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百零九章 新的建設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進過錦衣衛的一番探查,王威向楊松回報道:“啟稟大王!列車上一切正常,也沒有任何人。”

  楊松嗯了一聲,當先從打開的車門走進列車車廂,映入他眼簾的竟然是一個豪華的餐廳。

  白色的窗簾,精美的山水畫,精美的雕刻,盡顯精致、大氣的裝潢。讓人一看就知道不是平常人可以配有。

  不知是什么木材打造的黑紅色的餐桌上鋪了一層絲綢桌布,上面還擺放一支插滿鮮花的白玉花瓶。

  楊松走過餐廳,進入下一節車廂,看到這是一間休息娛樂的車廂,棋桌、琴臺、書架、香爐是應有盡有,在一端竟然還有著一個大魚缸,里面還游著幾條錦鯉。

  接下來是書房辦公車廂,辦公座椅、筆墨紙硯、書架書桌,這是怎么舒適怎么來布置啊。

  下一節車廂是休息用的,寬闊舒適的床鋪占據了車廂的很大一部分空間,衣柜、化妝臺也是一樣不缺。……

  這輛火車從頭走到尾,怎么看怎么不普通,怎么看怎么都像是為他這個國王準備的御用座駕。

  坐在列車的接待車廂的沙發上,感受著身體的舒適感,劉基忍不住的感嘆道:“大王,這是御駕啊!”

  “軍師說的是,此乃御駕,大王可乘此車巡視天下啊!”荀彧坐在一旁也是不住的點頭。

  楊松聽到“巡視天下”這個詞,心中一動,是啊,以往交通不便利,他只能待在天氣城內主持大局,現今有了鐵路,他就不必長期困在一個地方了。

  “文若此言甚合寡人意。”楊松安耐住馬上出發的心,想了想道:“吩咐下去,安排專人負責此車,不日寡人將巡視山海關。”

  他也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他畢竟是一國之君,不是想走就能走的,還要進行一些安排才行。

  “大王,是否檢驗了天山鐵路之后在行巡視之事?”荀彧眼見楊松那非常心動的樣子,恨不得給自己兩嘴巴,這不是給他自己挖坑嗎?

  劉基立馬附和道:“是啊,大王,天山鐵路才剛出現,是否安全,是否暢通都是未知,臣也建議還是等鐵路運營一段時間后,大王再北上巡視。”

  楊松聽到荀彧、劉基兩人的話,也知道自己太過唐突、太頭腦發熱了,也就馬上冷靜下來,回道:“好吧,盡快完成檢驗,讓天山鐵路走上正軌。”

  重新回到王宮的書房后,楊松問出了新的問題:“如今天山鐵路已經有了,那二十萬青壯勞力又將用在何處?”

  原本進行掠奪戰爭就是為了掠奪大量的廉價、可拋棄的勞力來修筑天山鐵路,那知系統竟然給了他一個驚喜,一個任務獎勵就把夏國目前最重要的工程就給他解決了。

  那這些數量眾多的青壯土著勞力就暫時沒有了用處,夏國不可能真的向對外宣傳的那樣,白白的養著吧。

  對于這個問題,劉基與荀彧兩人肯定都是考慮過的,現在楊松發問了,劉基馬上回答道:“啟稟大王!既然天山鐵路已經有了,那就進入下一階段的建設。”

  “臣附議。”荀彧接著道:“原計劃是在十年之內,讓本國達到三千萬人口,鋼鐵年產量達到百萬噸,并建成天山鐵路。”

  荀彧見楊松點頭確認后,繼續道:“如今已有天山鐵路,臣建議其余目標不變,鐵路建設計劃變為修建完成鐵道支路。”

  劉基聽到荀彧的話,沒有說話,只是點了認同,畢竟說到底,荀彧才是行政長官,他作為軍師只需出謀劃策與查漏補缺即可。

  “鐵道支路?”楊松聽到這話,恍然大悟,是啊,現今南北主路已然有了,那就建設支路,比如出產大量鐵礦的寧山縣與有著海港的臨海縣相聯通,讓鐵礦、焦炭等礦產可以快速的周轉到夏國需要的地方去。

  果不其然,見楊松有些疑慮,荀彧解釋道:“如建設寧山縣與臨海縣的鐵道,天啟城與海軍鎮的鐵道,讓陸路聯通海路,讓本國資源可以暢通南北,定能加快本國的發展進度!”

  荀彧的話簡直與楊松的想法不謀而合,正在此時,劉基也滿臉贊同道:“荀司長說得對,建設鐵道支路正是本國下階段應該進行的計劃。”

  “不止如此,支路的建設需要的鋼鐵一點也不少于天山鐵路,如此一來,本國十年計劃的百萬噸鋼鐵產量也有了用武之處。”

  荀彧聽完劉基的話,補充道:“軍師所言甚是,而且建設支路不比天山鐵路,可以先針對性的建設重要支路,又因支路較短,需求的鋼鐵也少,如此也就不用等到百萬噸鋼鐵產量后再行修建。”

  劉基聽到荀彧的補充,也是認同的點頭道:“正是如此,支路不用等到十年,在近年就可見到顯著成效。”

  楊松聽著兩人一人一句,你補充我的計劃,我補充你的建議,三言兩語就完善了下階段的計劃。

  他最后指示道:“文若、伯溫,既然你們兩個都認為下階段的任務應該這樣做,那就列個章程出來,在朝會上提出來吧。”

  楊松這么說是因為這個計劃只是他們幾人的商議,這么大的事情,肯定要拿上朝會進行討論的,這也是楊松堅持原則的一種做法。

  “是,大王。”劉基與荀彧兩人拱手領命,他們兩人也知道這么大的事,就算做出了決定,也是要通知到位的。

  這么一次性完成的鐵路肯定讓行政司下的驛廳沒有絲毫準備,人手肯定也不夠。

  最后經過劉基的建議,讓義務兵旅派出士兵接管鐵路上一些簡單的職位,在突擊培訓大量的人手以接管那些需要技術的崗位。

  幸好現在夏國經過十年的全民教育,有了大批有著基礎知識的百姓,也有了大批的有著一定知識的人才。

  通過高薪、高福利,吸引了大批的人參與這條鐵路之中,這才解決了當前的燃眉之急,不然有了鐵路卻沒發運轉起來,那才是一個尷尬的事情。

  單是接管整條鐵路就耗費了一個月,等完整的運轉起來后,時間也就來到了天啟十二年末。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