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章038 武俠大浪潮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有贊自然就有貶,向來如此。

  贊的多是些事不關己的文學評論員和資深學者,覺得你好就直接說好,反正你眼下這么紅,咱為了賺稿費,總不能故意跟讀者、民心唱反調吧?

  貶的多是文學圈子里那些有競爭厲害關系的作家,大家在被萍蹤俠影錄的霸道成績和新穎文學形式震懵過后,一回過神來,立馬捋袖子卷褲管、上躥下跳了起來:

  “既無歷史小說的厚重嚴謹,也無俠客小說的靈巧別致,滿篇矯揉造作之辭、胡編濫造之梗,簡直就是一部四不像的亂燉作品……”

  “小說前工后拙,開篇杜撰歷史典故拼成噱頭,還算吸引人,以后的情節則漸趨平淡,明顯才氣不足、虎頭蛇尾……”

  “塑造出的人物性格單一,有明顯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除男女主角外,通篇很難再有其他能記得住的人物……”

  “全書充斥著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作者金梁將封建階*級*斗*爭衍生出的正邪不兩立導致官府與義軍的對抗斗爭,延伸到江湖之中,在壁壘分明的意識形態上大書特書,并且用他自己都未必信服的說教,招惹讀者反感也在所難免……”

  “根本就是披了層偽歷史的俠客小說,作品如同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還美其名曰‘武俠’,自詡開創者,簡直恬不知恥……”

  這些反對者的聲音,鄧錚有時也會看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嘛!

  像指出的“作品前工后拙、虎頭蛇尾”、“人物塑造單一、公式化”這些問題,鄧錚自己也是較為認同的,實際上這些缺點也是制約梁羽生先生作品高度的幾個重要缺陷,能看到這些,說明這些人也真心是下了大功夫研究的了!

  但像其他的那些亂七八糟的,都是一笑置之。

  不止評論界、文化界、各大媒體的專家們學者們分成兩派,壁壘分明地進行爭辯,網絡上的普通讀者也是殺得不可開交。

  然而跟媒體、學者們爭論點在“這本書優秀不優秀”上不同,網絡上普通讀者對于書的精彩程度早已達成共識,現在的爭論點集中在“這是武俠小說,還是俠客小說”上。

  萍蹤俠影錄的粉絲雖然越聚越多,然而其中有相當的一部分人,是從之前那些俠客小說一本一本讀過來的,他們對于“俠客”這兩個字還是很有感情的,所以積極擁護“俠客說”,認為這就是一本“寫得長一些,精彩一些,厚重大氣一些”的俠客小說。

  但是對于先前對那些粗陋嗜殺的俠客小說完全無感的新粉們來說,這本書跟那些破爛玩意兒還是有本質區別的,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的。而且,誰不想自己真心喜歡的作品是開宗立派之作呢?那可是以后在歷史教科書上都有可能看到的殊榮啊!所以極力維護“武俠小說開先河之作”這一稱謂!

  作為萍蹤俠影錄鐵粉的林小璐就是堅定的“武俠派”,為此還在閑暇之余,帶著談薇她們四個在網絡上亂竄,到處跟人對噴,誓死捍衛萍蹤俠影錄的歷史地位,中間還不止一次要拉著鄧錚一起上陣幫忙,被鄧錚嚴詞拒絕,為此還很是怨念了一陣。

  只是不知道,小姑娘若是知道這書其實就是“最不仗義”的鄧錚哥哥寫的,又該是怎樣一種心情……

  簡而言之,兩派撕扯得是不可開交,千度貼*吧、**圍脖、企鵝圍信等處都成了大家的主戰場,廝殺得是愈演愈烈,各種瘋狂刷屏!

  這種熱鬧情況,可喜壞了顧偉元和“秋雨出版社”。

  在加班加點加印第一冊的同時,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1月3日,也就是官方宣布萍蹤俠影錄第一冊成為12月全國暢銷書冠軍后的第三天,重磅推出萍蹤俠影錄第二冊,而這次的起印冊數,直接提升到了10萬冊!

  僅僅1個星期,起印10萬冊銷售一空!

  這個駭人的成績,打破近兩年的長篇小說單冊10萬冊的最快銷售記錄!而且是將之前成績硬生生提高了三天整!

  至此,關于萍蹤俠影錄是不是本好書的討論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大家從上到下齊齊把焦點對準了“武俠還是俠客”之爭上!

  因為這可是關乎作品地位、作者金梁地位的核心問題。

  如果定性為“俠客小說”,那他就只是在此領域內提升此類小說水平和影響力的一位高水平作者,而如果定性為“武俠小說”,他就會成為當之無愧的開一派先河者,稍后再有兩三部水準以上的作品續上,就極有可能成為這種小說的宗師級人物。

  于是乎,一股洶涌澎湃的爭論浪潮在農歷新年來臨之前,襲卷了所有話題榜單,紛紛擾擾,熱鬧非凡。

  鄧錚除了銷量外,一直也在關注著事態的發展。不過他對此倒不是太擔心,因為存在即是合理,他相信既然兩個世界具有完全同源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沒道理“武俠”的定義在這個世界里干不過“俠客”,而且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哪一個鏗鏘大氣、涵義豐富,最能概括這類書的核心特質。

  所以,贏了固然是最好,暫時沒有贏也沒有關系,萍蹤俠影錄畢竟只是小小的開胃菜,后面還有無數大招等著呢!

  終有一日,他會無可爭議地將“武俠”這兩個字冠于其上!

  然而事情的發展結果,比他想象的要好得多,這次的全民浪潮最終驚動到了一位退休多年、國內碩果僅存的國學大師,老人家發表了這樣一段話,算是為此次浪潮蓋棺定論:

  “‘武’往往代表的是單純的招術、兵器互相格斗;而‘俠’則是前者升華后的一種倫理,一種文化,一種精神。”

  “‘武’、‘俠’之結合,源自先秦春秋時期,由‘士’化分而出,即所謂‘文者為儒,武者為俠’。韓非子在韓非子·五蠹中敘述的很明白:‘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話雖有其偏激之處,然卻一語道破了‘武俠’與‘儒家’同出一源的事實。它們之間互相抗衡,互相影響,但都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不同的是,‘儒家’代表上層高雅,‘武俠’則是屬于最廣大平民階層的倫理規范……”

  “從先秦諸子、史記漢書以及志怪,到唐宋傳奇、話本、民俗、戲曲之俠義人物和文藝……泱泱華夏歷史,武俠精神或者說文化,一直存在,它是一種民族的象征,一種獨特的集體潛意識的人格崇拜,一種追求人格完美的中華民族的民族情結……”

  “所以,雖然還沒讀過萍蹤俠影錄,但隱約聽小孫女提過幾次,我本人覺得,對于這類書而言,還是‘武俠’的說法更妥帖……”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