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事業部直接安在研發中心那幾層,因為目前的手機事業部干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研發,這個事業部的員工看到孟謙都沒有打招呼的習慣,一般就是負責人過來詢問孟謙的來意,其他人低下頭該干嘛繼續干嘛。
孟謙自然也不去打擾他們,就來看看幾個核心技術的發展情況,首先查看的,就是未來智能手機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技術,多點觸控技術。
在iPhone誕生之前,大多數的手機都必須得有物理式按鍵,沒有按鍵就沒辦法實現手機的功能,即便有觸摸手機的存在,也都是一個按鍵或者方向按鍵的簡單設計,而這樣設計的原因就是因為電阻式的觸摸屏并不好使。
而iPhone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傳統,采用電容屏幕和多點觸控技術,實現了沒有實體鍵盤的手機。
不過關于多點觸控技術,網上似乎有人以為蘋果壟斷了多點觸控技術,這是完全不對的,從多點觸控技術這個技術本身來說,沒有任何企業壟斷,而且也沒辦法壟斷,因為多點觸控技術可以追溯到1982年多倫多大學發明的感應食指指壓的多點觸控屏幕,1984年微軟就開始研究這玩意兒了,之后IBM也跟上開始研究,世界上第一部觸屏智能手機,正是IBM在1993年發布的IBMSimon。
而且多點觸控技術所涉及的專利非常多,有上千個。
所以蘋果只在收購了1999年約翰埃利亞斯和魯尼韋斯特曼生產的多點觸控產品,iGesture板和多點觸控鍵盤以及旗下專利,但在多點觸控技術領域,蘋果實現不了壟斷,大風集團同樣實現不了壟斷,誰都別想。
所以說蘋果壟斷或者開創了多點觸控技術技術都是不準確的。
就像臺省義隆這家公司之前就因為多點觸控技術相關專利讓蘋果賠了他500萬米元,并跟蘋果達成了專利交叉協議。
而作為重生者,孟謙在2001年公司有點資金的時候肯定就早早開始布局各種未來用得上的重要專利了,其中自然少不了多點觸控技術,這會兒來研發中心詢問了一下,公司關于多點觸控技術的專利已經有200多個了,孟謙心里基本踏實。蘋果以后如果要在這一領域鬧,那大不了就是互相打官司嘛。
有了多點觸控技術,下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找到合適的液晶屏廠商了,這個問題在公司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爭論點就在于,要不要用公司自己的產品。
跟索尼合作研發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也從索尼買了一些終身專利授權,大風集團現在的液晶屏生產水平就是能做,但距離索尼三星都還有差距,處在第二梯隊,所以一部分人不認可用自家的產品,既然這個手機要奔著極致去,那就還是用索尼的屏幕。
但另一派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這種重要的零部件用自家產品是有供貨優勢的,而且產品銷量越高,這種供貨優勢就越大,當年蘋果在選擇屏幕的時候也是千挑萬選,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選擇標準就是及時供貨能力,像尼康光刻機牛逼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鏡頭是自己做的。
同時這一派的員工認為我們的落后只是暫時的,公司只要愿意做,遲早會超過三星索尼,不管是不是迷之自信,現在很多大風集團的員工確實有強大的自信。
隨著距離手機發布會的日子越來越近,最終孟謙做出了決定,就用自家的屏幕,這個決定多少有點任性的成分在里邊。
離開多點觸控研發中心后,孟謙到了模具研發中心,這是一個怨聲四起的部門,因為全新的手機外型沒有傳統模具可以借鑒,孟謙的要求又很高,來來回回做了幾十個都被孟謙否定了。
另一個快被孟謙逼瘋的部門就是UI設計部,一個大家從來沒見過的手機,一個完全靠孟謙描述自行想象的全新手機,該怎么做UI設計,這是很難的。
哪怕孟謙其實已經口述了后世智能手機的常用UI設計,但UI設計師們把孟謙的口述變成產品也是一個不容易的事情,而且搞設計的嘛,總有些人喜歡帶上自己的想法。
所以孟謙看到過各種UI設計方案,之前就看到一個UI設計師設計的智能手機界面模仿的是電腦界面,左半邊是程序,右半邊就這么空在那...
再往前走,孟謙終于看到了一個談笑風生大家好像很嗨的部門,那就是系統部門,其實按理說,系統部門應該是最苦的,至少在蘋果那邊是這樣。
按照《iPhone秘史》,《喬布斯傳》等作品的記載,負責iPhone系統設計的程序員幾乎人均每周80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好多直接誰在公司不知道多久沒回家,離婚了一大批員工。
之前說過,手機系統和電腦系統其實是兩回事,打造一個龐大的智能手機系統并不簡單,但之前也說過,系統最難的就是設計和架構環節,需要知道自己設計出來的系統大概是什么樣的,需要有哪些功能,對于蘋果系統其實也還停留在想象階段的蘋果員工干起來就很累。
而對孟謙來說,主要的設計方向大體清楚,當年參加智能操作系統研發的時候 對安卓的架構研究了好久,自己又是架構師,所以孟謙帶著兩個在2006年年薪百萬的架構師一起搞出了未來公司的智能手機系統架構。
不過細節上的問題還是很多的,員工每天加班也很嚴重,只能說在心理壓力上應該沒蘋果那邊負責系統開發的員工大。
下一個很重要的部門就是手機芯片部門了,不過在芯片問題上,孟謙是有做妥協,那就是基帶,之前跟北斗系統合作的時候說過,大風集團投入了很大的資金研發基帶芯片,但那是奔著4G時代去的,3G時代直接選擇了妥協,因為投入產出比實在是不劃算。
不過跟蘋果將會使用博通的基帶芯片不同,大風集團選擇了3G時代目前的基帶芯片老大德州儀器。
但基帶芯片雖然妥協了,手機處理器孟謙并不打算妥協,iPhone2G不出意外的話還是會采用三星的ARM架構芯片,ARM也就飛速發展,但那是曾經一世的事情。
這一世,孟謙不可能閑著,在芯片架構上,孟謙做不到像系統那樣為員工帶去一個很成熟的架構,但也一直在努力參與。
孟謙要創造一個全新的架構,類似于未來四大架構之一的RISCV,是一個基于精簡指令集的開源指令集架構,但也只是參考RISCV。
大風集團架構沿用了RISCV的幾大優勢,精簡、低功耗、模塊化、可擴展。
而大風集團的架構把重點放在這四個方向上,熟悉架構的朋友肯定已經明白了,孟謙的目標絕對不僅僅只是一個手機這么簡單。
事實上,架構僅僅只是架構,同樣的架構,放到英特爾和AMD手里,造出來的芯片就是不一樣,因為在架構之上還需要很多其他工作,涉及RTL編碼,la誘t,半導體制程,封裝等一系列技術,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就好比給兩個作者同一份大綱,但寫出來的小說肯定是不一樣的,大綱只是大綱。
所以RISCV之所以成功,不是說架構本身多么多么強大,而是在于RISCV的優勢可以給到用戶很大的靈活性,以滿足不同的應用場景。
也正因此,RISCV格外適合對生態依賴比較小的封閉或半封閉產品,深嵌入式或新興的物聯網,包含嵌入式人工智能等應用的邊緣計算領域及需要定制化的場景。
但作為一款新架構,就必然會面對一個天然的問題,生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RISCV剛出來的時候沒有相關的編譯器、開發工具和軟件開發環境,即便后來有了,也比不上ARM和X86的商用編譯器和IDE。
指令集架構的生態系統跟系統的生態的成長一樣都是個很復雜和漫長的過程,十年八年的都很正常。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得有一個領頭羊,像x86有了windows,x86才真正建立起生態系統,Arm遇到了了智能手機才有未來那樣的成功。
而現在的大風集團,至少孟謙的目標是成為智能手機的引領者,其次大風集團自己有很大的基礎,可以自己給自己的架構做IDE,可以自己給自己的架構配置工業軟件,手里還握著光刻機。
這就是孟謙不得不給員工不斷施壓的原因,智能手機的成功,表面意義是大風集團可以引領一個重要的未來產品,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引領一個架構,引領一批技術,打造一個生態,突破一個壟斷,從而讓華夏在一個重要的領域,不必再受制于人。
甚至,讓別人,受制于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