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五十六章:鄧通的轉變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陳安雖然知道了劉恒的態度,對于自己剛才為申屠嘉說話的不滿。

  “陛下,正如您所說,微臣幼年喪父,而丞相大人與條侯對于微臣而言都是父親一般的存在,所以微臣為父親說上一句公道話也是應當的,這也是微臣所向陛下學習的孝悌,大漢也是以孝悌為先的。”

  劉恒聽見陳安的解釋后確實對比之前心情要好了些,因為他也是以孝悌而著稱的。

  這時趙同走了進來。

  “陛下,上大夫鄧通求見。”

  “讓他進來吧。”

  “諾。”

  很快,鄧通再次出現在了陳安的面前。

  “微臣拜見陛下。”鄧通拜道。

  “起來吧。”

  “謝陛下。”鄧通應身起來后還對于陳安報以微笑。

  鄧通此時已經換了一身衣裳,身上還有一股淡淡的花香,估計是沒時間沐浴而穿了身用香料泡過的衣裳,用來掩蓋一些味道;但額頭上的紅跡是沒法掩蓋的。

  “鄧通,你的額頭是怎么回事?”

  劉恒雖然知道這是在丞相府弄得,但還是要問一下,這樣才能彰顯自己身為皇帝對于自己人照顧。

  “這、這是微臣,在向丞相大人賠罪時自己磕的。”鄧通回答道。

  “自己磕的,可是丞相要治你的罪,所以你就磕頭以此謝罪?”

  “因為微臣在前往丞相府時,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所以才磕頭向丞相大人認錯。”鄧通低著頭說道。

  劉恒聞言卻看了眼陳安說道:“剛才朕聽陳安所言,丞相好像要殺你,是嗎?”

  鄧通聽見后一怔,他本以為陳安可能對于此事不會說太清,畢竟申屠嘉是陳安的老師,將申屠嘉想殺自己這事說了,對于申屠嘉在劉恒這里肯定是有一定影響的。

  “確有此事,不過這只是丞相大人和微臣開的一個玩笑,后來丞相大人也將微臣放了。”鄧通回答道。

  陳安見狀倒是又高看了鄧通一眼,鄧通看來并沒有那么目中無人。

  但是鄧通知道自己并沒有死,加上陳安在這里,如果自己說是申屠嘉是硬要殺自己的話,可能就會通過陳安這里傳到申屠嘉的耳中,將自己與申屠嘉的關系弄得更僵。

  而劉恒這里,鄧通自己也知道,說句不好聽的,只要自己不死,哪怕斷胳膊斷腿,劉恒也不會拿申屠嘉怎么樣,因為自己只是個弄臣,弄臣在皇帝喜歡你的時候你就是眾人巴結的對象,當皇帝不再管你的時候,你就什么都不是了。

  這也是鄧通想要更進一步,想要擁有實權的原因。

  劉恒聞言有些詫異,他沒想到鄧通此人也有轉變的時候,變得比以前圓滑了,但這樣的人對于自己也就沒用了。

  “朕知道了,既然你沒有大礙,就下去吧,頭上的傷勢,還是去上些藥吧。”

  “多謝陛下,微臣告退。”

  剛才鄧通來后,陳安就站回了自己的位置。

  鄧通走后劉恒就開始看前幾日參加“對策”官員們交上來的答卷。

  “對策”是每年劉恒為了選拔人才而舉行的,當然有許多朝堂之上的官員也能參加,當年賈誼曾奪過一次魁首。

  這一次是劉恒自己出的題目,就有關“明于國家大體”“通于人事始終”“直言極諫”“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等問題給出答案,當時還是陳安和直不疑一起當的值,記得劉恒那會兒出題的時候對于自己很有信心,滿面笑容,認為自己這次出的題,已經將治國的大方針以及細節方面都考慮周全了。

  劉恒看的很快,有時還發出煩悶的冷哼聲,可能是沒有符合他胃口的文章,與他一開始的設想能得到的答案差了許多,但突然看到一篇文章時,卻看了許久。

  劉恒將手中那卷看完后,起身伸了個懶腰,畢竟看了這么多卷,一直坐著有些累了,這時本來陳安的當值時間應當已經到了,但劉恒沒有開口陳安就是不能離開的。

  終于劉恒開口了,但卻不是換班的消息。

  “陳安,前幾日的策問答卷,朕看了這么多,就這一份比較符合朕的心意,你也看看,好好學學!”劉恒指著案幾上的那卷說道。

  陳安對于給自己看還能理解,畢竟這不是劉恒第一次這么做了。

  之前直不疑因為金子的那件事被劉恒知曉后,劉恒大力的贊揚了直不疑,把直不疑也安排到了自己身邊,也給直不疑看過一些其他大臣的奏章,詢問了意見;對于直不疑的答案認同卻又不滿意,認同是因為直不疑和劉恒是一類人,喜歡安定的那一類人;不滿意則是直不疑的回答太過平常了,沒法讓劉恒解決掉當前的問題;而今天他所看到這篇文章……

  陳安無法理解的是劉恒后面所說的學習?

  陳安從劉恒的案幾上拿起那卷奏疏舉賢良對策,分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有關“明于國家大體”,用以前五帝來舉的例子,說五帝賢明,親理政事,各項措施深得百姓擁護,所以氣候調和、四季分明、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無災無疫、百姓安康;這就是符合天地之意,明了治理國家的要領所收到的功效。

  第二部分是有關“通于人事始終”,用三王之事來闡明,三王時期有關政事都是與臣子共同商議,決定大事,以人為本,制定政策符合民情;對于自己憎惡的不強加于人,對于人們向往的不強令禁止;這樣做后使百姓和睦,國家太平安寧,君王地位穩固;這就是明了一切根據人情來辦事的功效。

  第三部分有關“直言極諫”,用了春秋五霸來舉例,五霸自己的能力不如大臣,所以將事務交予大臣處理。而大臣制定法令,以“興利除害、尊主安民”為目的,而不是“苦民傷眾”;如若法令不合理,提請君王指出更正,不使害民;對于君王的暴虐行為,不應順從,要幫忙糾正,不使國家受害。糾正和補救君主的過失,顯揚君主的功德,使君主內無邪惡的行為,外無污濁的壞名聲。這樣來輔佐君主,可以說是直言極諫之士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