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三百三十二章?? 地勢優越是加分項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吃過飯,又休息了片刻,車隊才緩緩的離開了新野。

  司馬北說完話就回去了,也沒有多寒暄,更沒有和大家套交情。

  法家學子,最討厭的就是拉幫結派的儒家,然后接下來就是宗室子弟和勛貴子弟。

  不然苗炎也不會每次都下狠手收拾他們。

  柳銘淇他們一行的團員加上婢女們才四十來人,但馬車卻有一百多接近兩百輛。

  沒辦法,這些少爺小姐們是享受慣了的,一般都是自己一人呆在馬車里,不習慣幾個人擠在一起。

  各種生活物資,各種糧食儲備,還有侍衛們的裝備、帳篷等等,需要裝這么多東西,馬車自然不能少。

  這些馬車車夫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們自己帶的,都是孔武有力的漢子,遇到緊急情況完全可以拿起刀槍來干架的人。

  柳銘淇倒是沒有那么多講究,他的馬車里面三個心腹都在。

  反正裕王妃是下了命令的。

  除非是在城里的客棧里面住著,不然大柱和樊山不能離開柳銘淇的身邊。

  這一路上一半多的時間都在馬車里,你說他們怎么可能不陪著柳銘淇?

  萬一來了一個什么萬箭齊射,他們是救都救不及。

  坐在馬車上面,柳銘淇一個人在思索著剛才的事情。

  實際上司馬北過來,柳銘淇忽然想起了自己的紅薯第二步實驗,是可以在他這里實施的。

  一來司馬北積極的修建了水渠,很好的灌溉了田地,那么他就對于農業很關心,不會不重視紅薯。

  紅薯本身需要的土地又不是肥沃的那一種,相反的比較貧瘠的沙土地,才是紅薯最喜歡的生長環境。

  所以它不用爭奪老百姓現在的土地,卻又能給老百姓帶來額外的糧食收成,這簡直是兩全其美。

  二來司馬北本身就極有威望,他吩咐下去的事情,哪怕是士紳們也不敢怠慢。

  這樣的話,柳銘淇派來指導紅薯種植的人怎么說,他們就會怎么做。

  只有如此聽話,才能使得紅薯的收成達到最好,從而徹底震驚住他們,讓他們以后自發的開始推廣種植。

  三來新野本來就是以農業著稱,在后世,新野的紅薯恰好就是一個很知名的農業產品,暢銷全國。

  因此柳銘淇認為這里作為推廣基地非常合適。

  但偏偏司馬北說的是蜂窩煤一事。

  一旦蜂窩煤工坊在新野縣開工,那么紅薯一事也就可以暫時作罷了。

  畢竟紅薯才剛剛開始種植推廣,可不能和漫天的煤炭灰飛舞湊在一起。

  那么轉過來說,新野縣做蜂窩煤工坊行不行呢?

  而且司馬北定位太準確了!

  他說的什么人工便宜、吃苦耐勞不多言,這些優點幾乎每個地方的老百姓都這樣。

  也就是京城周邊的民眾稍微嬌慣了一些。

  所以這并不是新野縣的優勢。

  新野縣最大的優勢在于司馬北說的地理位置上。

  新野是京畿地區最靠近湖北的縣份。

  否則之前柳銘淇制作雪橇車也不會來這邊了。

  它這里四通八達,下去不到一百五十里就是襄陽城!

  襄陽城可是湖北的重鎮之一,上一次太子去湖北賑災,第一站便選擇在了那里。

  然后它距離荊門市也是四百里路,趕得快的話,一天半就能抵達。

  甚至于它距離湖北東北重鎮隨州,也才不過三百來里路。

  這基本上就覆蓋了湖北的西部和北部了。

  然后從新野到湖北的宜昌是六百五十里路,也就是荊門下去兩百五十里,兩天半的時間穩穩能到。

  到宜昌是什么意思呢?

  宜昌是長江交通線的重要樞紐之一。

  從這里南下可以通過水路一路到荊州、岳陽、黃岡、九江。

  從這里往西邊走,就能通過三峽進入四川。

  其實現在朝廷給西康運輸的大量蜂窩煤,就是走的這條線路。

  如果在新野縣設立蜂窩煤工坊,那么到西康的路程至少就要節約三天時間。

  三天的時間可不短,這還不算各種沿途的消耗。

  這對于一個古代王朝來說,就是非常重要的節省了。

  實際上按照這個情況,把蜂窩煤工坊建立在宜昌是最好的。

  但宜昌已經到了湖北的中心位置,而新野縣卻是在京畿地區。

  相對于外面來說,新野縣更加容易管理一些,出了什么事情柳銘淇還能親自趕過來處理。

  如果是在宜昌的話,柳銘淇還不能過去,只能靠田榮和池三他們。

  并且司馬北這個人做事干練,又是法家學子,非常得柳銘淇的心意,如果讓柳銘淇選擇的話,自然愿意選擇新野縣。

  實際上柳銘淇早就想要更遠的搬遷了。

  讓京城的老百姓們每天奔波三四個小時,就相當于讓一個打工仔從燕郊一直到首都西面兒去上班一樣苦命。

  通勤時間過長的那種痛苦,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

  有時候他們寧愿自己多加一點班,然后出門騎個共享自行車十幾分鐘便能回家吃飯睡覺,也不愿大量的時間消耗在沒有意義的通勤上面。

  不用擔心京城民眾的生活問題。

  以后裕王府的生意那么多,工坊一定越來越多,他們不愁得不到好的工作。

  再說了,以前沒有裕王府的時候,難道他們就不過日子了?

  裕王府的工坊,還是要按照實際需要來安置。

  不過這古代版的招商引資,也得給我不少的好處吧?

  不能光憑你一張嘴,我就來到新野縣來解決你的大問題。

  還得要有足夠的理由和優勢,才能吸引這個超級大工坊入駐的。

  別的不提,這煤炭怎么運輸過來,你總得幫我想想辦法吧?

  從山西晉城到帝京府不過是四百里路,兩天肯定走完。

  運城稍微遠了一些,是八百里,但人家運城恰好就和帝京府一樣,在黃河水道上面,從水道運輸更是便捷快速。

  這也是蜂窩煤工坊能源源不斷生產的重要保障。

  但無論是從晉城,還是從運城,到新野可都變成了八百、一千多里路啊!

  這么長的交通距離增加,是很耗費資金的,也會讓那邊的煤炭調派出現偏差,不像是以前全部運到京城那么方便。

  “三兒。”

  柳銘淇睜開了眼睛,問道:“剛才我跟你說的新野縣想要做蜂窩煤的事情,你怎么看?”

  池三先前也在思考之中,聞言道:“我覺得還行,他們這里位置很方便,許多商人都喜歡來這里中轉。如果是往兩湖和西南三省運送,比起京城要方便太多了。”

  “那么你覺得如果搬遷到了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什么?”柳銘淇繼續問道。

  “很簡單嘛,就是怎么樣來保障裕王府的利益。”池三不愧是柳銘淇的鐵桿小弟,想的都和柳銘淇差不多:“首先我們的地方旁邊,就得有巡捕衙門在。新野縣雖然小,可是上百個巡捕們應該在周圍巡邏,

  以防什么意外吧?”

  “安全不用擔心,就是蜂窩煤而已,難道還有人來打劫蜂窩煤啊?”柳銘淇微微一笑,“不過這種姿態還是需要他們做出來的。”

  “第二,我們選址要選好的地方,有山有水,交通也要便利。”池三道:“買地的錢不能花費太多,不然本身我們就要建造工坊,要做很多投入準備,如果買地都要花十萬八萬兩銀子的,那多虧呀?”

  “對!”

  柳銘淇點點頭。

  這就有點未來招商引資的味道了。

  人家后世的土地那么金貴,都能以白菜價的價格賣,甚至是送。

  裕王府有點土地的要求,也不過分。

  再說了,這是工坊,又不是侵占農民的土地,司馬北不應該為難。

  大康對工坊的規定還是很嚴格的。

  耕種的土地不能去動,特別宗室們的生意更是如此。

  然后宗室們可以購買土地來修建工坊,可一旦這個工坊不做了,那么是不可能轉為土地去耕種的。

  這又不像是后世,你還可以把工坊來修房子,賣給老百姓。

  所以空著這些工坊,對宗室們來說也不劃算,通常都是低價又賣給了別人。

  在這種情況下,在新野縣的蜂窩煤工坊,土地價格肯定價格不能貴了,不然以后賣出去就大虧本,誰受得了?

  “第三就是用人的方面,必須由我們自己來挑選,不能什么人我們都要。”池三道:“殿下,這才是重點!”

  看著他一臉感慨的樣子,柳銘淇不覺莞爾,“怎么了?”

  “嘿,您不知道京城的那兩個工坊喲,真是麻煩事情一大堆!”池三道:“第二工坊的工人明顯懶惰一些,不大勤快,每天完成任務都比較勉強。

  第一工坊那邊的人倒是勤快了,可他們老的老、小的小,女人干力氣活始終比不上男人,所以始終覺得差了那么一點如火如荼的干勁兒。”

  “哈哈哈……”

  柳銘淇笑了出聲。

  京城周圍的老百姓本來就比不上小地方的人那么勤快,能完成任務都不錯了。

  第一工坊迄今為止人手都比第二工坊多了一萬多人,產量還都差不多,就是出在這些老弱婦孺工人的身上。

  當然災民那邊也是有現實的考量,他們也有自身的一些缺陷,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并不離譜。

  畢竟當初是為了照顧他們的生計,所以才把工坊放在那里。

  池三兩個工坊都干過主管,自然是看著這種情況覺得憋屈了。

  看到柳銘淇在笑,池三也問出了自己的問題:“殿下,到了新野縣這邊,您就不可能還按照一天一百文的工錢給吧?”

  “自然不會的。”

  柳銘淇搖搖頭。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收入和消費狀況,不可能一概而論。

  京城那邊給這么多錢,一方面是災民們需要存錢來回家用。

  另一方面是京城的物價非常貴,不多給點人家賺的錢吃飯都不夠,還怎么存錢,長途跋涉的回家鄉重新生活?

  “這一點你別著急,到時候和田榮他們一起過來看看再談。”柳銘淇叮囑道,“不過工錢也不能給低了,本來干蜂窩煤就又累又臟,不能虧待了人家。”

  “我明白!”

  池三頜首應答道。

  柳銘淇一向對這些工人們很好,給錢也給得多。

  作為仆人他雖然覺得有些吃虧了,但主人心好心善,總是一個好事兒,對吧?

  你跟著一個吝嗇成性又拼命指使你干活兒的主人,豈不是要哭死?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