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百圩九章 大敗李國英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李國英并非無能之輩,眼看大軍就要敗北,他立刻收攏剩下的幾陣人馬希望能夠撤到武昌城內去。

  然而,當李國英的命令剛傳達下去的時候明軍的武剛車陣已經推進到雞鳴山下了。保羅率領炮隊,近距離朝著雞鳴山轟擊,把雞鳴山炸得“熱火朝天”。不過,李國英此時已經領著清軍從另外一面下山了。保羅的火炮攻擊只不過打碎了一些簡易的工事而已。

  “讓我去拖住明軍!”

  看著撤退的清軍,董學禮高聲說道,顯得大義凜然。

  董學禮,陜西武寧人,本是明朝花馬池副將,李自成時投降大順,后來又投降清朝。順治十六年的時候董學禮是浙江總兵,駐守溫州。在歷史上到了順治十八年,董學禮調任為湖廣綠營提督,后來參與了絞殺夔東的戰役。但是,在本時空,到了李率泰攻打南京之前,由于李存真的出現,清朝為了加強湖廣防守,提前將董學禮調往湖廣。此時的董學禮繼任湖廣綠營提督不過兩年。期間,他表面上對張長庚言聽計從,但是張長庚乃是弘文院侍讀出身多少看不起武人出身的董學禮,導致董學禮更加偏向李國英。

  李國英看了看董學禮,想了想道:“好!董軍門,若是這次能安全退回武昌便是你的首功!”

  說罷,李國英督促部隊趕快撤退。而董學禮則“義無反顧”地領著自己的人馬反而朝著明軍沖來。

  有道是兵敗如山倒,此時清軍全線都在潰退,怎么可能還有人會甘愿朝著明軍沖鋒呢?若不是有董學禮的嚴令,他的五千人馬早就跟著大隊往武昌城飛奔,怎么可能會朝著明軍而去呢?

  董學禮的人馬分成前后兩部分。前隊先打,后隊支援。突然,董學禮發現自己的側面出現了明軍騎兵的影子。他趕快叫探馬去查探。回報的消息是,明軍數千騎兵正從兩翼迂回而來。

  董學禮一驚,問道:“我軍的大隊騎兵呢?”

  探馬回答:“根本就沒有發現什么我軍的大隊騎兵,興許是馬快,早就跑了吧?”

  “什么?跑了……”董學禮不禁腦袋嗡地一下,他怎么都沒有想到,張勇和趙良棟乃是軍中宿將,怎么會在這個時候逃跑。他本以為張趙二人定然是引著騎兵與明軍周旋,好拖慢明軍追擊的速度。正是因為會有騎兵的支援,董學禮才自告奮勇當“斷后”的。

  其實,董學禮的算盤是很精的,他是打算在這危機時刻“挺身而出”使滿清的重臣李國英能夠脫險,日后自己必然高聲。況且李國英是“旗人”,自己應該巴結。當斷后定然是九死一生,這董學禮豈能不知,但是對于自己手下的這五千人馬,董學禮并不完全在乎。

  這五千人中能夠堪用的不過是自己身邊的一千五百人。而這一千五百人中只有五百人綠營披甲是他的親兵。這些人全都配備有戰馬,如果事情不妙可以立刻撒腿就跑。有馬,不怕被抓住。至于其他幾千人,這都是無所謂的。只要自己的核心力量在,多少人都是有的。

  但是,現在麻煩了。明軍的騎兵包抄過來可不是鬧著玩的,搞不好,他和他的五千人馬得全都喪命于此。

  董學禮怎么也想不明白,清軍本身的騎兵是很強的,這個時候都到哪里去了?不是應該截住明軍的嗎?

  形勢比人強,此時是危機時刻,想不明白就別想了。董學禮在后隊,聽說騎兵都跑了,竟然毫不猶豫,第一時間帶著自己的親兵和一千五百多人反身便逃。清軍士兵往前沖了一段,回頭一看主帥跑了,頓時認為自己上了當。然而此時他們距離明軍已經非常近了。憤怒的士兵在領催的率領之下,扔下兵器,跪在地上請降。不愿意投降的,全都一哄而散。

  很快,明軍騎兵便追上了李國英、王一正、王明德領著的一萬多清軍并且狠狠地咬住后隊。

  李國英見走不脫,大叫道:“將士們,不如奮力一搏!”說罷,他集合了自己的標營,王一正和王明德等人僅有的一點騎兵,一共不到兩千六百人,朝著王輔臣發起“決死”的沖鋒。

  然而,讓李國英失望了。明軍的步兵大陣根本就沒有散陣,仍然按照自己的鼓點穩步向前,如今已經過了雞鳴山,正步步緊逼,朝著武昌城而來。

  追上來的不是明軍步兵而是騎兵。李國英認為只要沖散了騎兵,便能夠爭取時間使清軍趕快回城。

  然而,明軍騎兵的統帥王輔臣雖然號稱“活呂布”但是并非莽夫,看到清軍氣勢洶洶而來,他知道這是清軍最后的掙扎。困獸之斗非同小可。只要自己不沖動,慢下來,待敵軍氣勢消退便可。他就立刻讓自己的騎兵散了開去,放李國英騎兵過去。

  李國英一見明軍騎兵“示弱”了,大喜,以為是自己的氣勢嚇倒了明軍,正在高興。然而,李國英一抬眼,眼前的一切讓李國英轉瞬之間如墜冰窟。

  明軍輕騎兵散去之后,露出來的竟然都是甲騎具裝的明軍重騎兵。這些騎兵由趙無極率領,如墻而進。趙無極一聲令下,騎兵全都亮出了明晃晃的馬刀,一起吶喊,伴隨著隆隆的馬蹄聲一往無前。

  清軍哪里見過這樣的陣勢,還沒交手便士氣全無,嚇得四散奔逃。然而,人想逃,馬卻受驚,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戰馬在原地跳來跳去;有的人則干脆狠下心來,舍得一摔,爬起來打算徒步逃走。可是,明軍重騎兵轉眼就到了跟前,真是玉石俱焚。最后一排重騎兵過去之后,留在地上的是人馬尸骨被劈砍踐踏而成的肉餅。一張張糊在地上。

  明軍重騎兵毫不停歇繼續前進,雖然速度并不快。但是,很快追上了清軍步兵。一看到這個時代的“重裝坦克”到了,清軍開始崩潰。面對明軍重騎兵士氣全無,跪在地上求饒。重騎兵并沒有停下來抓俘虜,而是繼續向前挺進。王輔臣、楊再輝率領的輕騎兵也跟著一起追趕清軍。李國英等滿清將官早就已經無影無蹤了,他們混在士兵當中一起逃走。

  清軍的撤退本來還算有秩序,但是卻從尾部開始變得散亂。披甲們丟盔下架四處亂竄,而明軍騎兵便沖破這亂紛紛的人潮一直向前。終于在距離武昌城還有不到五里的地方,清軍徹底敗了。

  數萬清軍,丟盔卸甲,嚎叫著,哭喊著,漫山遍野地朝著武昌城飛奔。在他們后面則是不緊不慢井然有序攻上來的明李大軍。

  站在武昌城頭的湖廣總督張長庚在望遠鏡中看到清軍敗了,頓時記得臉紅脖子粗,聲嘶力竭地大喊,向屬下下達命令道:“不準開門,不準開門!”

  于是,湖廣綠營將武昌城緊緊守護起來。李國英率領的大軍哭喊也沒有用處,根本無法進城,于是便繞城而逃。

  張長庚的做法是正確的。數萬敗軍進城需要不少時間,而且定然十分混亂,趁著混亂明軍很可能攻入城內。而且,這些是敗兵已經沒有太大用處。武昌接下來是守城,敗兵只會消耗糧食。

  李國英等人早就料到張長庚的想法,他們混在士兵當中由親兵保護已經往襄陽逃竄去了。張勇、趙良棟等人率領的都是河西兵,這一次戰役是李國英指揮的,敗也也和他們兩個沒有太大關系,所以他們根本就沒有回武昌,率領騎兵一路繞過武昌城也往襄陽而去。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