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四百七十章:南華建國(上)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經過幾個月若火如荼的籌備,大明科學院總算是掛牌宣布成立,大量原屬工部的匠人被剝離出來,搖身一變擁有了新的名字:‘科學家’。

  也在這一天,朱允炆雖然人沒有到,但一封加封莫成興國侯的詔書和一枚一等匠心勛章卻送了過去,這便足以使本就喜慶的氣氛更加熱烈許多。

  而真正點燃現場,讓整個大明科學院乃至所有觀禮之人震駭的,則是朱允炆親筆提的一句賜字。

  “國士無雙”!

  這句肯定帶來的榮耀使得莫成成為了建文朝享受此譽的第一人。

  文至楊士奇,武至朱棣。

  這兩人從來沒被朱允炆用這四個字肯定過。

  莫成險些當場哭成一個淚人。

  什么是奇技淫巧,又什么叫旁門左道?

  昔有云‘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莫成收拾好自己的心情,便決意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改良蒸汽機的研發工作之中。

  “想盡一切辦法,克服一切困難,早日實現以蒸汽替代戰馬,推動車輅。”

  當初朱允炆在山西問的那個問題,殷切念及的想法成了莫成的目標,這是后者決心對朱允炆如此厚愛想到的唯一回報。

  而對于朱允炆來說,還真沒有急切的想要看到這一回報。

  統一全世界這種想法都是朱允炆十幾年前時候才去惦記的了,現在的他更務實,也知道,將大明放到正確的道路上,基于正確的制度,幾百年后,他的后代可以實現,自己能夠看到與看不到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不想統一全世界,但起碼將明聯囊括整個亞洲卻是朱允炆此生為自己定下的必須實現的目標。

  鐵木真都差點能夠做到的事情,朱允炆相信自己也一定能夠做到。

  而攔在大明眼前唯一的攔路虎,只有一個帖木兒汗國。

  “阿拉伯港口周遭的相應補給基站已經建好,最多可以向兩萬人的隊伍提供物資支援。”

  隨著遠洋貿易船隊趕到南京的多哈再一次見到了朱允炆。

  “辛苦了。”

  朱允炆含笑著點頭,側首看向坐在多哈對面陪同的鄭和:“如此一來,我大明的船隊馬上就可以掛帆遠洋了。”

  君臣二人都挺開心,不過多哈顯然沒心情關心這件事,他更關心朱允炆許諾的黃金。

  “放心,朕的國庫已經準備好了,你隨時可以派人去交割。”

  得到這個答復的多哈瞬間喜笑顏開,有些坐不住的就想要告辭離開,被朱允炆喊住。

  “朕還有一個交易,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

  多哈的身子僵住,臉上擠出一次笑容:“尊敬的大皇帝陛下,如果還是為了征伐帖木兒汗國的事情,請原諒我以及阿拉伯諸部實在無能為力。”

  “不不不。”

  朱允炆搖手,輕昂腦袋睥睨著多哈:“朕的明聯,有幾百萬軍隊,一個小小的帖木兒,不需要你們的支持。

  朕想知道,這兩年帖木兒汗國國內的情況怎么樣,沙哈魯又在忙著做什么。

  這個情報,朕愿意支付一萬斤的黃金來換取。”

  一萬斤黃金只換一個情報。

  這毫無疑問是天價了。

  多哈的眼神里流露出貪婪和心動,雖然還有幾絲猶豫但很快就消失的一干二凈。

  “帖木兒汗國此刻的局勢很亂,超高的賦稅使得西部幾個城邦紛紛在鬧獨立,連我們阿拉伯的商人現在都無法順利的抵達撒馬爾罕。

  還有,去年年底的時候,沙哈魯希望從我們這里買兩萬成熟的馬穆魯克,但這個數量太過于龐大我們只提供了四分之一。

  年初,北阿非利亞和東歐羅巴的奴隸貿易往來密集,沙哈魯不僅買奴隸,還從我們阿拉伯其他幾部大商人那里買了將近一萬匹的戰馬。”

  這份情報讓朱允炆的笑容更加燦爛:“朕對這個情報非常的滿意,一萬斤黃金朕馬上批條子你可以領走。”

  “偉大的皇帝陛下,您的慷慨與富有令我折服。”

  有錢賺,多哈笑的更加諂媚。

  而一拿到朱允炆的批條,多哈又一次起身告辭,興高采烈的就要離開。

  “鄭和替朕送送。”

  聞言,鄭和的心中便明白,皇帝這也是在向自己下逐客令,當即告退,陪著多哈離開謹身殿。

  目視著兩人離開,朱允炆馬上便召了朱棣,開門見山的說道。

  “全面進攻帖木兒汗國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后者這會還正納悶皇帝急召的緣由是什么呢,這話可把他說的大吃一驚。

  見朱棣不太明白,朱允炆便把剛才多哈提供的情報原原本本復述了一遍,然后加上了自己的分析:“買奴隸買戰馬,這是在補充軍隊的力量,但之前朕問過多哈,帖木兒買奴隸一般買的都是十來歲的少年,買回去自己培養和洗禮。

  這一次,沙哈魯卻選擇直接買已經相對成熟的,可以直接披掛上陣做即戰力的奴隸軍,說明他爹給他留下的國家根基已然不穩。

  沙哈魯需要軍隊來鎮壓地方各城邦的叛亂,以及對那些不愿意承擔高額稅收的反對勢力進行清算。

  內憂已經出現,再面對外患的話,沙哈魯能夠拿出手應付的軍事力量就會大打折扣。”

  趁他病要他命。

  戰機已經來了,需要大明做的,就是牢牢的把握住這次戰機,并且將戰機順利的變成戰果。

  “這幅地圖是我大明的疆域圖。”

  兩人在武英殿環殿移動著,朱允炆在大明疆域圖的面前停下腳步,一根玉石做成的指揮棒點在東察合臺汗國那一塊。

  “少了這,朕這心里總覺得空落落的,收復漢唐舊土,西域該回來了。”

  烏斯藏早多少年就設了都司,雖說大明從未向烏斯藏派過一支軍隊、一個官員,那里一直是完完全全的自治,但到底每一任法王都是跪在朱允炆腳下受的敕封。

  名義上,烏斯藏永遠都是大明的烏斯藏。

  “解決東察合臺不難。”

  朱棣對此早有腹稿:“當年要不是沙哈魯強插一手的援助,老六早把他給滅了。一旦西北集團軍出河西走廊,沿途必望風披靡。

  眼下,西南明聯幾個國家的軍隊改制即將完成,馬大軍手里有四五十萬的各國青壯軍,先打下喀布爾,斷了帖木兒汗國東南經濟重鎮支援,兩相夾擊,加上他們西部城邦叛亂,這場仗有的打,也能力爭全勝。”

  “指揮作戰的事,四叔自己拿主意吧。”

  朱允炆并不打算跟朱棣一起商量指揮打仗的事情,他壓根沒這個水平,很干脆的做起甩手掌柜來,而是問了朱棣這么一個問題。

  “四叔你說,朕打算讓帖木兒汗國改信印度教,你覺得有希望嗎。”

  想把帖木兒汗國囊括進明聯體系,第一步就是變更帖木兒汗國的宗教信仰。

  這個問題倒是讓朱棣有些始料未及,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該作何答復。

  “陛下,臣對此也不甚了解,一時半會不太好說。”

  朱棣又不信宗教,哪里知道改變一個宗教的信仰對于一個信眾來說,到底難不難。

  “那四叔給馬大軍發軍令的時候加一句,攻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試試看,有多少人愿意改信印度教的。”

  朱允炆這句話朱棣第一時間就明悟過來。

  發給馬大軍?

  馬大軍是何許人,那就是一徹頭徹尾的屠夫,印度四十家突厥貴族家族,除了投降的,哪還有一個活下來的活人。

  這封軍令發到這位的手上,不愿意改變信仰的人還有什么好下場?

  朱允炆多次在內閣中提出的所謂金鐵主義,遵循的就是一個基本準則。

  先談談,不能談再打,打不服的就殺。

  但具體怎么談,談什么自然是大明說了算。

  “割讓撒馬爾罕和喀布爾給大明,帖木兒汗國將宗教改為印度教是和談基礎,這兩項沙哈魯不同意的話,那就一定要打,直至打到他同意為止。”

  朱允炆負著手繼續走動,朱棣跟在身旁亦步亦趨,附和著。

  “阿拉伯的港口已經準備好了,鄭和馬上就會再次下西洋,在他回來之前,朕就要解決掉這個橫亙東西之間的絆腳石,為重開甚至建設一條更通暢的新絲綢之路而夯實好基礎。”

  朱允炆不關心戰爭,也從沒在乎過戰爭,只不過他要實現的政治目的需要戰爭的輔助。

  “臣這即刻便下去擬定作戰計劃。”

  朱棣也不多做停留,當下就抱拳告退,朱允炆送了兩步到殿門處,又交代了幾句便目送著朱棣的離開。

  轉身,蹙著眉頭走到殿中巨大的沙盤旁,雙喜跟著也沒看明白朱允炆在看什么。

  看了沒多久,殿外走進來一個小宦官報信。

  “陛下,永城侯薛恪求見。”

  原閩浙水師指揮使,眼下明聯的海軍總指揮。

  朱允炆抬頭怔了一下,隨后勾了勾手:“讓他過來吧。”

  小宦官離開沒多時,一身武官袍服裹帶的薛恪就匆匆走了進來,朱允炆眼尖,一眼先看到了薛恪手里捏著的一封書信。

  兩道紅翎插著,是為四百里加急。

  大明海事什么時候還能出直得加急的情況了。

  “陛下,巨港的梁道義來的信,他要建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