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二百三十四章:國難財(上)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在九江,原長江抗洪防汛大營舊址,抗洪英烈紀念碑樹立起來,朱允炆帶著朱棣、嚴震直和一眾江西大員出席。

  焚香祭天,誦讀悼文。

  “落葉秋黃,又過中元,俱往矣,旬日之間數千將校卒勇魂斷江邊,血灑堤頭,用生命和精神進行了一次可歌可泣的防汛之戰,踐行了‘誓與大堤共存亡’的錚錚誓言。

  這些無私無畏的戰士雖然永遠離開了他們所保護的這片土地,但留下的精神和事跡卻將勢必永恒的留下來,鼓勵我們的后人更加勇敢的面對困境和險阻,激勵全天下我大明人將來在天災面前將會不再恐懼。

  英靈不遠,浩氣長存!”

  悼念活動進行了一個時辰,結束之后朱允炆便腳步匆匆的坐上自己的御輦。

  他要回南京去。

  因為這次洪災,他這個皇帝已經在江西呆了將近兩個月,內閣那邊已經催了他這個皇帝很多遍了。

  至于江西后面的事情,內閣已經擬好了章程,以工代賑,組織江西的百姓在這一兩年內通過修路和重新筑堤來過渡,同時免去江西未來三年的一應稅賦徭役。

  還有待處理的便是授勛的事了,七十萬大軍自然不可能都跑到南京等領授勛章,等工部趕制好,朱允炆會在南京國慶之日先授給如朱棣這般的代表,其余的會發到各省都司和南京大營,由他們各自的主官自行發放。

  至于撫恤銀和犒賞銀,自然由后勤部來安排,按照名冊逐一發放。

  “這一次汛情的事讓朕懂得了一個道理。”

  御輦之內,朱棣與朱允炆同車而行,后者雖然消瘦了不少,但是精神頭卻是極其的亢奮。

  “朕觀青史,天災之后往往會有大的動蕩,致使地方糜爛,但實際上卻只是因為怯懦、消極而導致,只要朝廷跟地方一條心,齊力抵抗,所謂的天災也不見得一定就抗不過去。”

  古人畏天如虎,凡遇災情,朝廷往往只是坐看災難的發生,最多于事后進行賑濟或者輔以免稅的政策,這是一種消極的心態。

  “不能什么事都指望蒼天庇佑,災難面前,只有咱們自救才是唯一能夠活下去的辦法。”

  朱允炆動容道:“洪災最盛的時候,朕在上饒那水都淹沒到了大腿的位置,朕都一度認為江西要完了,結果呢,洪災退散,除了沖沒幾萬頃良田,江西的元氣并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傷,江西的百姓更是沒有一個因為洪災的原因而被餓死。”

  朱棣也感慨起來,不住的點頭。

  有了此番抗洪的勝利在,將來大明任何地方再遇到大的災情也不會懼怕了,皇帝不用下罪己詔,地方的老百姓也不會被奸人蒙蔽,以為這是帝王無道,才惹得蒼天降怒,絕不是什么狗屁要改朝換代的信號。

  這到也算的上是一次意外之喜吧。

  “等到回了南京,朕打算讓高熾組織一下,就拿這次抗洪的事放到明年科舉之中,要改變底層士子對于應災、救災的觀點,也更要鏟除掉他們某些人心中的愚昧和無知,類似江西那幾個出使東海尋龍王的愚昧庸臣不能夠再出現了。”

  庸政、懶政、怠政。

  而將暴雨歸咎于龍王降怒頭上就屬于怠政。

  地方的官員還有多少這般愚昧無知的,指望這群一遇到大的禍事就將責任推諉到蒼天身上,自己安心在家睡大覺食肉糜的東西來保護百姓,那老百姓能夠活得下去才怪呢。

  建文四年八月,朱允炆圣駕回京,接受百官候駕賀捷。

  親臨一線指揮抗洪勝利這件事為朱允炆這個皇帝的龍袍,又添上了三分神威。

  “青史之上,保護子民戰勝洪水,趕走天災的可只有禹帝,陛下此番,不得了哇。”

  剛回宮泡了一番熱水澡,朱允炆便批著絲袍在乾清宮接見了楊士奇這個內閣首輔,后者還是那副腔調,開口的第一句永遠是先送上一記馬屁。

  “行了,阿諛奉承的話朕這段時間已經聽得夠多了。”

  搖頭輕笑,朱允炆開門見山的說道:“說正事,內閣催的那么緊,可是京內發生了什么大事。”

  到底是自己的老家,此番受災那么嚴重,楊士奇的心情顯然也好不到哪里去,見朱允炆不想再說此間的事便就勢轉移了話題。

  “大事沒有什么,到是麻煩事不少。”

  躊躇著,楊士奇嘆口氣說道:“這段時間因為江西災情的影響,各省地方的糧價都有些許的上浮,朝廷的官倉糧因為要優先供應江西賑災,加上內閣的估算,到了明年江西都很難全省恢復耕產,因此儲糧要調用不少,更要從各省大戶手里采買不少的糧食。”

  江西八百萬張嘴都在等著糧食下鍋,這是要朱允炆這個皇帝、內閣這群輔臣都時刻牽掛的大事,夏元吉這個戶部尚書素來以摳門為名,但在此事上卻大方的緊,調起國庫來連眼皮都不眨一下。

  偏生在這個時候,總有一群人想要從國家手里多賺點銀子,從國庫身上扣出幾斤肥肉下來。

  為什么要選擇采買而不是全動用官倉里的儲糧,因為有的是戰略儲備糧,也就是用來供應一線軍隊和預防不確定性新的災患,這筆糧食那是萬萬動不得的。

  朱允炆的臉色頓時難看了許多。

  他在前線沒日沒夜,大明的軍人在舍生忘死,連江西的土大戶一個個都慷慨解囊,而在南京這個大后方,竟然有一堆人想趁著這個機會發國難財,扯朝廷的后腿!

  “沒什么好說的,有一家查一家,查一家殺一家!”

  在這種事情上,朱允炆那是絲毫仁慈沒有的,他森著臉,像閻王判官一般,已經宣判了那群人的命運。

  頓了一下,看了眼楊士奇的臉色,聯系到早前楊士奇的話,朱允炆頓時皺緊了眉頭。

  “怎么,有棘手的地方?”

  楊士奇頓時嘆了口氣,老實回答道:“回陛下,此番糧價上浮,背后似乎有幾位宗親藩王的影子。”

  乾清宮里的氣氛頓時凝重起來。

  天才一秒:m.2mcn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