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五十二章 八旗入關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行宮書房中。

  崇禎望著面前的三封密報,神情似乎一直都在變幻,似乎這三個消息對于他而言,并非都是好消息,也并非都是壞消息,正是這種糾結與掙扎,使得他久久不語。

  李邦華、倪元璐、王家彥、孟兆祥、鞏永固以及駱養性等人悄悄站在一旁,卻是不敢開口,不過他們的目光也都停留在那三封密報上面,似乎十分好奇的模樣。

  當然,第一封密報具體的情況他們基本都已經知道了,闖逆在京城下攻城大敗,太子朱慈烺指揮全軍大獲全勝,這自然是一個好消息;

  第二封密報則是來自于遼東,根據崇禎先前的表現來看,基本上是一個壞消息,或者是清廷選擇在這個時候想要趁火打劫;

  第三封密報則是來自于不知蹤跡的平西伯吳三桂,對于這一封密報,崇禎的表現最為詫異,他似乎有些高興,但是又沒有特別高興,或許這封密報里的內容有些不得了。

  眾人在下面揣測著,崇禎坐在正上首沉思著,誰也沒有先開口說話,一時間書房當中陷入了一片詭異的寂靜。

  良久之后,崇禎才苦笑道:“你們都是大明的臣子,這幾封密信你們都先看看吧。”

  眾人點點頭,開始依次查看密信,第一個是李邦華,這位老臣簡單看完第一封密信之后,看到第二封密信時,卻是大驚失色,原來與他預想的差不多,清廷果然在這個時候選擇趁火打劫,多爾袞已經從遼陽出兵了!

  很顯然,這個時候多爾袞選擇出兵,目的自然只有一個,那就是大明。

  李邦華稍微忍住雙手的顫抖,他接著看向了第三封密信,而這一封密信給他帶來的震撼卻不亞于前者——吳三桂秘密奉朱慈烺的命令,南下保定擊敗了闖軍南軍劉芳亮,還斬殺了劉芳亮此賊,基本上打通了前往山東的道路。

  “這.......實在是有些不可思議。”

  李邦華深深舒了一口氣,將密信轉遞給其他大臣們查看,眾人的神態很顯然跟李邦華差不多,實在萬萬沒有想到,太子和吳三桂竟然在不聲不響中做出了如此大事.......

  再想想此時朱慈烺才十六歲的年紀,眾人頓時有些啞然,像這樣的表現恐怕用天才來形容都有些不太夠........

  崇禎似乎已經從震驚中恢復過來,他輕聲道:“根據這幾封密信來看,我大明眼下的局勢似乎著實有些不妙.......太子的意思,是希望天津衛的大軍能夠讓吳三輔統領,由他假扮成吳三桂,配合從南面偽裝劉澤清的吳三桂所部,對京城施壓,讓李自成暫退。”

  說道這里的時候,大明皇帝的臉色卻變得有些陰沉起來,通過這些日子,他已經很明顯發現了太子同吳家的關系非同尋常,而這一點是他這個皇帝所難以容忍的。

  不過針對這里面的一些關系,崇禎認為眼下還不到時候去處理,他對于自己的這個兒子總是抱著非同尋常的偏愛,很快便收斂起情緒,低聲道:“你們以為如何?”

  “回稟陛下,臣以為此策可行。”

  駙馬鞏永固神情凝重,出列拱手道:“無論如何,臣以為都必須要將太子殿下從京城里營救出來,這關系到大明的國本。”

  “如此也好......”

  崇禎抬起手,似乎正準備同意鞏永固的建議,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旁的老臣李邦華卻再一次站出來。

  “不可。”

  左都御史李邦華站了出來,他的神色中亦有幾分猶豫,隨后化為果決,他抬頭道:“啟稟陛下,眼下東虜既出,臣以為天津大軍主力不可貿然行動,當以護送天子南下為要.......至于太子殿下那邊.......”

  說到這里的時候,李邦華跪在崇禎的面前,道:“臣以為太子殿下實不知陛下此時境地,若是知道以后,也不會同意陛下此策略。”

  崇禎神情惱怒地望了一眼李邦華,他冷哼道:“李邦華,你知道自己在說什么嗎?”

  “臣知罪!”

  李邦華輕輕嘆了一口氣,低聲道:“臣愿意配合吳三輔將軍,率領一支孤軍前往京城,至于陛下還請速速南下!以大明江山社稷為要!”

  “請陛下速速南下!以大明江山社稷為要!”

  眾臣跪在地上紛紛開口,即便這些人的眼里閃過一絲不舍和愧疚,可是對于這些大臣們而言,他們一方面感念朱慈烺之余,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及時做出取舍。

  崇禎神情微微有些發怔,他低聲道:“朕讓皇兒留守京城原本就是錯,如今怎么能錯上加錯?”

  ........

  山海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其強大的防御體系加上本身的地勢,使得后金軍屢屢在此止步,可以說在皇太極打通蒙古之前,山海關就像一道牢牢的鐵門一樣,擋在了后金的前進道路,即便是皇太極也只能望關興嘆。

  而到了如今,隨薊遼總督王永吉遷五十萬關外百姓入關內,吳三桂、高第等人也率領剩下的大軍應詔入關,山海關便處于不再設防的狀態。

  當然,這一點并不能瞞過清廷,自從獲得了松錦大戰的勝利之后,清廷便一直不再滿足于占領遼東,他們十分敏銳地察覺到了明王朝的急劇衰弱,想要趁火打劫的野心自然迅速膨脹,而這一點在當年皇太極還在位時期就已經得到體現。

  彼時的皇太極在去世之前,就已經對天下大勢做出了準確的判斷,他認為大明目前的局勢注定是要滅亡的,因為明廷的叛亂已經無法壓制下去,或百萬或數十萬的流寇和土匪,根本無法遏制,更關鍵的是明朝唯一可以依靠的九邊精銳都已經在松錦大戰時宣告敗亡。如今新招募的兵丁不光不能平定叛亂,反而自行剽掠,自殘人民,行賂朝臣,詐為己功,就連朝廷內部也都是一些專尚奸讒,蔽主耳目的臣子,根本挽救不了大局。

  為此,當時的皇太極還專門下令,如果征伐明王朝的時候,遇到流寇不要隨意攻殺,甚至要善言撫諭,避免與其交惡。

  可以說,當時的皇太極已經預謀同李自成瓜分大明,而這也成為了整個清廷上層的共識,他們認為李自成是可以合作的,就好比在正月的時候,清廷攝政王多爾袞就派遣使者前往陜西聯絡順軍,表示要同李自成協謀同力,并取中原。

  因此,當順軍開始朝著京城進發的時候,清廷從實質上也在密切關注著京城方向的消息,當布置在山海關以內的內奸及時通稟吳三桂南下的消息后,多爾袞十分迅速地察覺到了山海關目前的真實狀態,他很明白這是奪取京東要塞山海關城的重大機會。

  三月二十八,多爾袞下令出兵伐明,統領滿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漢軍恭順等三王、續順公兵,約十二萬余兵以及十幾萬民夫,朝著山海關的方向前進,一路上旌旗遮天蔽日,攜帶起了無邊的聲威,似乎就連此時的老天爺,也格外偏愛滿洲。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