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85章 惠此中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作為一個虛歲十七的年輕人,劉病已在朋友圈子中已算閱歷頗多。

  不僅是早早成了婚。

  還因為他的足跡遍布三輔地區,多次上下五陵,瞻仰先祖們的風采。

  在長陵埋葬的是太祖高皇帝,聽聞他前半生和自己一樣,任俠好游,四處闖蕩,后半生卻金戈鐵馬、雄姿英發,創下了三年覆秦,四年滅楚的偉業。

  而霸陵的太宗孝文皇帝也是劉病已景仰的對象,除誹謗,去肉刑,輕徭薄賦,黔首是富。在游蕩三輔過程中,劉病已有意無意地觀察到了民間疾苦、吏治得失。他見過因為小過錯而被監獄折磨得缺胳膊少腿的人,聽到過被戰爭奪去丈夫的女子,在荒墳前撕心裂肺的哭聲,也遇到過在寒風中饑腸轆轆、瑟瑟發抖的閭左貧民。

  而這些人念念不忘的,就是孝文之世,聽說那時候每個人都能吃飽肚子,世上也無戰亂。

  離開霸陵,回到渭水北岸,再一路往西走,遠遠就看到巍峨的茂陵,這個陵墓可真是壯觀啊,聽說修建了五十三年。不過每次到這里,面對自己的曾祖父,劉病已都有些痛苦。皇曾孫的名號來自他,衛太子的破滅源于他,他給大漢帶來了輝煌與巔峰,也讓天下幾墜深淵。

  其中功過,世人爭論不休。這也是十多年過去了,朝廷卻遲遲未給孝武皇帝立廟號的緣故吧。

  而在茂陵東側與衛青墓之間,是一片空地,這里本該是后陵所在,可后來陪在孝武皇帝身邊的“孝武皇后”是李夫人,而非曾祖母衛皇后。

  劉病已去城南找過衛皇后的墳冢,無封土,無墓碑,簡陋如庶民,以小棺下葬在距長安覆盎門不到五里的桐柏亭,位置正對她生前居住的長樂宮。

  各處帝陵能讓他找到自己血脈的過往,但劉病已最愛去的,還是杜縣和鄠縣之間的地方,這里世家則好禮文,富人則商賈為利,豪杰則游俠通奸,他與三者都有往來交集,更有里閭節慶,鳴竽調瑟,鄭舞趙謳,戴上面具,混跡其中,能讓人忘掉自己的身份,盡情歡娛。

  大概是少時被關在牢獄里整整五年的經歷,讓劉病已和祖先劉邦一樣,天性好游。他最遠還去過夏陽龍門,只為了帶新婦許平君去見識見識那壯觀的瀑布,在瀑布的轟隆聲中握著妻子的手,立誓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可如今,劉病已卻愕然發現,自己這些年走過的地方,在這碩大的地圖上,不過是巴掌大的一小圈。

  繞著城墻要走上一整天的長安城直接就是一個小方框,無數道路從這里出發,通向四面八方,延伸出一個劉病已從未想象過的廣袤世界。

  “原來天下,真的如此之大。”

  這張圖長兩丈,寬八尺,依然只是草圖,按照漢朝制圖的習慣,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跟后世反著,所以任弘總覺得有些別扭,卻也只能入鄉隨俗。

  雖然也聽聞些西域的傳聞,但直到那些陌生的地名真正落實到地圖上,左右一對比,劉病已才發覺:“沒想到西域三十六國加起來,地域已和中原差不多大了。”

  畢竟后世也是六分之一國土啊,能不大么,往往一個縣頂內地一個省。

  這時候韓敢當二人也進來了,任弘每指著一個地方,老韓就開始吹起昔日的冒險和事跡。

  以死人骷髏為路標的白龍堆,樓蘭城的刺殺,鄯善王的喜好禮樂,鐵門一夜筑城的奇跡。龜茲城中的兇險脫身,粟特人的古怪習俗,天山上扼住人脖頸,讓你無法呼吸的寒瘴。還有廣袤的烏孫草原,嚴冬不凍的熱海盆地,輪臺城外的無畏沖鋒……

  這些故事每一件單拎出來,都是讓人熱血賁張的冒險,劉病已聽得入迷,不由扼腕道:“我素慕游俠,如今看來,彼輩不過是盜跖而居民間者耳。像義陽侯、西安侯這樣仗劍橫行異域的,方為真正的大俠!大丈夫當如是!”

  喂喂喂這話可亂說不得。

  這句“大丈夫當如是”差點讓任弘笑出聲來,強忍著道:“其實我走過的地方,也不過天下一隅啊。蔥嶺以西,比西域更加廣袤。翻過蔥嶺,便是貳師將軍征討的大宛,大宛西北是康居,以西是大月氏,大月氏以西是安息,南方是大夏和身毒……”

  漢人已探索過的地方,遠超后世想象,張騫帶著堂邑父兩個人,已經跑到大月氏和號稱“大夏”的印度希臘王國,也就是后世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

  此后,漢朝派出的使者還去過安息國(伊朗),正好趕上安息人與塞人的戰爭,收復木鹿綠洲。為了炫耀武力,安息王讓凱旋的兩萬騎兵直接護送漢使入國,其都城名為“番兜城”,去長安萬一千六百里。聽上一次去的使者說,十多年前,安息遷都至泰西封,位于后世的伊拉克巴格達附近,那就是漢人足跡到過最遠的地方了。

  至于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與里海間)、條支(敘利亞)、犁軒(托勒密埃及),因為路途遙遠,漢使未曾親自抵達,只在安息和大夏聽聞其名。

  更往西,因為隔著小亞細亞的諸多小邦,漢人還沒和羅馬接觸過,但大漢的絲綢已經安息人之手,先一步賣了過去。

  這些地方,都一一被任弘具體到了地圖上,只在條支、犁軒以西的“西海”留了些空白,尚未畫完,那將是任弘在這圖上埋的兩個陷阱之一。

  再看地圖北方,除卻烏孫和右部外,則是匈奴及其北的丁零、堅昆兩部,廣袤萬余里,還有那如同一柄彎刀的北海貝加爾湖。

  “北海居然這么遙遠。”

  當聽聞北方的地圖是蘇武所畫后,劉病已不由動容:“典屬國蘇公應是往北走得最遠的漢人了罷?”

  “不。”

  任弘搖了搖頭,指著匈奴西北道:“李陵走得更遠。”

  堅昆遠在后世的唐努烏梁海,葉尼塞河流向北流入西伯利亞的針葉林和苔原,不知李陵在那為王,是否會想念長安秋月。

  武帝朝作為屬于中國人的地理大發現時代,探索并不局限于西方、北方,而是全方位的展開。

  “唐蒙、司馬相如始開西南夷,鑿山通道千余里,以廣巴蜀;嚴助、朱買臣等招徠東甌,事兩粵;彭吳穿穢貊、朝鮮,置滄海郡。”

  大漢開西南夷的緣起,是張騫在大夏國見到了蜀郡的邛竹杖,據說是從身毒賣過來的,這讓漢武帝十分振奮,為了尋找一條從蜀郡通向身毒、大夏、大月氏的近道,開始派遣使者和軍隊向西南探索。

  雖然順便將滇國納入治下,卻難以制服住在洱海邊上,桀驁不馴的昆明部,這條路始終沒探明。只聞昆明部西邊千余里,地域炎熱,有哀牢國、乘象國,任弘將其位置定在后世云南保山和緬甸撣邦一帶。

  探索過程中碰壁的可能遠大于順利,這條路顯然是不靠譜的,兩千年后開滇緬公路都得用累累白骨去堆。

  倒是西方不亮南方亮,滅亡南越后,大漢還真找到了一條直通身毒的坦途:海上絲綢之路。

  滅南越后,帝國的郡縣已沿著大海設立,一口氣拓展到北回歸線以南,守衛南疆的是日南郡,位于后世的越南中部。

  海上的發現也令人振奮,海南島上置儋耳、珠厓郡,合浦郡徐聞港作為海上絲路的起點,漢使帶著為漢武帝尋找仙人的使命向大海進發,將足跡留在原始的邦族港口。

  按照典屬國里所藏的資料,什么“都元國”“夫甘都盧國””黃支國”都遣使來朝貢過,名字拗口,任弘翻了無數遍其朝貢記錄和使者簡陋的描述,掉了不少頭發,才將它們一一安置到后世柬埔寨、馬來西亞、緬甸南部的位置,到底準不準他也不知道。

  這張輿圖看的就是全局和大致位置,誰出門會拿一張世界地圖找路?

  任弘心里琢磨著:“以后要在典屬國立下規矩,對使者嚴格把關,要求帶上一位文字水平過硬的副使,每抵達一國,都要寫一千字大作文描述當地風土人情和地理位置。”

  倒是漢使抵達的最遠地點“程不國”,按照描述是一個大島,島上有獅子和肉桂,或許便是后世的斯里蘭卡。

  短短數十年間,無所不能的漢使們四面出擊,他們跋涉西域沙漠雪山,在北海之畔持節牧羊,在南方熱帶雨林中穿梭,或站在樓船上直面洶涌大浪,品嘗腥咸海水。竟將西、北、南都探索到了時代的極限,漢人對世界的認識,跟一千五百年后的明初鄭和下西洋前,大概一個水平。

  唯一進展不大的就是東方了,沒辦法,滅亡衛氏朝鮮后,前面就只剩下大海和東北的深山老林。設置玄菟、樂浪郡后,開始與半島南部的三韓有往來,甚至有東方數千里樂浪海外的倭人以歲時來獻見,只是漢使對那分為百余部落的極東之地沒啥興趣,無人踏足。

  于是就造成了地圖南北窄,東西長,蔥嶺以西的諸國占了地圖的一半,而東方出了玄菟、樂浪郡,兩三尺就到了頭,任弘只將倭島畫出了一個邊角,其余都隱在迷霧中。

  如此一來,這地圖在劉病已眼中,就變得極其別扭。

  “西安侯,這輿圖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但我卻有一點不明。”

  他忍不住指著輿圖道:“教我學詩的夫子是東海郡大儒澓中翁,他告訴我,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大漢常被稱之為中國,在天下之中,而四夷戎狄環繞四周。”

  “但這地圖上,大漢卻為何偏居東方一隅,不在中啊。”

  任弘要的就是這反應,頓時拍著大腿大笑起來。

  “哈哈哈哈,我就知道皇曾孫會這樣問。”

  這是任弘在地圖上埋下的第二個陷阱!

  石渠閣在未央宮北,入北闕過公車司馬門就能看見,不同于吵吵嚷嚷的九卿官署,這里十分安靜,但總是有抱著竹簡的小吏趨行疾走。

  此閣乃蕭何所造,閣外礱石為渠,讓流水環繞,這是為了預防起火。因為這石渠閣就相當于漢朝的皇家圖書館,最初收藏著蕭何入關后卷走的秦朝圖籍,西周春秋和六國古卷多藏其中,是一個巨大的歷史寶庫,司馬遷就靠著里面的諸多藏書文獻寫成了《史記》。

  而十一月初一時,《坤輿萬國全圖》的草圖已制備完畢,但在冬至大朝獻上去前,要先在石渠閣中接受檢驗。

  蘇武在石渠閣廳堂中坐下,大鴻臚韋賢帶著幾個知識淵博的博士坐在西面,曾收得淮南王劉安諸多圖書的宗正劉德也參與其中,掌管石渠閣的太史令作為主持,朝三位公卿行禮。

  蘇武與韋賢、劉德見禮后道:“道遠,打開地圖吧。”

  “諾。”

  任弘帶著幾人扛著輿圖步入廳堂,在地上將其徐徐舒展開。

  劉德、韋賢和太史令三方都探長了脖子去看那輿圖。還不及細看上面那些涂了不同色彩的國度名稱,大鴻臚韋賢就感到了異樣,便皺起眉來,問出了和劉病已一樣的問題:

  “西安侯,這圖不對罷,《詩》云: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禹貢》亦以天子之國為中國,既如此,大漢為何不在輿圖正中央?”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