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章118 沉淀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ps:看《背后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的更多建議,關注公眾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眾號輸入d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

  金梁和《萍蹤俠影錄沒有拿到“華語通俗文學大獎”任何一項提名的事情,并沒有引起什么波瀾。

  武俠作者的小圈子內提起,可能偶爾會有些遺憾和感慨。但是除了“金梁吧”產生過一次堪稱分崩離析的大辯論外,外界并未過多討論。既沒有人替他叫不平,也沒有人站出來踩兩腳、表示幾句不屑什么的,一切平靜得不能再平靜。

  就像刮風下雨、打雷收衣服一樣,似乎沒什么值得提的,表面上看,似乎也沒有什么影響。

  《射雕依然火爆,各種話題討論榜和關鍵詞搜索上依然穩居前幾,而每逢一三五《首都新報發刊后,當天立馬飚到前三,非常穩定。

  《萍蹤俠影電視劇相關版權依然熱的滾燙,最終由三家衛視共同出資,以3000萬的價格購得次輪播放權;而網絡獨播權更是被企鵝視頻以單集125萬,刷新業界紀錄的價格購得;音像制品版權也賣到了12萬一集。

  此外,來自馬來西亞、印尼、泰國三國的片商,也聞風而來,積極接觸洽談購買版權事宜,而且出價還都不低。

  要知道,在這之前向國外售賣電視劇版權,基本是歷史劇、宮廷劇、帝王劇的自留地。作為亞洲范圍內的文化強勢大國。這三類劇,基本只要不是爛到底,都能賣出不錯的價格。但是其他類型劇。優勢就不是特別明顯,還需要看菜下飯。

  《萍蹤俠影作為一部吃螃蟹的劇,能走出國外,還被三國搶購,武俠的魅力,可見一斑。

  但是這件事對于鄧錚心里,終究還是產生了一些深遠的影響。

  他剛來這個世界。一開始寫武俠是為了先掙點錢,但是萬萬沒想到反響之大超乎他的想象。再隨后,形勢也好、人心也罷。內因外因綜合在一起,推著他不斷往前滑行。寫完《萍蹤寫《射雕;中間更是硬著頭皮投拍、出演了武俠劇。

  這些站在前世地球諸位先賢、巨匠肩膀上的輕而易舉的成功,帶來了如潮的好評與追捧,漸漸地。也讓他多了些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膨脹感。

  而這一次深入骨髓的傲慢與偏見。讓他刺疼、清醒的同時,也感到了一種深沉的責任。

  眼前這個歷史文化、人文風情都非常熟悉、很容易讓自己找到歸屬感的“中國”,因為沒有經歷過近代史山河破碎的百年國殤,沒有那種瀕死般的疼痛、踟躕、掙扎與反省,雖說較好地保留了更多傳統文化的東西,但是長久的和平穩定,讓民眾的性格更加中庸、柔軟,缺乏一定的憂患意識。

  稍微夸張點說。很有些“暖風熏得游人醉”的感覺。

  它需要“武俠”這種因百年國殤而蓬勃興起的文化,來幫助喚醒一些東西。一些沉淀于中華民族骨子里的堅硬特質。

  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前世先賢、巨匠的作品和巨著,他要拿來發揚光大,應該學著沉淀下來,更加珍惜、更加慎重、更加敬畏。要給于最好最合適的展現,決計不能涂污那些先賢、巨匠的作品,更不要說令其蒙羞受辱!

  所以,接下來的一兩月里,他便試著驅除浮躁,開始嘗試著沉淀了下來。

  更新連載《射雕英雄傳的同時,也利用腦海中的引擎翻閱大量前世關于“武俠”的一些歷史、哲思、討論……不斷充實自己。

  而另一方面,他拉來了之前寫《萍蹤俠影劇本時的那位助理編劇孫天孔。當時接手改編《萍蹤俠影時,他對劇本一竅不通,正是蔣志鵬介紹了這位科班出身基本功很扎實的小孫給他。由鄧錚分集把控劇情,孫天孔操刀,倆人算是勉力完成了《萍蹤俠影的四十集劇本。

  然而在拍攝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主要原因就出在鄧錚身上,因為小孫當時只是負責將他的想法以劇本文學的標準創作格式和語言呈現出來的。鄧錚因為沒有一點劇本創作經驗,所以很多地方都有些想當然,覺得這樣很好,但實際拍攝中往往會出現鏡頭語言難以呈現或呈現不了的情況,都是蔣志鵬仗著經驗給不斷修補改動過來的。

  所以這一次他拉來了小孫,準備潛下心來跟他學習、討論編劇的基本常識和創作技巧。

  前世其實有很多的武俠,作為本身,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成就平平、影響泛泛,難稱經典,但卻是非常適合拍成電視劇來傳播的,也造就了很多的經典武俠電視劇。而且這類的數量還相當龐大。

  最開始小孫被嚇了一跳,死活不敢教。他正是之前“小鳥文化”那邊的簽約編劇,跟著大家一起轉投到“俠之大者”的,所以自然知道這位可不僅僅是武俠第一人金梁先生了,還是自己的大老板!哪敢胡亂指指點點,心里還以為是不是老板看不上自己?這么委婉地想讓自己滾蛋?

  后來在鄧錚的解釋下,硬著頭皮子上了兩天課,才發現老板金梁先生是認真的!

  這才安下心來,完全進入狀態,把自己辛辛苦苦在學校學到的,傾囊相授……

  當然,這件事經過小孫的口口傳播,在剛剛組建完成、人心不穩的“俠之大者”內部,也很快為鄧錚這個老板塑造出了“禮賢下士”、“平易近人”、“不恥下問”、“勤奮刻苦“等一系列好的形象和口碑。

  一時間,大家紛紛安下心來,一個比一個工作得“不恥下問”、“勤奮刻苦”起來!

  《萍蹤俠影在三家衛視的第二輪播出成績也是相當驚艷,兩家破了2,一家破了16。這個成績對于首播都尚算拿的出手,何況是二輪!堪稱超乎想象的好!

  更嚇人的是網絡點播量,全套四十集在企鵝視頻上線第一天,就拿到了累計7000萬人次的點播量,刷新網站電視劇上線首日點播記錄。

  鑒于此種情況,各大電視臺、影視公司的一系列武俠劇接連上馬。已經開拍的加班加點、爭取早日殺青開播;還沒開拍的快馬加鞭、盡早進入軌道……都想趕緊趁著這股熱浪,狠狠發上一筆!

  而從7月底首播,到8月底重播,再到視頻上線、音像制品開售,整個《萍蹤俠影普及度越來越高的同時,網絡上,也產生了很多極有情懷韻致的評論熱帖:

  “……張丹楓白衣勝雪,照夜獅子馬載著他的理想和夢想在黑夜中奔馳,遇到那個宛轉人兒,嬌嗔薄怒,俠骨情腸。他寬容她少女的任性,容忍她在家恨與愛情間的軟弱,更不計較她一次次故作的冷漠,每當相見總是忍著心酸微微一笑:小兄弟,你好么?

  他總是說:小兄弟,你太軟弱了!

  他總是說:小兄弟,你不叫我報仇,不叫我殺明朝的皇帝,我聽你的。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好不好?

  他總是說:當哭則哭,當笑則笑,小兄弟,你何必壓抑自己!

  那個佯醉的,寂寞的,矛盾的男子,如春水一般流淌,卻偏偏生于大漠。如江南的楓樹一樣多情,卻飲著蒙古的烈酒。中原大漠當中馳騁的是那樣一個男子,豪放、寂寞、瀟灑、多情,白衣飄飄,俊朗如風。在桃花樹下,楊柳枝旁,太湖之濱,關山月夜,總是蕩漾著他的笑容、他的醉吟,甚至他的悲憤、他的痛苦……

  亦狂亦俠真名士,能哭能歌邁俗流。

  為金梁先生點贊。

  他或許演技真有不少瑕疵,他或許也真是個‘戲霸’,更或許像某些磚家分析的那樣可能根本就不會演戲。但在我心目中,他就是那個我十五六歲豆蔻年華,在書中初識、通過熒屏深愛的,獨一無二的張丹楓!”(天上掉餡餅的好活動,炫酷手機等你拿!關注起/公眾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眾號輸入dd即可),馬上參加!人人有獎,現在立刻關注dd微信公眾號!)(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