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83章 不撞南墻不回頭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紫砂壺,真有這么神奇嗎?

  這不僅是陸懷庸的疑問,也是許多業界人士關心的問題。

  大家真的很好奇,不是好奇其中的真假,而是好奇這種神奇的紫砂壺,到底哪里有賣……

  是的,神奇的紫砂壺。

  白葉寫了十幾篇軟文,其中最受關注,引爆朋友圈的,那是一篇傳奇故事。

  內容比較簡單,無非說的是多年前,有一個制壺工人,在動蕩的時代饑寒交迫,一家老小差點餓死,被一個茶商搭救了,還順手買了他制作的茶壺,幫他打開了銷量。

  為了報恩,工人每年買一百斤好茶,混合在一種奇特的泥料中,經過了三年時間的發酵,茶泥渾然一體。

  工人就以這種茶泥,制作了一套茶具。

  不過當時的環境不好,為了避免別人覬覦,工人故意把茶具制作得非常糟糕、丑陋。

  在茶具完成,工人立即給商人送去,可是恰好茶商不在家,外出經商了,工人只好把茶具交給茶商的兒子。

  等到茶商回來,看到了工人送來的東西,頓時氣得鼻子都歪了,他覺得這么丑陋的茶具,分明是對他的侮辱。

  一怒之下,茶商把茶壺砸了。

  過幾天,工人再次登門拜訪,卻受到了茶商的冷遇。

  納悶之下,工人旁敲側擊,才明白了怎么回事。他無奈嘆氣,讓茶商把茶具幸存的杯子拿來,一注入開水。

  片刻之后,淡淡的茶香,就在開水中飄逸而出。本該清淡無味的白開水,竟然能品嘗出上好的茶味。

  在工人的解釋下,茶商自然是后悔不迭。在他悔恨交加之時,工人已然離去了,再也找不到。

  茶商在懊悔中,沒幾年就郁郁而終。在咽氣之前,更是交待家人,把茶壺殘片連同幾個杯子一起陪葬,聊以慰藉。

  這故事……

  一波三折,曲折離奇。

  許多人拜讀之后,對于這種神奇的茶壺,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一些人更在文章底下,一本正經地探討這種壺的工藝流程。

  甚至還有人信誓旦旦表示,他們家祖上曾經有過這種壺,但是在動蕩的年代丟失了。

  另外還有人引經據典,開始了各種考證。連茶商是誰,制壺的工人叫什么名字,都說得有理有據。

  如果不是白葉清楚,這是他搬運的故事,恐怕他看了這些考據,也要信以為真……

  不得不說,天底下最有才華的,還是吃瓜群眾啊。

  哪怕是陳大器,也忍不住提議道:“白葉,要不然……我們也嘗試一下?”

  “嘗試什么?”白葉一怔。

  “就是文章說的,拿茶葉與紫砂泥料混合,堆積發酵啊。我們買幾百斤茶葉試試看,反正也不差錢,做個實驗嘛。”

  陳大器興致勃勃道:“不需要三年,只要三個月,看看茶葉的滋味是不是參滲透到泥料中,要是可行的話,就繼續研究下去……”

  白葉頓時無語。

  他都強調過了,這是編造的故事。沒有想到,陳大器這傻小子,居然還不死心,非要做什么實驗。

  只能說,人類的共性,就是不撞南墻不回頭啊。

  嗯……

  白葉能說,他就是實驗過了,才知道這事不靠譜嗎?

  算了。

  白葉搖頭,沒有阻攔的意思。

  等實驗結果出來了,陳大器就會知道自己的可笑。

  一篇篇軟文,在行業中引發了強烈的關注,之后的事情也不需要白葉操心了,自然有其他人接手。

  先是一些人在暗中推波助瀾,讓文章的熱度持續高漲。

  他們針對紫砂壺,進行了最為嚴謹地考據,拿出了大量的史料證明早在唐五代時期,溪山就有人以紫砂泥料制壺。

  然后北宋時候,東坡先生蘇軾,把金屬銚改成石銚的時候,使用的陶土就是紫砂泥。

  到了南宋、明代,紫砂壺甚至一度是江南許多達官貴人、文士雅客的常用茶具。

  只不過在元明時期,青花瓷器異軍突起,權貴、文人偏愛青花,才導致了紫砂壺衰落,聲名不顯。

  幸好如今,有年輕藝術家白葉、蕭羅、虞馳、陳大器、黃子玉等,在機緣巧合之中,意識到了紫砂壺茶具的奇妙。

  為了保護古老的技藝,傳承紫砂壺的文化,這些年輕的藝術家不辭勞苦,認真在鉆研,在重新挖掘紫砂壺工藝的同時,又積極進行了創新,讓失傳多年的紫砂壺重見天日、煥發生機。

  在行業震動的同時,一些人也紛紛站了出來表示,他們對于紫砂壺也早有研究,在多年以前就開始關注這門瀕臨失傳的古老工藝。不信的話,大家可以去他們的作坊參觀、交流。

  對了,傳說中的,注水自香壺,這是真正已經失傳的工藝,但是在他們的破解下,已經取得了喜人的進展。

  想必再過不久,他們就可以完美的把神壺復制出來,讓大家盡情領略神壺之奇妙……

  消息一出,整個行業瘋狂了,新聞焦點隨之轉移。本來應該備受關注的白葉等人,自然被奪去了最大的風頭。

  “混蛋。”

  陳大器怒氣沖天,“這些王八蛋,太無恥了。我還以為,他們只是想跟風,喝點湯而已。沒有想到,這些混蛋還想反客為主,直接摘桃子啊。”

  “……江湖險惡。”白葉神色淡然,心中不爽。

  “現在怎么辦?”

  陳大器皺著眉頭,咬牙切齒:“實在不行,就撕破臉吧。”

  “不急,不急,還差一點火候。”

  白葉很是沉穩:“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我們不急,那些人就該急了。一急,就容易亂,一亂必然要出岔子。那個時候,他們就知道,什么叫自食其果。”

  “……行,聽你的。”

  陳大器點了點頭,還是比較信任白葉的。

  但是其他人,不清楚白葉的算計呀,在發現白葉沒有動靜之后,一方面覺得驚訝、困惑、不解,另外一方面,在一些人的追捧之下,也忍不住膨脹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