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十三章 鋼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此時的二道溝村,正在進行分班教育。

  由于高年級學生流失嚴重,導致張青峰有了繼續收學生的想法。

  消息一經傳出,頓時,十里八鄉的家長都紛紛開始把孩子送過來讀書識字。

  這就讓張青峰的學生一下子超出了極限,達到了三四百人之多。

  之所以有這么多學生,主要還是張青峰有十幾個學生在外面當了官的原因。

  很多家長為了讓自己孩子讀書識字有出息,最好是能當官,不惜扛著上百斤糧食走幾十里山路來送孩子上學,這也是張青峰學生這么多的原因。

  這么多學生,讓張青峰一個人教肯定是教不過來的,好在他這幾年教出了很多學生。

  特別是女學生,現在很多都可以代替張青峰給新生上課了。

  這次招生,張青峰把學生分成了十個班,六個學級。

  第一級包含了后世一到三年級的基礎語文數學知識。

  第二級則是后世三年級到六年級的知識。

  第三級則是初一初二知識。

  第四級是初三到高一的知識。

  第五級為高二高三的知識點。

  第六級,就是大學知識點。

  學生讀書學習,只有達到了相對的知識水平,才能升到更高的學級,否則就是留級十年達不到水平依然不能升級。

  為了更加系統的教書育人,張青峰還花了大量時間來編寫教材。

  和后世教材相比,他編寫的教材刪減了非常多的東西,保留了更多能夠在這個年代實現的東西。

  如果說后世從一年級到大學畢業所學的知識要十幾年才能學完,而被張青峰大量刪減的知識,則只需要七八年就能學完,學的快的孩子,五六年學完也不是不可能。

  一下子招收這么多學生,以前的學校裝不下,張青峰就只能建新學校。

  不過好在,有三百多學生加上學生家長,以及村里的百姓都來幫忙。

  新學校包括教室,學生宿舍,在數百人的努力下,只花了一個月就全部建成。

  學校的名字叫太行書院,是用磚石泥瓦建成了學校,有十五間大教室和辦公室,以及二十間學生宿舍。

  這所學校建成,沒有花張青峰一分錢,建筑材料大山中到處都是,幾百人幫忙建學校,張青峰一分錢的工錢都不用付,更過分的是,糧食都是家長們自己帶的。

  一個月后,一切都進入了正軌,張青峰把他從一千八百多年后帶來的知識播撒在了這個時代,也不知道會給這個時代帶來怎樣的變化和影響。

  就在張青峰在大山深處播撒著文化知識種子的時候,獷平縣,卻是一片熱鬧非凡的樣子。

  獷平縣通往周邊各縣的官道上,不時就能看到裝滿了貨物的馬車或者牛車通過。

  除了車馬,更多的是挑夫,在官道上更是連綿不絕。

  除了挑夫,偶爾潮河上也能夠看到一些船運送貨物。

  用船運貨,無疑能夠更加快捷便宜,不過這個社會,并不是誰都能夠擁有船的,大部分人依然只能靠肩扛手挑來賺取一份生活。

  在這個戰亂時代,勞力是最不值錢的。

  一個挑夫挑著上百斤東西送到幾十里外的地方,一天跑一趟,也就只能賺個六七十文錢。

  獷平的豆油便宜又好吃,批發價格每斤才23文錢,名聲在周邊傳開后,立馬就有無數糧油商人跑來進貨。

  一開始是豆油,接著沒多久,獷平又出現了一種精美的瓷器,而且這種瓷器也不貴,一只碗只要三十錢,一只盤子五十錢,瓶子類的瓷器也只要百錢。

  這樣的瓷器一上市,立馬就遭到了有錢人家瘋搶。

  有商人以三五十文進貨的瓷器,運到幽州后,更是賣到了兩三百錢一只。

  瓷瓶這樣的容器,更是炒到了五百錢,這簡直就是暴利。

  現在,只要獷平瓷器一出爐,就會被各地的商人搶購一空。

  獷平縣郊。

  李白帶著幾個師弟一起來到了他們辦的煉鋼作坊。

  在這里,好幾座煉鋼爐已經被建了起來。

  為了辦這個作坊,他們請了上百工人,建房建爐,買煤煉焦,買生鐵和熟鐵,花了不下三十萬錢,把今年豆油上賺的大部分錢都砸到了這里面。

  今天,是煉鋼作坊正式開爐的日子。

  “怎么樣,這次能出好鋼嗎?”李白朝負責煉鋼的楊慎詢問。

  他就像是視察的領導一樣,在整個作坊看了一個遍,邊上還有人做著各種介紹。

  “肯定能,這次我們摸索出了最佳配比,出的鋼水肯定比上次好。”楊慎肯定的說。

  “那就開爐看看吧。”李白道。

  “我這就讓人開爐。”楊慎點頭。

  隨著楊慎的吩咐,很快,在幾個工人的配合下,煉鋼爐爐底的出口被打了開來。

  頓時,白熾耀眼的鋼液就從煉鋼爐底流了出來,順著一條溝渠流入了已經準備好的各種形狀模具中。

  隨后,在一群人的等待中,鋼液慢慢冷卻成鋼錠。

“把這幾塊鋼打成刀試一下,看看效果怎么樣。”李白吩咐幾個鐵匠師傅說道  “好勒。”

  聽到李白的吩咐,幾個鐵匠師傅連忙答應一聲,然后夾起幾塊凝成固體的鋼錠就打制起來。

  反復加熱鍛打中,半個小時不到,幾把鋼刀就已經成型。

  最后,幾個鐵匠把鋼刀在水里淬火,然后有匠人給這幾把鋼刀裝上了刀把,接下來,只需要打磨開鋒后,就算是成品了。

  “我來試試這把刀的威力。”

  李白讓人找來了一塊鐵板,他從一個匠人手中接過還沒有打磨的鋼刀,舉過頭頂狠狠的朝鐵板砍了上去。

  只聽嘭的一聲,金鐵交鳴聲后,眾人好奇的湊上前觀看。

  只見鐵板上的銳角處,已經被鋼刀砍進去了半指深的缺口。

  隨后,眾人再把目光看向李白手中的鋼刀,完好無損。

  “沒有缺,太好了,終于煉出好鋼了。”負責煉鋼作坊的楊慎差點高興的跳起來。

  隨后,眾人又測試了另外幾把鋼刀,而且還換了幾個力氣大的人用刀劈砍鐵板。

  劈砍的結果就是鐵板被砍出了無數缺口,而鋼刀卻完好無損。

  “塊快,把這幾把刀打磨出來試試。”楊慎吩咐幾個匠人說道。

  在楊慎的命令下,幾個工人開始打磨鋼刀。

  眾人采用的是磨石手工開鋒的方法,等匠人把鋼刀磨出來,都已經過了一個小時了。

  “找幾根木頭來。”

  很快,就有人找來了木頭。

  楊慎讓人把一根大腿粗細的木頭放好,舉刀卸劈,一聽嘭的一聲,鋼刀直接砍進去一半。

  抽出刀來,用腳把木頭翻了一下,楊慎再劈。

  又是嘭的一聲響,木頭直接被這勢大力沉的鋼刀從中劈斷,這可是腿粗的木頭啊。

  兩刀砍斷木頭后,眾人再看刀,刀口依舊是鋒利如初。

  “好刀,真是好刀。”

  見到這樣的情況,眾人紛紛贊嘆。

  而跟隨在李白身邊幾個曹兵充當的衙役,更是看著鋼刀眼睛放光。

  他們都是曹操手下的士兵,這些年跟隨曹操一路南征北戰,見過無數兵器,但就是沒有見過這么鋒利堅固的兵器。

  或許這個時代的百煉鋼能夠達到這個效果,但是百煉鋼的價格太過昂貴,只有少數人才用的起。

  “楊慎,你再用刀砍砍這塊鐵板。”這時候,李白朝楊慎說道。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