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五百九十六章 冬雷(上)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第五百九十六章冬雷(上)

  九阿哥府,偏廳。

  九阿哥端著一盅燕窩,用調羹飲了一口,點點頭道:“好東西,不比內務府的差。也就你們方家,能弄著這好東西。”

  對面站著個二十五六歲的青年,看著身材有些纖細,長相同北方人有所不同。

  他躬身,卻是沒敢接九阿哥的話。

  九阿哥瞥了他一眼,將燕窩放下,將旁邊的年貨單子拿起,掃了一眼,用手指敲了敲桌子道:“告訴你父親,有爺在,有你們方家的油水喝!”

  福建方家,是內務府皇商之一。

  那青年躬身道:“小的父親也是這樣說的,小的父親正在上京路上,已是先打發人送信,讓小的同九爺說,方家唯九爺馬首。就算是失去內務府的買賣,方家也不會逆了九爺的心。”

  “呵呵!”九阿哥笑道:“還是你父親曉得事兒,別的不說,當年你們方家能介入內務府的生意,里頭可有著八爺的情分。要是你們敢掃了八爺的面子,哼哼,爺也饒不得你們。”

  雖然他臉上帶著笑,但是聲音中卻難掩森冷,聽的人心里一顫……

  曹府,梧桐苑。

  曹颙端著碗燕窩,想起十三爺府上的包飯來,對初瑜道:“何總管小年前送來的青菜,這些日子也沒見吃。也拾掇次包飯吃,解解油膩。再說孩子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多吃些雜糧也有好處。”

  初瑜聞言,不由亮了眼睛,笑著說道:“太太這兩天胃口不好,我正琢磨弄些什么吃食,這個包飯卻是好。”

  夫妻兩個正說著話,就聽到外頭傳來倉促的腳步聲。

  曹颙撂下碗,往門口望去。

  就聽廊下有丫鬟道:“大爺,奶奶,繡鶯姑娘來了。”

  繡鶯是李氏身邊的大丫鬟,初瑜看了丈夫一眼,站起身來,揚聲道:“進來說話。”

  繡鶯臉色帶著些許驚慌,進門道:“大爺,大奶奶,七爺有些不舒坦,老爺太太已是打發人請太醫了。老爺請大爺過去,還說叫奶奶看好小爺們,這兩天別往那邊院子去。”

  曹颙從炕沿邊起來,抬腳往外走。

  明兒就除夕,長生偏生今兒病了,卻不曉得是如何了。

  長生不滿百日,正是小孩子最嬌貴的時候,又是這寒冬臘月。

  曹颙想著父母年過半百,膝下好不容易添了這點血脈,心里也頗為擔憂。

  剛進蘭院,就聽到孩子“哇哇”的哭聲,分外凄厲。

  曹寅皺著眉毛,在地上踱步,神情稍顯沉重。李氏站在炕邊,看著搖車里的長生,一邊拿著帕子垂淚,一邊柔聲哄長生。

  見曹颙進來,曹寅止了腳步,點了點頭。

  曹颙往長生身邊近前兩步,卻是被曹寅伸胳膊攔住:“有些不對,別往前去。”

  曹颙心下一稟,往搖車里望去,長生滿臉通紅,正哭得撕心裂肺。

  這個季節,又使得曹寅如此緊張的,還能有什么?

  “是痘疫?”曹颙轉身問道。

  曹寅皺眉,回道:“等太醫看下,若是花……”

  李氏在旁聞言,眼淚已經是簌簌落下,卻又怕驚到長生,用帕子使勁地捂著嘴巴。

  “孩兒已經出過花兒,不礙事。”曹颙跟曹寅說著,上前扶著母親,勸慰著:“母親別自己嚇唬自己個兒,太醫還沒瞧,先看了再說。”

  李氏眼淚難止,但是不愿兒子擔心,強打了精神,道:“若是花兒,這院子就要封了。府里孩子多,即便颙兒出過花兒,還有媳婦與初瑜她們,也當仔細。”

  曹颙扶了母親的胳膊,道:“母親放心,初瑜她們娘幾個都栽了花兒。弟弟這邊還不滿周歲,所以沒有想著栽,等轉了年,請人給弟弟栽上。”

  少一時,太醫請到。

  長生下身的大腿窩處,已經滿是疹子,太醫仔細看了一遍,沉吟著,神情甚是凝重。

  長生,確實是出花了。

  早在康熙五十年京城時疫時,順天府就有政令,發現家里有疫癥病人,要往衙門報。

  內城的步軍都統衙門也要報稟,曹寅打發人去報不提。

  李氏這邊,得了準信,卻也沒功夫悲戚。

  她打發人收拾屋子,供“痘疹娘娘”,又叫人傳令下去,從今日起府里忌煎炒。另外,還要將曹寅的行李收拾出來,送到前院書房去。

  曹颙心里,越發沉重。

  這天花是傳染病,總不會莫名其妙的,襁褓中的嬰兒就染了花,指定是外頭染上的。或許是來自丫鬟婆子,或是過年來走禮的這些女眷。

  這個病,為何人人談之色變,是因為十個里,要死上三、四個,剩下的即便僥幸挺過來,也要剩下一臉的麻子。

  康熙臉上細細小小的白麻子,李衛臉上銅錢大的大麻子,都是幼年得天花所致。

  總的來說,這出麻子還是小事,不曉得有多少人家,就是經歷失子喪女之痛。

  “牛痘”是康熙五十一年,曹颙、曹寅父子確認過的,至今已是過了三年,仍不見康熙有推行于世的意思。

  要知道,早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曾下令讓各地種痘。

  不過,因人痘有一定的危險性,不少老人不愿種痘。蒙古那邊更是,蒙古人對天花沒有免疫力,對于人痘,栽種者,死亡的人口比漢人要多的多。

  這使得蒙古人畏痘如虎不說,對于種痘,也是避而遠之的。

  這倒是使得蒙古人同朝廷形成微妙的平衡,蒙古人甘為藩屬,卻是不入關。

  他們每年熱河覲見康熙,以表忠心。

  時過三十年,“牛痘”方子出來,比“人痘”方子好上百倍,康熙卻沒有將其公布于世的意思。

  曹颙這邊,早就在上次痘疫后,就將府里各人都悄悄上了牛痘。

  因怕外傳獲罪,這個活計還是莊先生挑了穩當的人操手,對外只說是“人痘”。

  雖說沒有憐憫世人的心思,但是曹颙想起天花來,還是覺得抑郁難擋。

  “父親,皇上那邊,這牛痘方子,可有轉機?”曹颙思量了一下,問曹寅道。

  曹寅搖了搖頭,道:“我也想明白了,皇上的用意何為。早年國朝初定,又經過三番之亂,人口銳減,百姓難安。皇上仁慈,施恩天下,也愿人口生息,天下太平。如今卻是不同,天下承平許久,人口萬萬計。這朝廷又是南下入主中原……”

  后邊的話,曹寅沒有明說,但是曹颙也聽出他話中所指。

  天下人口孳生,對朝廷來說,是好事兒,也是壞事兒。

  好事兒是丁口多了,賦稅增加;壞處是漢人原本就多,孳生的更多,使得朝廷這邊委實難放下心來。

  這些年來,對于沾了“反清復明”口號的各種事件,朝廷都是嚴懲之,甚至不惜大開文字獄。不過是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罷了。

  初瑜安置好孩子們,也過蘭院這邊探視。

  她雖沒出過花,但是之前上了牛痘的,也不怕被傳染上。

  蘭院這邊,除了李氏身邊侍候的丫鬟與長生的奶媽外,其他人都禁止入內。府里大小事務,都有梧桐苑那邊裁決。

  雖說天佑他們都栽了花,但畢竟是孩子嬌貴,也保不齊有二次傳染的事兒,所以更是嚴禁入蘭院。

  就是初瑜,來過一次后,也被李氏勸了回去。

  曹颙雖擔心幼弟,但是今兒二十九,下午有蒙古內外藩與內大臣、大學士與侍衛的賜宴。他這個內務府總管,要同鴻臚寺與理藩院一起負責預備宴席的,還得過去點卯。

  從蘭院出來,他便換了官服,騎馬進宮去了。

  太和殿的宴會場地已經預備好,許多看碟都擺上了。

  宮廷樂師也都隱在暗處,就等著藩王入座,康熙臨朝。

  又是一年年末,似乎同往年沒有什么不同,一片歌舞生平。

  曹颙在心里算著時間,因為對這段歷史不熟悉,原還以為策妄阿喇布坦引起的西北戰爭是在康熙五十七、八年的時候。

  即便今年策妄阿喇布坦兵犯哈密,曹颙也沒當成是大事。

  因為以一部族,數萬人,與朝廷大軍對峙數年,到雍正上臺才和談,這不是玩笑么?

  沒想到,確實不是玩笑。

  八旗糜爛如斯,已經無可用之兵,無可用之馬。

  竟然任由策妄阿喇布坦帶著數千人馬,劫掠北疆,實是讓人汗顏。

  這戰爭,是拖到雍正朝的,曹颙絲毫不懷疑這點。

  說他矯情也好,他倒是真心想早些賺足軍費,早點平定這場戰爭。

  戰爭延續下去,戰場上領軍功的八旗兵丁,但實際廝殺的是漢軍綠營,數萬人的供給線也是驚動地方百姓。

  曹颙站在遠處,腦子里一會兒是家中出花的幼弟,一會兒是西北軍中的兵飯。

  雖不是刻意為之,但是他也有次同普通兵丁吃了一次大鍋飯。

  陳米老糧不說,里面還有不少沙子。

  每個兵丁每日所分的肉干,也比規定的少了許多,甚至有的人半月不見肉味。

  蒼蠅再小也是肉,即便西北軍費緊張,但是那些蛀蟲仍是敢大喇喇的下手。

  曹颙對于這些事,雖見了聽了,但是他不是那種高潔的性子,也不愿多管閑事。

  時至今日,想起西北戰事的久拖,這其中軍馬供應不足有干系,將士士氣不足也有干系。

  康熙雖年過花甲,但是曹颙可不敢講他當成糊涂老人。

  就算朝廷沒有明面上的錦衣衛,但是曹颙也相信,康熙自有耳目。

  不是不知道,而是沒法管吧。

  從上到下,沒有不貪的,要是真清查了,那還有誰能佇立朝堂之上?

  況且他做了一輩子君王,又是愛名之人,怎么會大張旗鼓弄這些給朝廷顏面抹黑之事兒?

  對于真正的清官,康熙也存了保全之心。

  例如張伯行,以“待罪免死”之身,如今著授為總督倉場侍郎。

  這個世界,真是沒法說得清楚。

  曹颙輕輕地搖了搖頭,卻是心里告誡自己,將當官只當成當官,當成是庇護家族的手段,萬不可迷失本心。

  利不能求,官場求利,難免就昧了良心,不知不覺做了傷天害理之事;名也不能求,否則容易變得執拗,引了小人攻殲,君王忌憚。

  中庸要的,“千言萬言,不如一默”要得。

  正想著出身,就聽身后有人道:“大人想什么呢?禮部已經引人入座了。”

  是伊都立,身上穿著白鷴補服,面上神色卻是有些僵硬。

  前幾個月,他因在歸化納妾之事,受到御使彈劾,連降三級,從太仆寺少卿貶為內務府郎中。

  今天來赴宴的內大臣與侍衛中,有幾位是伊都立的世交親族。他穿著這五品官的衣服,跑前跑后的,面子上有些遮不住,就一個勁地往沒人的旮旯躲,卻是剛好碰到曹颙。

  曹颙與他同僚一年半,曉得他的脾氣秉性,雖是熱心豪爽,但是也帶著滿人的自負與愛面子。

  用伊都立的話來說,人活著就是一張面子,窮點苦點不怕,這面子就是不能丟的。

  “不過是小做懲戒罷了,大人好生消停一年,等過了風頭再謀求官復原職就是。”曹颙開口勸道。

  伊都立卻是搖了搖頭,道:“正四品的少卿,衙門的擺設罷了,我也不怎么稀罕。”說到這里,卻是一笑,對曹颙道:“倒是大人,這次是大動作,外頭說什么的都有,我卻是信你的。就算穿著五品頂戴又如何?往后,我就跟著大人混了,大人可要記得提挈。實打實的做出些政績來,我就不信,我熬不成一任京堂。要是那樣的話,我可沒臉兒再混官場,直接脫下這身皮吃兵飯去的了。”

  伊都立笑著說著,但是眼中卻滿是信任。

  他的傲氣,被吊兒郎當遮掩,實際上身為大學士之子,也盼著功成名就。

  這份信任,使得曹颙頗為感動,點了點頭,道:“提挈不提挈的不好說,大人既有抱負,曹颙愿盡微薄之力。”

  說話間,絲弦鼓樂聲想起,蒙古諸王、臺吉已經列隊進了太和殿入座……

  安定門外,雍親王府,書房。

  四阿哥埋首案牘,將公文料理完畢,又給外任上的幾位門人寫了親筆信,已經是累的手腕酸疼。

  他撂下筆,揉了揉右手手腕,卻是眉頭緊皺。

  同年輕的弟弟們相比,他已經是人到中年。

  最近的精神已經遠不如早間,他從書桌的抽屜中,拿出一個陶瓷小瓶來,從里面倒出一粒褐色藥丸來,端水送服;方覺得精神頭足些。

  這時,就聽到門外有人道:“主子,福晉打發奴才來見主子。”

  聽聲音是內院太監蘇培盛,四阿哥放下水杯,道:“進來吧。”

  “主子,四格格出花了,福晉請主子過去……”蘇培盛躬身稟道。

  四阿哥聞言,不由變色,這四格格是側福晉年氏所出,是他最疼愛的幼女……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