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三十三章 胡琴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就在蓮花棚封神演義評書節目火爆了一個多星期后,同一個瓦舍的另外三個勾欄,也開始有人講起了封神演義評書。

  不用說,在這幾個勾欄講封神演義評書的人正是張青峰的三個師兄。

  大師兄和二師兄都有自己的勾欄,只有三師兄是最近才加入的。

  宋朝的勾欄,就是后世的劇院,在這個年代,想要進勾欄表演節目是非常困難的。

  自身才藝和人脈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師兄二師兄之所以能進勾欄表演,除了自己的本事之外,主要還是有趙老先生這個在勾欄瓦舍積累了一輩子人脈的老師。

  在南宋,民間藝人非常之多,在臨安,更是藝人扎堆的地方,一百個藝人,能夠在勾欄表演的也就一兩個。

  大多數藝人,要么是街頭賣藝,要么找個茶館之類的地方賣藝。

  還有比較高級點的,就是成為大戶人家養的藝人,專門給大戶人家表演節目。

  勾欄瓦舍畢竟是普通百姓去的地方,屬于下九流的,上層社會的權貴是不屑去勾欄瓦舍的。

  而他們想要看戲聽評書怎么辦?

  很簡單,自己蓄養藝人,特別是有才藝的女藝人,在這個時代叫藝伎,會唱歌跳舞,更是受到權貴們的喜歡。

  在臨安,很多底層老百姓家里生女兒,都會奉為掌上明珠,并且從小培養才藝,長大后好送入權貴人家家中當藝人,這樣一來,整個家庭的生活都能因此而徹底改變。

  如果有權貴力捧的話,更是有機會成為宮廷藝人,專門為宮廷中的貴人表演才藝,這樣一來,他們地位就不是普通藝人能夠相比的了。

  但要論最有才華藝人哪里最多,無疑還是勾欄瓦舍中,雖然這些頂尖的藝人也只是一小撮,但比起皇宮中最頂級的藝人不遑多讓的。

  勾欄瓦舍,都是是資本家建立的,其目的就是為了賺錢,采取了殘酷的淘汰制度,沒有才藝的藝人,或者是不能給勾欄賺錢的藝人,在這里根本站不住腳。

  反過來說,能夠在勾欄瓦舍站得住腳的藝人,無一不是藝人中最頂級的存在,最少也是能夠給勾欄賺錢的藝人。

  只有能夠給勾欄賺錢的藝人,才會受到勾欄的熱捧。

  就比如現在的趙老爺子,他一天兩場評書都是爆滿,如果不是考慮到他的年紀大了,沒有那個精力,勾欄方面恨不得讓他從早講到晚。

  不過,一個大勾欄,也并不是完全追求利益,評書只是勾欄的其中一項節目,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其類型的他節目。

  很多大勾欄,都養著各種各樣的藝人,絕對不會因為評書火了就一天到晚全部說評書,這樣雖然短時間能賺一些錢,但是長期來說對勾欄的發展是絕對不利的。

  這也是為什么蓮花棚只能眼睜睜看著趙老先生的幾個徒弟其他勾欄評書封神演義的原因。

  既然你蓮花棚不能提供那么多評書的機會,那我們去別的勾欄你也沒話說。

  隨著張青峰的師傅和幾個師兄在幾家勾欄評書后,封神演義的就更加火爆了。

  到現在,已經不是蓮花棚所在的中瓦子知道封神演義的大名,在其他地區,更是有無數人慕名而來,專門來見識一下被人差點捧上天的封神演義。

  這也使得正在講評書的幾家勾欄出現了場場火爆的場景。

  這樣的場景,往往只有在重大節日的時候才能看到。

  無數人慕名而來,也為中瓦的其他勾欄帶來了很多人氣,抵消了有封神演義評書時其他勾欄那上座率慘淡的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快,張青峰這個才學了半個月不到的新手,也在中瓦的一家勾欄找到了工作。

  現在的情況是只要會講評書,并且有封神演義評書稿子的藝人,很多勾欄是搶著要。

  張青峰作為封神演義的作者,他自然是有稿子的,他也是被幾家勾欄搶著要。

  最后,張青峰選擇了一家叫做茶園棚,能夠容納五百人的勾欄。

  他的評書時間被安排在了白天,差不多每天兩場,晚上的時候他才有時間寫稿子。

  張青峰沒有想到的是,他第一天講評書,五百座的茶園棚就被觀眾坐滿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買了站票,可以說是爆滿。

  其實張青峰也知道,這并不是他有多么大的號召力,而是因為封神演義評書最近太火爆了,很多人想要聽封神演義評書而不可得。

  很多人看到茶園棚掛上了封神演義評書節目的招子,第一時間就買了票。

  張青峰講評書,比起趙老先生和他的幾個師兄還是有些差距,不過就算是這樣,他講的評書也是受到了很多聽眾的追捧。

  每次他講評書,臺下的觀眾也沒少打賞。

  張青峰講評書,每場的工錢四百錢,觀眾打賞也差不多能得到三四百錢左右。

  加上老先生和幾個師兄每天給的差不多一貫錢,張青峰發現自己一天竟然能賺接近三貫錢,這可真是意外之喜。

  不只是張青峰每天賺那么多錢,趙老先生在蓮花棚講評書,每天最少都能賺七八貫,比張青峰可多多了。

  他的幾個師兄每天在幾家勾欄賺的也不少,就沒有少于兩貫錢的。

  從這一點來看,他們所有人都得感謝張青峰,沒有張青峰的封神演義,他們根本就別想賺那么多錢。

  就以大師兄田志為例子,他以前在他落在的勾欄,一天是一場評書,一場評書的工錢是三百文,加上打賞的也不會超過四百文。

  而現在,他講封神演義評書,從每天一場變成了每天兩場,而且每一場的上座率都是爆滿。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工錢也漲了一倍,還有打賞的分成,一天下來兩貫多是穩穩的,賺的錢足足比以前翻了好幾倍。

  雖然他們講評書賺的多,但是勾欄方面賺的更多,如果勾欄天天都是這樣爆滿,勾欄的東家一年最少都能賺一兩萬貫。

  當然天天爆滿是不可能的,觀眾就這么多,別家勾欄也會競爭。

  “柳大爺,你們班子還要人不?”

  這天,張青峰纏著柳大爺問道。

  被他稱為柳大爺的,正是一個戲班子的班頭。

  “楊三郎,你講評書賺那么多錢,怎么還看得上我這賺辛苦錢的戲班子啊。”柳老頭笑著朝張青峰說。

  柳老頭手下十幾個人,雖然每天都能賺一些錢,但是這么多人分下來一個人也拿不到多少。

  比起張青峰一天最少賺兩貫可少多了。

  “怎么會看不上,我還年輕,準備多學一些東西呢,一輩子光說評書多無聊啊!”

  張青峰朝柳老頭說道:“要不你讓大娘子教我胡琴吧,我愿意交學費。”

  大娘子,是柳老頭的女兒,已經結婚生子,女兒女婿都在他的班子里討生活。

  柳老頭的女兒拉的一手好胡琴,這是張青的想要的。

  胡琴,在宋朝書名叫奚琴,老百姓叫胡琴,后世叫二胡。

  雖然張青峰穿越來之前已經用學習卡學到了李春教授的二胡技能。

  但他現在的身份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宋朝少年,作為一個有根有底的人,他想要把些這個技能表現在人前,總得找一個老師吧,雖然這只是一個形式上的,只為了給他的技能一個出處。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