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百七十章 下一站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高定的事有了著落,戰場也打掃的差不多,那自然是收兵回營清算戰果了……

  一夜突襲暗中行事,沒有通知越嶲郡內任何一人,魏延跟劉禪便已經將越嶲郡最大的問題給解決掉了。

  算算時間,從他們抵達邛都縣開始到現在高勝斃命為止,好像才不到十二個時辰的光景,便已經將焦璜頭疼許久的問題完美搞定。

  這是魏延跟劉禪的高效,還是焦璜等越嶲郡人的無能,具體就只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不過事情得到圓滿的解決終歸是好,魏延也沒有心思跟焦璜等人在糾纏,南中諸君可不止越嶲遭了禍亂,尚有數郡仍有蠻夷動蕩,他們可不能講所有的時間都浪費在此處。

  再者說了,連高定都被劉禪魏延給拿下,其人也表現出異常順服的態度,表示愿意歸順大漢朝廷為鞍前馬后之用,勸說越嶲郡其余被占去縣府重新歸降,也愿意說服自己的那些族人一同臣服,重新和漢庭簽署條約。

  如此識相之人,就是馬良一時間都覺得算計高定太浪費了些,倒不如讓其發揮出自己最后的作用,燃燒一下生命中最后的余光,然后在老老實實的認罪伏法豈不更好……

  只是這事不是一時半刻就能結束的,馬良草草安排下去,特意叮囑了焦璜一番,免得這位郡守心中不忿拿高定發泄怒火。

  反正這廝也活不了多久了,與其攤上一些不好的名聲,倒不如物盡其用的說,這也算是馬良為焦璜設下的一道考驗吧。

  郡守之位一方大員,但誰人不想如成都進中庭,焦璜如果表現出足夠的能力,在主公劉備正缺人才之時,馬良也不是不可以為其引薦做一個提領帶路的人……

  不過也并非所有人都需要馬良引薦,南中諸郡守中,卻也有一位名傳益州根本不用考量,便已經夠資格進入成都為官,從一郡太守之位更高升一步。

  而此人,便是劉禪等三人接下來的目的地,益州郡之下太守,南郡枝江縣人董和是也……

  在焦璜依依不舍的注視下,魏延率領著大軍輕裝啟程,隨行的還有高定并焦璜派下收攏縣府的官吏,那些被越嶲夷占領的縣城,還得靠著高定去拿回來呢。

  正巧雙方順路同行,也算是省了不少的事情,最起碼魏延他們不用再大包小包的背上那么多行禮了。

  這一路沿途自有補給,收服縣城也定然有物資補充,哪里還需要那般費力費時,算起來如此能省下不少的時間呢……

  不過為人便利也不是毫無付出,就算焦璜不說,魏延劉禪兩人也很明白,他們所謂順路同行,其實也是焦璜擔心高定不能服眾,無法順利收服被奪縣城而準備的后手。

  既然魏延他們等干掉高勝,那想必搶回被奪占的縣府也不是什么難事,同為主公劉備帳下臣子,有難之時不互助豈不是過分了些,就算魏延等人再怎么不待見焦璜,也不會在這上面鬧什么岔子出來……

  只是這般被人連帶著算計,倒是讓劉禪頗有些不喜,一路上再也沒有管過什么事,反倒是老老實實的貓著研究董和此人。

  魏延對此自無意見,反正一場夜襲也稍微看出了少主的一些能力,雖然并沒有表現完全,但那也是因為有意外發生,畢竟誰也想不到事情到最后,高定會主動跳反跟他老子高勝火拼,以至于劉禪事先準備好的兩路伏兵一個都沒用上,還白白在林間挨了好長時間的夜寒霜凍……

  至于這幫襯一事,魏延能怎么辦,他也想撂挑子不干直接快馬加鞭率領部曲直奔益州郡。

  可問題就是他不能,所以心中才會無奈,畢竟馬良是比較支持這件事的,魏延也只能將就著捏鼻子人了。

  誰讓他不是少主呢,沒有人家劉禪的特權,就只能老老實實的嘍……

  旁的事情劉禪不再摻和,此番老爹給他的考核其實也算是過去了一半,雖然南中諸郡尚且沒有完全平定,但劉禪隱隱間覺得自己在這邊的時間卻是不多了。

  畢竟一州之地的消息封鎖豈是翻手之間就能做到的,別說掌控西川十數年的劉璋,就是當年的劉焉也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人心都是會變得,也是最難揣測的,誰都不能保證益州內就沒有會泄露消息的人,誰也不能肯定那些明面上表示臣服的手下內心不會有另外的算計,這些可都是意外的影響因素……

  而這一路來,從蜀郡南下到越嶲郡,劉禪自覺已經很快速了,而且解決越嶲郡麻煩的時間也是不長,但無奈這益州之南道路艱險難行,基本上八成的時間都是浪費在趕路上。

  如此趕路已經是讓劉禪覺得頭疼,那祁山之路棧道之行又得是怎樣的光景,不用想劉禪都知道要比這邊難出十倍不止……

  可唉聲嘆氣又有什么用,再沒有高效穿山開路的辦法之前,棧道山澗小路就是唯一的途徑,在這些方面想辦法進一步加強出蜀的容易程度,才是最實際的解決辦法。

  只不過現在那些對劉禪而言還有些遙遠,畢竟漢中都沒打下來呢,就已經想著要沖出益州,這未免有些太過異想天開了……

  所以與其想那些不著調的事情,倒不如看緊眼下為好,益州郡在即,董和此人劉禪還尚未了解深入過,哪里還有心思想別的亂七八糟。

  老老實實弄清楚這位被老爹親自下令召入成都之人,也好過心思放在焦璜他們身上……

  至于董和到底有什么能耐,劉禪也并不是很了解,只是他的小本本上有些記載,但更多卻是因為他那個被后世稱為‘四相’之一的兒子董允。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能上諸葛孔明前出師表之人,后又做到輔國將軍,以侍中之位行尚書令之事,為大將軍費祎的左膀右臂,董允沒點本事能夠做到這些嘛。

  那作為他的老子,現任益州郡太守董和,想來也是差不了什么,畢竟家教之處學識一道,緣父而起…………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