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百九十三章:墨家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劉啟早朝之后便準備前往清涼殿休息,雖然他比較急色,但身為皇帝的理智和威嚴尚在,倒也還沒有做出白日宣淫的荒唐事。

  劉啟走到半路之時,卻遇到了一個他不想看見的人——陳安。

  劉啟暗自嘆息一聲,每次見到陳安偷偷摸摸的跑到后面來找他準沒好事。

  陳安躬身行禮道:“臣拜見陛下。”

  “陳安你又有何事來找朕啊?”

  陳安很明顯的從劉啟的聲音中聽出了一些無奈,不過陳安倒是沒有感覺尷尬。

  “回稟陛下,臣是來針對不久后的科舉來提出一點意見的。”

  “什么意見?”

  陳安捋了捋思路:“臣想在科舉中單設一科出來,遴選工匠。”

  劉啟蹙眉說道:“你之前不是從吳國那邊帶回來了一批工匠嗎?怎么還要工匠?”

  “陛下,臣上次從吳國帶回來的工匠大多不識字,而且他們長年被吳王關在軍工坊里打造兵器甲胄,一遍又一遍的重復著那樣的工作,思想有些固化,不符合臣的要求。”陳安如實說道。

  劉啟沉吟了片刻,狐疑道:“你是不是心里有了什么想法,但奈何自己跟那些工匠們說不清,所以才想到這出?”

  陳安臉上微紅,劉啟說的確實差不多。

  他之前便和那些工匠商討過一些器械制造,但是吳國帶回來的工匠手藝大多是師傅傳給弟子,一代一代下來形成了一個頑固的思想,不會變通。

  所以需要一些懂的創新,熱愛創新的人才。

  比如陳安想將按照前世記憶先制造簡易的水車運用于田間灌溉,后面再研究其他東西,比如利用水力來進行鍛壓。

  陳安說道:“的確如此。”

  劉啟卻說道:“朕大概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想讓墨家弟子來幫助你制作那些器械吧?”

  “不錯,臣確實有這個想法。”

  說到這里,清涼殿一下子沉寂了下來。

  過了片刻,劉啟緩緩開口道:“陳安,雖然當時你和朕還沒有出生,但朕相信你應該聽過那件事。”

  陳安心里明白劉啟所說是什么事。

  墨家的思想理念有兼愛、非攻、節用、明鬼、天志等等。

  同時墨家有一條規定,出仕為官后你必須要在外界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如果行不通寧可辭職。另外,為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做到“有財相分”,任首領(巨子)的更要以身作則,畢竟研究工藝也是需要花錢的。

  墨家的有些理論看似比較無禮,但是在當時他們所給的回報也是無窮的。

  戰國時期墨家巨子孟勝在出國陽城君手下任職。由于楚國發生了政變,在這之前陽城君下令孟勝帶領墨家幫其守城,給了孟勝一半符節,表明若是有人來接管城池,必須要出示另一半符節。

  在這次政變中陽城君敗亡,沒法回到陽城便逃亡了。

  楚國派人前往收回陽城,但是他們手中并沒有陽城君手中的另一塊符節。

  孟勝深知憑自己這些人是不可能守的住陽城,但是他為了遵守信義決定死守陽城,并提前下達了自己的遺書,說自己死后,將墨家巨子的位置傳給宋國的田襄子;他認為田襄子是一位賢能的人,一定可以帶領墨家強大。

  孟勝的弟子徐弱聽了他的話說道:“聽到老師你的話,令我受益匪淺,那么就請我先死為你在黃泉開道吧。”說完徐弱帶頭沖出去與楚軍搏殺,死后讓其余墨者將自己的頭顱帶回到了孟勝面前。

  孟勝派人沖出重圍,要將墨家巨子的令牌送到田襄子的手中。

  而他自己連同著手下弟子一百八十余人全部戰死陽城。

  那兩位沖出去的弟子將手中令牌交給了田襄子后,不顧新任巨子田襄子的命令也回到了陽城殉葬。

  所以又說墨家是真正的行動派。

  后面墨家因為秦孝公而效忠了秦國百余年也證實了這一點,在這百余年間墨家始終不曾泄露過秦國任何機密,也不曾與其余六國有什么聯系,也因此為秦國打下了后面的基礎。

  當然墨家在漢初沒有人出仕是受了另一件事情德影響。

  在劉邦稱帝的第二年,末代田氏齊國的最后一位直系王族田橫在雒陽以東三十里自刎,將頭顱獻給了劉邦。

  這事也讓劉邦受到了很大的觸動。

  劉邦下令以戰國時期諸侯王的禮制安葬了田橫,并任命了田橫的兩個親信為都尉,然而劉邦沒有想到的是。下葬當天,那兩個親信在田橫的墓前自殺身亡,其余的仆從也隨著主人一起殉葬了。

  當時的墨家巨子還有他的一些弟子全部都歸附于田橫門下,結果這件事傳回了田橫隱居的小島,島上的所有人,包括墨家巨子和他的弟子全部自刎身亡。

  這件事影響了整個大漢的思想文化,后面的數十年間齊魯地區有著許多祭祀田橫的廟宇。

  重要的是末代墨家巨子在臨死前并沒有指定繼承人,這導致了墨家內部的分裂。

  墨家各系自封的巨子一下子倔強脾氣上來了,說不會出仕為大漢效力。

  至于墨家為何跟著田橫,那自然是因為其為人處事和性格都很符合墨家的胃口,加上他齊國皇族的身份。

  秦末各家各派都在尋找著自己靠山,比如儒家就跟了陳勝,陳勝敗了跟魏王豹,魏王豹敗了跟劉邦。

  陳安調整了下心情:“那事臣的確聽說過,那臣給陛下說一事,陛下再看能否支持臣。”

  “現在我大漢乃是一戶五口之家耕數畝田地,這對于人力挑水灌溉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所以之前我與那些工匠商議是否可做一物取江河之水灌溉田地,用以減輕平民百姓的負擔;同時想制作一些新式的農具,借助牲畜之力,達到一日耕數十畝田地的效果。”

  “他們大多數人都認為不可能,認為可以試一試的幾人又不足以達到臣的要求,所以才想招募墨家弟子,借助他們的力量。”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