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七百零四章 波斯灣的威脅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圣城麥加,燥熱的空氣中蔓延著緊張的氣息,謝里夫帶著哈希姆家族正式站在了奧斯曼帝國的對立面,這一刻起哈希姆家族不再是奧斯曼帝國掌權者尊重的圣地守護者,而是為了阿拉伯獨立而戰的阿拉伯領袖。

  麥加這個與世隔絕的圣城,迎來了槍炮的洗禮,抬眼望去,遠處的交戰區域不斷升起白色的火光和灰色的煙塵,那是那是阿拉伯起義軍在向忠于奧斯曼的武裝開火。炮彈不斷落在的不遠處的土地上,閃過道道白光和橘紅色的火焰,人們的耳邊不斷回蕩著隆隆的悶響聲。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硝煙的味道,如果再加上熔巖,那就是地獄的景象。

  謝里夫知道,既然做出了選擇就已經沒有回頭路,有些事情做了就不是因為哈希姆家族的牌子,就能夠全身而退的了。阿拉伯帝國最后一任哈里發,最終也死在了旭烈兀率領的蒙古大軍手上。

  看著焦灼的戰事,謝里夫的拳頭緊緊地握了起來。現在奧斯曼的控制區,已經被跨越西奈半島的英印軍團截斷,漢志當地忠于奧斯曼帝國的武裝是可以計算出來的,所以說目前這里應該算是很安全,想到這謝里夫才算是稍稍鼓足了勇氣。

  三個兒子都已經被謝里夫送走,他已經沒有什么可顧忌的了,奪回麥加讓它回到阿拉伯人的手里,就從這一天開始了,這對全體阿拉伯人有著重要意義。

  對此帶著頭巾的勞倫斯本人也深表同感,他雖然是帶著麥克馬洪的任務來到這里,卻并不知道英國高層到底在想著什么,能夠親眼看著阿拉伯人成功從奧斯曼帝國分離,成為一個獨立實體,以勞倫斯這樣一個階層的普通英國人,還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

  雖然漢志地區因為麥加的特殊性,可以視為奧斯曼帝國統治的薄弱地區,但想要兵不血刃的解決問題也并不容易。六百年來,奧斯曼帝國代表了和平教文明的榮耀,做到了阿拉伯帝國沒有做到的事情,攻克千年不落的君士坦丁堡,越過達達尼爾海峽深入歐洲,更是將地中海南岸全部控制,對歐洲形成了半包圍。

  如果不是歐洲人開辟了新大陸,正常的情況下,兩大宗教的爭端將會以奧斯曼帝國的全勝作為結局,古老的榮耀并非能夠輕易割舍。

  更何況奧斯曼帝國蘇丹還自命哈里發,很多阿拉伯部族非常相應這一次對協約國的圣戰。

  哈希姆家族認為自己是為了阿拉伯人反叛,而阻止哈希姆家族的同樣是阿拉伯的部族武裝,對方同樣認為哈希姆家族在這個時候反叛奧斯曼帝國,是對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背叛。

  既然雙方都有自己的理由,那就讓一切在戰場見真章吧?

  奪取麥加的戰斗其實非常不順利,但是哈希姆家族是外援的,英國是世界第一海權強國,如果說可能會小看奧斯曼帝國首都的防御力量倒是真的,但僅僅隔了一條紅海的麥加,確實也不會被英國高看到哪里去。

  僅僅動用兩艘驅逐艦護送運兵船,將一個團的澳新軍團送過紅海海峽,這些到達的澳新軍團士兵,終于到達了還在戰火紛飛的麥加。

  米字軍旗的出現是決定性的,澳新軍團出現在麥加附近的時候,也標志著這一場爭奪結束了,哈希姆家族控制了宗教圣地麥加,即將蔓延的阿拉伯大起義出現了星星之火。

  但對于英國在中東戰場的整體形勢來說,目前麥加這里的情況還談不上什么大的助力。英印軍團在早期的順利之后,深入到了巴勒斯坦附近,被杰馬爾帕夏調集的奧斯曼第三集團軍所擊敗,以印度軍團為主力的英印軍團,在奧斯曼帝國上下已經決心抵抗之前,還是略微差了一點。

  當然這一切謝里夫目前還不知道,陸地上的問題,還是法國人和俄國人更加靠譜一些。英國能打的陸軍都在法國境內!

  “尊敬的謝里夫先生,你終于達成了自己的目的。”勞倫斯十分高興的開口道,“我相信以后阿拉伯人的命運,將由你們自己決定。”

  “我同樣感謝勞倫斯先生你,感謝你和那些英國士兵溝通,才沒有讓他們進入圣地。”謝里夫的態度同樣算是真誠,麥加的宗教意義重大,一旦被澳新軍團的士兵所破壞,這對整個中東來說都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這是我應該做的,其實我并不喜歡很多人認為的思維,各大文明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勞倫斯擺擺手道,“你其他兩個兒子去了什么地方。”

  從起義開始,勞倫斯就沒有見到謝里夫的大兒子阿里和三兒子費薩爾,只剩下阿卜杜拉還跟在自己父親的身邊,難道是出現了什么意外。

  “我讓他們去了別的地方,倡議其他地方的阿拉伯人站在我們這一邊。”謝里夫的回答言簡意賅,但沒有透露去了什么地方。

  實際上他的兩個兒子都化妝,前往其他阿拉伯人的聚集區,三兒子費薩爾去了敘利亞。大兒子阿里去了波斯灣,說服當地的阿拉伯人站在自己一邊。

  埃及出發的英印軍團,毫無疑問沒有實現丘吉爾的設想,海軍大臣認為奧斯曼軍隊的戰斗力不值一提,忘記了英國陸軍的戰斗力同樣沒有高到哪里去。挺高的那一小部分都在西線進行戰壕戰,剩下以印度軍團為主的英印聯軍,在面對奧斯曼軍隊的時候沒有優勢。

  東地中海一線的戰斗沒有進展,達達尼爾海峽登陸戰同樣不容樂觀,在戰斗陷入停頓的時候,英國內閣認命了陸軍中將伊恩·漢密爾頓為接下來的指揮官,代替之前的海軍上將卡登則以負傷的名義回國養傷。

  漢密爾頓被認為是一位極具天賦的軍官,因勇敢、魅力和智慧出眾而聞名,有著不俗的文學素養,有著詩人將軍的外號。

  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當中,伊恩·漢密爾頓都在國外作戰,長達二十五年的時間伴隨英軍在全世界作戰,戰場遍及亞非拉,其中在兼并緬甸的戰役當中居功至偉,將緬甸變成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伊恩·漢密爾頓指揮英軍占領邊防要塞敏赫拉,直逼緬甸首都曼德勒。緬甸正規軍抵擋不住在數量和裝備上占有優勢的英軍。最后英軍開進曼德勒。隨后在第二年緬甸被宣布為英國領地,作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獨立省。

  因為長期在外作戰經驗,伊恩·漢密爾頓的任命被內閣全體部長一致認可,接手對奧斯曼帝國的軍事行動。

  伊恩·漢密爾頓接手的時候,英印軍團面對奧斯曼帝國第三集團軍吃了敗仗,和哈希姆家族發起阿拉伯大起義的消息同時傳來。漢密爾頓對于他的敵人的惟一知識,來自于奧斯曼帝國陸軍操典、一張不完善的作戰區域地圖和在最后一分鐘沖進書店買來的君士坦丁堡旅游指南。在他離開倫敦的時候,他甚至不知道戰役已經開始。

  達達尼爾海峽登陸戰的一籌莫展,在有了中東戰場指揮權之后,伊恩·漢密爾頓迅速的對整體局勢有了判斷。

  索性長期在英屬印度服役的精力,讓伊恩·漢密爾頓對印度軍團十分了解。到達埃及之后迅速就對印度軍團進行了重新梳理。

  在縱觀全局的時候,伊恩·漢密爾頓發現了波斯灣不同尋常的情況,“十六萬英印軍團就在阿曼,是在那里休假么?我相信每個人都能看出來,對奧斯曼帝國的軍事行動,以及策動阿拉伯人的反抗,美索不達米亞當地的阿拉伯人非常重要,為什么不在波斯灣展開軍事行動?”

  “波斯灣當地的情況比較特殊,占據科威特一線的奧斯曼第八集團軍,是一個外國帕夏組織的基督軍團。”指揮部的參謀回答道。

  “這樣不是更好么?我們可以嘗試讓他們站在我們這一邊。”伊恩·漢密爾頓打斷道。

  “但是聽說這個人是一個親德思想濃厚的商人,而且他認為歐洲國家對奧斯曼帝國的攻擊,沒有考慮到當地基督徒的安全,所以這一支奧斯曼第八集團軍,是以他以基督徒自保的名義拉起來的,對任何進入領地的軍事力量都十分敵視。”

  “現在都什么時候了,這是一場世界大戰!我在來之前得到了一部分的支援,兩個日本師團內閣已經決定放在中東戰場,我的意思是放在阿曼一線。”伊恩·漢密爾頓將軍斬釘截鐵道,“必須解決波斯灣的問題,我們才能夠盡快的解決奧斯曼帝國。”

  伊恩·漢密爾頓到任之后,迅速進行了兵力調整,將阿曼的英印軍團派上用場。補充兩個日本師團,對兩河流域采取進攻態勢。

  “我和英國人當然是打不起世界大戰了,人家是一個國家,我只是一個商人。不過戰爭要僅僅局限與波斯灣么?沒什么不能打的!”謝菲爾德接到科威特的電報后看了一眼,呵呵一笑道,“我每個月都運達一千輛摩托車,三百輛卡車,現在是時候讓我們的敵人知道,打仗是要花錢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