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四三零章 暗度陳倉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日頭偏西,暖意漸去。天色依舊明亮,但若凝目細瞅,總覺的太陽上面蒙了一層灰。

  大軍早已扎營,各軍以隊為單位,正在埋鍋造飯。無數縷炊煙升起,似一層紗幔,籠罩大地。

  四萬中軍中至少有三萬騎兵,另外一萬也有車駕可乘,并且走的是寬廣的官道與馳道,既便以正常的行進速度,也該在百里左右。

  但演戲演全套,至少不能太刻意。所以前三日行軍都會以“一日兩舍(一舍三十里)、一舍一食、十里一歇”的步兵行軍的正常速度行進。

  因此剛過申時(下午三點),行夠了六十里,李承志就令大軍扎營了。

  營地立在黃河南岸,屬河南郡河陰縣,站在岸邊的小丘上眺望,甚至能看到河陰縣衙。

  如果李承志沒記錯,歷史上的爾朱榮就是在這里將胡充華、魏孝明帝元詡(元恪的兒子)、及一眾北魏重臣、宗室投到了黃河里。

  一河之隔,便是河內郡,養馬百萬的河陽馬場便座落于黃河北岸。

  是真的百萬,一年何供戰馬十萬匹……

  營內傳來了一聲悠揚的哨響,李睿凝神望了望,小聲提醒著李承志:“郎君,該用膳了……”

  “嗯!”

  李承志無意識的應著,又看了看已然冰封的黃河,暗暗的嘆息一聲。

  元懷反的不是時候,若是仲春之季,凌汛之后,李承志有七成以上的把握在三個月的時間里,將這場叛亂徹底平定。

  三國時期非常有名的街亭之戰,魏將張頜就是用黃河和渭水運糧、岸道行軍的方式,只用了十余日,便從洛陽奔襲至街亭,打了立足未穩的馬謖一個措手不及。

  街亭便在崔祖螭所起事的隴西郡,地處關隴要沖,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只要扼守住街亭,屯兵漢中的元麗,乃至元懷、于忠就只剩南逃或西逃這兩條路。

  往南自然是南梁,往西則是吐谷諢。

  至于剩下的崔祖螭和于景……不是李承志說大話,都不用朝廷出兵,光是奚康生和高猛,都能將這兩個收拾的妥妥帖帖……

  長出了一口氣,李承志輕夾馬腹,往大營奔去。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起兵太過突然,來不及征發民夫所致。朝廷決議,將高肇所練之新軍調了兩萬,配給李承志充當了運糧的后軍,順帶也能幫高肇練練兵。

  至于征蜀……漢中都被元懷占了,還怎么征?

  自古自中原入蜀,必經漢中。但有第二條道,諸葛亮也就不用幾出祁山了……

  今日為出兵首日,故而伙食很好,遠遠的就能聞到肉香。而這也要賴李承志之功:光是他從報德寺抄出的那些財貨,就夠這四萬大軍兩年所用。

  不然能吃飽就不錯了,普通兵卒怎可能會有大碗的肉?

  看到李睿的旗號,李亮并親兵將一甕肉湯置于爐中,又撕了兩塊面餅泡了進去。

  李承志入賬,李亮將肉甕端了過來。正吃的香,地鐵讞來秉,說是李韶、楊鈞一并過來尋他。

  二人進帳,看了看李承志面前的吃食:除了那一甕湯餅,食案上就只余一碟漿菘(淹白菜),竟再無第三樣?

  仔細一看,那湯肉分明就是從兵卒的鍋里盛出來的,至多就是肉稍多一些。

  堂堂從一品的征北將軍、貴為公爵,就吃這個?

  莫說他們二位,怕是后軍中的旅帥吃的都比李承志要好。

  李韶與楊鈞卻早見怪不怪,推說已然用過,又接過李亮遞來的酒盞,淺嗓了起來。

  李承志生財有道,天下皆知。沒有人知道他入京以來賺了多少錢,但至少知道,就連富甲天下的元雍、元琛也要仰仗他鼻息。

  但與這二人奢侈相比,李承志堪稱叫花子。

  若非蒙陛下恩賜,李承志還住在城外墳崗中的那棟舊宅里,且還是租來的。

  還是蒙陛下恩賜,不然李承志府上連個仆婦都無,平日里就只幾個治冰熬鹽的苦力家中借來的丫鬟在幫著灑掃。

  李承志之鼎俎之術(廚藝)堪稱天下無雙,與元琛合開的食肆、酒樓堪稱車馬盈門,日進斗金。但他平日用度卻極是普通。包括穿戴、出行,至多也就是堪堪能維系住世族之禮。

  要說李承志惜財……那絕不會。但逢大節小節,與他交好的世族、官員誰沒收過他的禮?

  所以連李韶、楊鈞也不知道,李承志賺那么錢做什么……

  李承志吃的極快,一大甕肉、餅就被干了個精光。接過李亮遞來的暖巾擦著手和臉,他又順口問道:“世伯可有要事?”

  楊鈞是他差人請過來的,只為明日先行之事,而李韶卻是不請自來。

  “也無要事,只是稍有疑惑:晨時你還曾言,三日后才會啟行,為何又突然改至明日?”

  李韶直覺應是早間李承志予帝陵之行有關,但涉及太后,他又不好直言。

  “也談不上突然!”李承志接過茶甕呷了一口,風輕云淡的說道:“只是見大河(黃河)冰封,忽有所感,想先行一步,順道探一探渭、雒兩水的河道,看翌年春汛之后,可否開通漕運……”

  順道探察漕運?

  倒也算是深謀遠慮。

  渭水直通梁州,洛水可抵西安州(今陜西定邊,陜、甘、寧蒙四省交界),距薄骨律鎮只有三百余里。若靠漕運,無論是運兵、運糧,都比陸運便捷好多倍。

  況且李承志只是順路,倒也無傷大雅……

  李韶心中一動,試探道:“同察兩河?莫不是你探一路,楊韶探一路?”

  “若不讓季孫兄與我同行,世伯安能放心?”

  李承志意味深長的笑了笑,“我只察洛水,渭水已托予酈司馬,行軍余中便可勘定……”

  酈道元?

  你倒是會用人。

  酈道元自魯陽任郡守時,就已予《水經》作注,舉朝皆知。故而李韶一聽酈道元,就信了信十成十。

  又商議了一些李承志走后的行軍、運糧之事,至日落西山,月上中天,二人才告辭離開。

  二人走后,李承志又遣散衛兵,才低聲問道:“今日可曾見到了劉寶?”

  “見過了……稱已在新安備好了車馬,只待郎君!”

  李亮滿面憂色,“郎君,此去六鎮足有兩千余里,你久懸大軍之外,是否……是否不妥?”

  “你不懂!”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