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七十八章:議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宣室殿。

  申屠嘉接到劉恒命令后就趕來了。

  申屠嘉就看到了一旁的陳安估摸著這次事情恐怕又和陳安有關。

  “微臣拜見陛下。”申屠嘉拜道。

  “免禮,你看看這卷奏章。”劉恒將陳安那卷遞了過去。

  申屠嘉接過開始觀閱,在觀閱的過程中申屠嘉的臉色變幻不定。

  陳安這卷奏章的大概意思就是以長安為試點建立學府,民間百姓的孩子六歲至十二歲之間,均可報名參加,而今年只是開始搭建學府所需房屋,一年后開始招生,第一批學生數量由到時候的報名人數來定。

  再根據是否識字來分成不同課堂,不識字按其所定的“拼音”來重新來進行教學,識字后再學習其所寫的三字經,其余書本與這個時代其他所學差不多,如九章算術。

  等長安施行后第二年推廣到每個郡城;等到十年后便可開始“科舉”,用陳安的話來說就是從全國各地的學子中進行層層選拔,選出成績優異者為官。

  重點就在于“科舉”這里,如果這時候開始直接開始科舉,那么世家貴族都會贊成,因為要知道這個時代的書籍都是收錄于世家貴族的書房內,普通老百姓是沒法見到的;所以這時候實施就相當于給了世家貴族更多的為官機會;但陳安設定為十年后,十年后這些孩子都長大學成,這就是在和世家貴族搶飯碗。

  這個時期朝堂之上的官員要么是和劉邦打天下功臣的后人,要么是他們的親朋好友,他們形成了新的世家貴族;再者就是一些秦朝時期幸存的乃至春秋戰國的老牌世家貴族,或一些百家的弟子;當然也有一些靠著買官買來的。

  申屠嘉看完后遞還給了劉恒對著陳安開口說道:“陳中郎你可知上奏諫言一事不是你的職責范圍?”

  陳安聞言愣了下,隨即說道:“上奏諫言之事不論是不是下官的職責范圍,但下官認為為了大漢的江山社稷,理應上此奏章。”

  申屠嘉本還想說什么,劉恒卻開口了。

  “好了,你們先安靜一下,就陳安剛才的奏章,丞相有何看法。”

  申屠嘉拱手說道:“臣認為此事不可行,且不說那‘拼音’是否可行,三字經臣剛才看了一下,確實是有些道理;但重要的是后面所說十年后的‘考舉’一事,勢必會引起朝堂的動蕩。”

  劉恒聽完后看著陳安,嘴角微翹:“看見沒,丞相也認為此事不可行。”

  “陛下,微臣斗膽說幾句;如果不實施‘考舉’,繼續按照目前的為官制度,陛下所能任用的人才會少許多,官員均靠著下面舉薦,可供選擇范圍太小。”陳安據理力爭的說道。

  “可是這樣也比朝堂動蕩要來的好,目前國家較為安定,北方匈奴雖然還在虎視眈眈,但也不敢貿然再次大舉南下,我們內部自然不能亂了!”申屠嘉又說道。

  一旁的竇嬰現在看的是覺得異常精彩,竇嬰本來認為自己膽子夠大了,可沒想到陳安的膽子更大。

說實話,劉恒其實已經對陳安的提議動心了,這樣考舉的制度可以幫助自己從全天下網羅人才,現在就是有關這個考舉的時間問題需要調整  劉恒見這樣下去半天沒有結果,于是開口道:“你們兩位說的各自有其道理,朕剛才想了一番,認為可以二者兼得;考舉給予大家一年準備時間,明年可以實施;再陳安的置辦學府也可以,給與百姓的孩童學習的機會;這樣就不會引起下面的沖突。”

  陳安聽完后就知道目的已經基本達到了,本想著如果劉恒不同意自己就可以在十年這個時間上做出讓步,自己還年輕,還有機會,等十年后,到那時制度也相對完善,也可行。

  陳安拱手說道:“微臣沒有異議。”

  申屠嘉卻還是說道:“臣認為此事還需從長計議,陛下可召集眾位大臣重議此事。”

  劉恒聞言微微頷首:“可以,不過在這之前,陳安你給朕講講這‘拼音’和三字經是怎么想的,這真是你寫出來的嗎?這上面有關孟母的故事朕聽過,但這‘竇燕山’又是什么,還有這個‘融四歲,能讓梨’的‘融’是指的什么人嗎。”

  陳安所撰寫的這部三字經其實是一個縮減版,只寫到了“君則敬,臣則忠”,中途甚至于有關‘士農工商’的也刪掉了,畢竟現在實施的‘重農抑商’的政策不好推翻;再后面對于整個華夏歷史的那一段也刪除了。

  “回稟陛下,這‘竇燕山’是周朝時期燕國的一個人,他教育的自己五個兒子都很有才能;這‘融’是指一個叫‘孔融’的人,是周朝時期魯國人,他四歲的時候就知道將大梨讓與兄長。”陳安回到道,不過將兩人的所處的朝代給更改了一下。

  劉恒聽完一驚:“有如此之人,為何朕以前沒有聽說過,你又從何得知?”

  “這些都是微臣阿翁在微臣小時候所講,微臣的記憶力尚好就就記住了。”陳安說道。

  “那這些你所說的‘拼音’呢?”

  “有關‘拼音’是臣小時候阿翁教導臣識字時,臣為了方便記憶而畫出來的,陛下您看是不是沒有規律可循呢?”陳安抿了抿嘴答道。

  劉恒聞言低頭看去。

  “看著確實沒有規律可循,那你怎么能確定讓那些孩子記住呢?”

  “因為我們人在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以及記憶力都較強,所以經過誘導是很快可以學習掌握的。”陳安再次答道。

  陳安身邊的申屠嘉聽著陳安和劉恒的一問一答都有些不耐煩了,還沒有議事決定,就開始詢問有關這學習之事了,不過不得不說陳安今日奏章上所寫的這些把申屠嘉給驚到了。

  申屠嘉想了下開口說道:“陛下,是否該召集大臣進行議事了。”

  劉恒聞言笑道:“去吧,由丞相召開,朕旁聽即可。”

  “諾!”

  過了約莫半個時辰,參與議事的人才到齊。

  陳安居然在大夫隊列中看到了直不疑,看來是自己北上買馬時升了官了。

  申屠嘉提出了劉恒修改后的方案,朝中大臣們先是都愣住了,經過思考后討論后,大部分的大臣都同意此方案,這些人都認為這是機會來了;哪個家里還沒有幾個讀書人,只是沒有機會展現,而現在提出的“科舉”正好滿足了其要求,就是在有關科舉后的優勝者的官職產生了分歧。

  有關成立學府一事在‘科舉’的這條建議下被大多數的人給忽略,也許有的人注意到了這點,但是根據提出來的只要六至十歲的孩童。

  平民百姓家的孩子沒有能從小進行識字讀書,起點比之世家貴族的孩童要晚,他們自己家族內部學堂的教師都是擁有著多年教學經驗;他們不相信到時候一個剛成立沒幾年的學府能動搖到他們的地位,畢竟‘舉薦’這一制度并沒有廢除,這一點是他們的保障。

  即使到時候有平民學子能夠脫穎而出,那又能有多少人?他們這么多年的經營不是這些平民學子能夠改變的;即使人再多,陛下為了江山社稷的穩定,也需要他們世家貴族的力量,因為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中堅力量。

  最后還是劉恒開口說根據具體成績以及到時所缺官職來進行安排,在長安為官或是下放至地方為官。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