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二百九十四章:帶不動的舊官僚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趕在春耕的時間,朱允炆這個皇帝牽頭,帶著整個內閣全都出了京,玩了一場天子勸農的政治秀。

  今年是五年計劃的開工年,各省都上足了發條進行奮斗。而在這林林總總下的計劃中,墾荒開田的任務量毫無疑問是最重的,所以朱允炆跟楊士奇商量好,決定來一次勸農的老把戲。

  套路是老,只要效果好就成。

  這次勸農的政治規格可不低,朱允炆這個皇帝親自牽頭不說,連朱棣這個平日里很少露面的武英殿大學士也跟著來到了鄉野地頭的田壟之中,內閣五人,這次算是到齊了。

  南京城外的皇產都被朱允炆賣的一干二凈,為了挑一塊用來供皇帝翻耕的土地,應天府只好找到應天本地的糧長,從后者手里租借了一塊。

  不多,兩畝地就足夠皇帝幾個人折騰了。

  應天府的糧長自然是開心的舉雙手歡迎,這么好的機會,平日里就是燒香拜佛都求不得呢,皇帝真能在地里動動手,將來這兩畝地他都打算保護起來,當景點!

  “朕不過種個地,用得著這種帶刺刀的警戒線嗎?”

  一身簡樸便裝的朱允炆從駕輅中走出,看著這塊已經被包圍起來的選田,喝斥道:“還有用得著動用大幾千人,這么多都在這站著,周圍的老百姓還能進行農忙嗎?都給朕撤回京營,御前司留一個百戶的錦衣衛就夠了,這是南京,不是漠庭。”

  這年頭又沒有狙擊步槍,錦衣衛清空方圓三十丈的距離足以,超過三十丈,也就超出了弩機的有效殺傷范圍,就算能射到,那速度都夠嗆能射穿朱允炆身上那層粗衣。

  至于有刺客挽強弓的話怎么辦,那只能說錦衣衛都是瞎子了,一把強弓立起來好幾尺長,在鄉間地頭這一眼望去毫無遮擋的環境,竟然能讓一個刺客施施然的扛著弓走進皇帝三十丈之內行刺。那還費這勁找刺客干嘛,直接讓錦衣衛操刀把皇帝砍了更省心。

  大軍退散,朱允炆這才挽起褲腿,從地上抄起一把鋤頭,抗在肩上就邁步走進地里,身后,內閣五人互相看看,也有樣學樣的跟在后面。

  兩世為人,這還是朱允炆第一次下地!

  前世生活條件也不差,雖然是八零后,但朱允炆還真沒吃過什么苦,打小就是在城里長大的,這個地怎么種他實在是不懂。

  這輩子那就更不能有種地的經驗了,所以進了地頭就開始發懵。

  “咳。”

  用一聲干咳掩飾住自己的尷尬,朱允炆沖著身旁的五人小聲問道:“你們,誰知道應該先做啥?”

  幾人都忍俊不禁起來。

  “楊士奇,你是內閣首輔,你先說。”

  被皇帝點了名字,楊士奇頓時苦起臉:“陛下明鑒,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臣這十根指頭連陽春水都沒沾過,哪里懂種地啊。”

  “百無一用是書生。”

  嘟囔一句,朱允炆又看向朱棣,后者忙擺手。

  “您是知道臣的,臣打小就打仗去了,只拿過刀,沒拿過鋤頭。”

  就當朱允炆已經絕望的時候,一個令他沒想到的人站了出來。

  嚴震直。

  “你會種地?”

  朱允炆怎么也不相信啊,在他的想法中,加上他這個皇帝,六個人里最不應該會種地的就是嚴震直了。后者可是浙江的糧長,那是打小含著金鑰匙落生的大地主,說句不客氣的,嚴震直的童年鐵定比朱棣都舒服。

  “臣是糧長,既然是糧長,不懂種地哪成。”

  嚴震直自信一笑,解釋道:“就是因為臣年輕時在這田里待過幾年,知道了百姓的疾苦,才義無反顧的當這個糧長。”

  沒種過地,哪里知道百姓的苦啊。

  這話讓朱允炆大為觸動,忙擼起袖子:“難得嚴卿有這經歷,來,今天朕等五人就以卿為師,好好學學這種地。”

  耕地的活計,雙喜本來是打算牽頭牛來,拖著犁耙壟一圈,然后朱允炆這個皇帝象征性灑下種子,培培土也就是個意思,誰知道朱允炆頭鐵,非要親力親為,勸不住,只好由著朱允炆。

  就這么著,堂堂大明的皇帝、五個內閣的一品閣臣,卷著苦頭,揮著鋤頭,在這小小的兩畝田里忙活起來。

  朱允炆高估了自己的本事,也低估了這種地的難度。

  站在地里,你不覺得兩畝地有多大,但忙活起來,一塊一塊泥土的翻,頂著越來越高的春日,這額頭上的汗水可就止不住的往下掉了。

  “面朝黃土背朝天啊。”

  忙了能有半個時辰,朱允炆連直起腰都費勁,扶著腰連連感嘆。

  感嘆完又笑了起來,除了他這個皇帝還有朱棣之外,其他四人早都坐在地里,一副半死不活的樣子。

  這輩子,誰吃過這苦啊。

  “陛下,歇會喝口水吧。”

  雙喜這會忙搬過一張馬扎,卻發現朱允炆顧不得臟,直接一屁股坐在了地里,又挑頭去倒上一碗水。

  “給幾位閣老也斟上。”

  咕咚咚干完一碗茶,朱允炆抹嘴的功夫感慨:“種地確實是不容易啊,剛才朕還覺得,就這巴掌大一塊地,就算一個人一天輕輕松也能干完了,現在倒好,咱們君臣六人忙活半個時辰,就弄好這么一塊,這兩畝地咱們六個人估計干到晚上才能做完。

  尋常百姓,一個人勞作一大片,還要翻墾、施肥、澆水的,真要從早到晚不得空閑啊。”

  五人都點頭,平日里高度不同,居高臨下的看著都覺得基層百姓日子挺好過活的,真跑下來體驗一次基層,個中滋味也就只有自己才能知道了。

  “去,把應天府尹召來。”

  守在錦衣衛警戒線外的應天府尹陳紹早都急的滿頭汗水,看起來反倒比朱允炆這個干農活的皇帝還累。

  能不累嗎,心累啊。

  看著朱允炆在那一鋤頭一鋤頭的翻地,陳紹都恨不得跑進去幫皇帝干,他還不如自己動手干呢。

  現在好容易見朱允炆停了下來召見他,馬上一路小跑的湊過來。

  “臣見...”

  見禮的話還沒說完就被朱允炆抬斷:“你這一身的穿紅絳紫,貴氣羅衫,就別見禮了。”

  朱允炆身上可還穿著粗衣麻褲呢,他當然說的玩笑話,卻把陳紹嚇的差點哭出來,在那支支吾吾的手足無措。

  “自己找個干凈的地坐吧,朕找你問兩句話。”

  這會子陳紹哪里還有心情選地,也不管身后那平日里見到都皺眉的泥濘,直接一屁股盤腿坐下,等著朱允炆的下文。

  “今天朕要是不來干一回農活,都不知道這老百姓平日里的活計那么累人。”

  看著掌心里磨出的淡淡血絲,朱允炆嘆了口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詩朕一直沒有太深的感悟,今日算是上了一堂生動的生活課,足以銘記一生了。”

  “陛下心懷蒼生,臣...”

  “朕跟你聊正事,你哪里來的那么多廢話。”

  朱允炆現在正一肚子感觸呢,見陳紹還在這玩官僚那套的逢迎,當即氣的一瞪眼:“你要是不想坐著回話,就跪著回話。”

  就在陳紹身后坐著的解縉只覺忍俊不禁,這陳紹也是一點眼色沒有,拍馬屁都不會挑時候。

  這要是換個位置,讓楊士奇當這個應天府尹,人家絕對會順著皇帝的話頭,大肆感嘆百姓的不易,這才能找到跟皇帝的共同話題,就這智商,這輩子也算是仕途到頂了。

  “百姓是國家的基石,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咱們這個國家才能過上好日子。所以,地方的工作一定要以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作為出發點,這是你們作為基層父母官的工作使命,而不是整天坐在明堂上,動不動就拍一下驚堂木,打這個殺威棒,打那個殺威棒的。”

  朱允炆仰頭看向天上的太陽,立春的陽光和煦,但也有了三分威力。

  “現在朕和內閣定了五年計劃,想要完成,終究到底還是發揮百姓的力量,不然光靠朕這個皇帝,靠你們這群官員,這天下幾百萬頃的田地怎么墾?

  不依靠百姓,南京往西安的京道怎么修?長江的大堤怎么加固?

  所以,你們要好好想想,怎么才能最大限度的鼓勵百姓的積極性,發揮出最大的力量。

  朕讓內閣簽了軍令狀,內閣也讓你們簽了軍令狀,完成的有賞,完不成的要罰,所以是百姓在為你們的加官進爵而努力,地方官員與百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百姓把計劃完成了,你們就能升官,百姓如果不能把計劃完成,你們就要撤職。

  所以說,沒有百姓,哪里有你們這些官呢?

  你們要搞明白民和官的關系,要緊密的依靠人民群眾,起好帶頭作用,朕不是要讓你們這些知府啊、縣令什么的跑到地里去耕地,但起碼的宣傳工作要做到吧。

  結果你看看你們的工作都干的什么,整天就知道躺在府衙里吃吃喝喝嗎?

  五年計劃不是終點,這五年完成了,咱們大明還會有下一個五年,我大明的強大,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而在這個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廣大百姓發揚‘愚公移山’的韌勁和進行艱苦的開創精神。

  百姓沒有文化,不懂的地方,需要你們這些基層的父母官進行宣傳鼓勁,為百姓做一些簡簡單單,你們力所能及的幫助也就可以了。”

  這年頭大明的官啊,連動動嘴喊口號都不愿意。

  懶成這個樣子了,還能指望他們做啥?

  陳紹只覺得聽得云里霧里,朱允炆的話說的如此直白,他反而更是一個字沒聽懂。

  按照他的想法,皇帝應該說一些陽春白雪之類的話,曲高和寡,站在云端上表態要如何云云,然后他夸皇帝一句高屋建瓴,愛民如子,大家起身拍拍屁股就走,這不完事了嗎。

  現在倒好,皇帝是真接地氣啊。

  這話里話外的意思,怎么我們這些當官的,反倒要調頭給黔首百姓服務了?

  他們不種地他們吃啥!

  哪怕心里一萬個不理解,面上陳紹還是趕緊表態:“請陛下放心,臣都謹記于心,立刻進行相應的部署,一定會發揮百姓的力量,力爭五年計劃的全面功成。”

  “這讀圣賢書做的官,太飄了。”

  朱允炆心里嘆了口氣,他一眼就能看出陳紹的神情有多空洞,因為那一抹一閃而過的不以為意,他記憶中見到的次數太多了。

  古代的書生不接地氣,讀著諸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之類的話,出仕當官,他們跟基層完全就沒有什么交集。

  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一個國家如果只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皇帝。

  但是這個皇帝去領導誰呢。

  他連條狗都領導不了的時候,還頂著皇帝這個詞是不是就過于可笑了?

  皇帝如此,官員亦然。

  社會是一個金字塔,塔尖之所以是塔尖,是因為有塔底的存在,等到塔底崩塌的時候,原先這個塔的中層群體就成了塔底,在然后層層崩塌,最后塔尖就成了塔底。

  穩固統治的方法,在古人的眼里就是玩了命的壓制、恫嚇,來讓塔底老實本分,他們好舒舒服服的剝削和壓榨,絲毫不關心塔底在松動和崩塌。

  最好的辦法是擴大塔底啊。

  塔底越寬,越堅固,這些活在塔底上層的建筑才穩定,沒有地基,何來的高屋!

  “朕累了,回宮吧。”

  對陳紹大失所望,朱允炆起身就走,內閣五人便緊緊跟上,這番動靜可是把陳紹嚇得一身冷汗,小心翼翼的在后面問他的浙江老鄉嚴震直。

  “閣老,是不是下官剛才有哪里失言的地方。”

  嚴震直皺眉瞪了他一眼:“你最好安心辦好眼下的差事,一五計劃要是南直隸出了幺蛾子,我活剮了你。”

  回到寬大的駕輅之內,朱允炆換了身衣服,沖五人嘆道:“朕很失望,這些官員動不動就說什么聆圣訓,讓朕這個君父來教誨他們,現在可好,朕說了他們又不聽,聽又聽不懂,懂了也未必去做,做了將來又怕做錯,何其難也。”

  車廂內,頓時一片啞然失笑。

  皇帝一直在苦心的教他們如何穩固這個國家的基本盤,使得這個國家走向強大繁榮,但很顯然,有的時候即使是皇帝親自為他們鋪好青云路,他們也不知道怎么爬上這個臺階。

  難怪皇帝心心念念要辦教育了。

  不辦教育,不學習,仍舊是這種固有思維的人來充任官員,那么這個國家就勢必會幾千年來一直原地打轉。

  皇帝是方向的指引者和領導者,但推動這個國家進步,卻是無數如陳紹般的中低層官員,他們身處這個國家的每一個角落,各自領導著地方的百姓,他們不懂怎么辦事,光靠皇帝一個人拽,又能把這個國家拽多遠。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