的興起,蒸汽機的需求也是越來越多,在京城的一家蒸汽機制造廠明顯已經無法滿足全國對蒸汽機的需求。

  而且從京城往南方運送機器也太麻煩。

  所以張青峰干脆就在其他地方辦廠,這樣才能滿足需求。

  除了蒸汽機之外,其他的很多東西都是這樣,比如機床,農機,礦機等等,這些都是全國各地需求量很大的東西,所以在當地設廠,也能更好的供應。

  除了工業,農業方面也在快速發展。

  去年,張青峰把順天府所有皇莊都種上了土豆玉米番薯等農作物,培育了大量的農作物種子。

  之后,在朝廷的行政干預下,今年這些農作物開始在順天府以及北方很多天災頻發的地區推廣。

  目前來說,這些農作物的推廣非常順利,因為沒有人能夠拒絕已經被證實能夠畝產千斤以上的農作物。

  而且,這些農作物還能制作美食的情況下。

  隨著朝廷主動推廣這些農作物,相信要不了幾年,這些農作物在北方就會成為主食之一,到時候就再也不怕百姓受災挨餓了。

  不過,高產農作物的普及也會來帶一個弊端,那就是人口的暴增。

  清朝時因為普及了這幾種高產作物后,使得人口一下子就從幾千萬暴增到三億多。

  對于人口暴增,如果處理的好,能夠增強國力。

  而如果處理不好,就是亡國的征兆。

  張青峰知道未來幾十年大明會天災不斷,所以這些年他都是在不斷鼓動移民。

  這幾年時間,光是從大陸移民到抬灣的百姓,就超過了百萬人口。

  對于移民抬灣的百姓,萬歷皇帝也愿意花錢,因為這里是他最喜歡的兒子朱常洵的領地。

  皇家商行賺了這么多錢。張青峰除了投資工業和航海,投資更多的還是礦業。

  這幾年,他在開封,南京,武漢,太原,重慶等地都建設了煉鋼廠。

  伴隨著這些煉鋼廠一起的,還有各種工業設備制造廠的投資。

  dsdjshjaa流星小說.網shupu.org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