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三三五章:鑄幣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接到如此多的訂單,也是出乎陳憲意料之外,這些訂單給陳憲帶來了一筆巨額的定金,但陳憲經過一番猶豫之后,卻并沒有將這筆錢投入到各地的基礎建設上去,他改了主意,將這筆錢挪用到建設船廠上去。

  陳憲下令,在遼河口,蘇州(今天大連金州地區),鴨綠江口,高麗的揚州,釜山等地同時開工建設造船廠,擴大蓋倫船的產量。

  為了獲得優質的木材,陳憲還下令在后世的海參崴地區,開工修建港口和城堡,以便于從當地的原始森林中運輸優質的造船木材。

  陳憲已經不滿足于兩三百噸的帆船了,他想制造五百噸,甚至一千噸的大型帆船。

  挪用了買船的定金,陳憲又將注意打向了鑄幣上。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干什么最賺錢,當然是印鈔票!

  這個時代沒辦法印鈔票,但他可以鑄幣啊。

  陳憲在青島和各蘇州各成立一家水力鑄幣廠,起名叫做“東海第一(第二)鑄幣廠”。

  這個時代的銅錢采用鑄造工藝,錢幣外形為內方外圓的方孔錢,重量大約為一錢,材料為黃銅,銅含量超過百分之八十,就為上等銅錢。

  陳憲的東海鑄臂廠采取水力沖壓和滾壓方式,鑄造圓形錢幣,錢幣上沒有方孔,表面壓制著精美的花紋和和文字,周圈還有細密的防銼削鋸齒紋。

  東海鑄幣廠生產的銅錢分為兩種,一種重量兩錢(七點五克左右),面額為5文,也就是等于五枚鑄錢,材料為含銅量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紅銅。

  另外一種是四錢(十五克左右)的大銅錢,面額為10文。

  為了讓這種錢幣的價值保持堅挺,陳憲通過法律規定,東海國政府未來的稅收,只收這種由東海鑄幣廠發行的錢幣。

  按理來說,這種銅錢的實際價值,遠小于它所對應的五枚鑄銅錢,應該會受到抵制。

  但實際情況卻是,這采用漂亮的紅銅原料,種壓制著精美花紋和文字的銅錢,一經問世,一下子就大受追捧。

  再加上陳憲以東海國的稅收為這種錢幣擔保,打消了人們的后顧之憂,所以百姓商人們都爭相兌換。

  用一些商人的話來說,這銅錢光是精美的外形就至少值三文了。

  為了方便新銅幣的發行和兌換,陳憲又在各地成立了名為“東海銀行”的金融機構,用銅錢兌換人們手中的普通銅錢,再將普通銅錢運送到東海鑄幣廠進行重鑄。

  除了銅幣,東海鑄幣廠還鑄造銀幣和金幣,銀幣大約重三十克,面額為兩千文,金幣一枚重二十五克,面額為一萬文。

  因為這個時代的中國沒有白銀的流入,白銀和黃金的價格比較高,而且數量也不足,只能被當做輔助貨幣來使用,主要貨幣只能采用銅錢。

  也因為金銀的價值太高,所以僅僅是外表的精美,并不能讓人們忽略它們的實際價值,所以陳憲鑄造的金銀幣,雖然較他們的實際價值稍低,但低的并不多,因而這兩種錢幣在市場上也頗手歡迎。

  陳憲還規定,普通的金銀不能直接在市場流通,但金銀持有者可以用金銀去銀行兌換出和金銀價格等價的金銀幣。

  總的來說,鑄造金銀幣的利潤要比鑄造銅幣的暴利要小得多。

  陳憲將鑄幣廠的巨額暴利都投入到各地的基礎建設當中去。

  但在將新幣投入市場時,陳憲也也掌握著分寸,他時刻關注著各地的物價漲幅……

  除了加強各地基礎建設這個對內手段,來幫助水泥廠的消化,陳憲還動用了對外的手段。

  那就是戰爭。

  國內局勢稍微穩定下來,陳憲迫不及待的發動了針對金國的戰爭。

  這些年來,陳憲已經習慣了當自己的財政發生困難時,就通過戰爭來掠奪財富這樣的財政問題解決方案。

  但陳憲這次發動對金國的戰爭,掠奪財富只是順帶的目的。

  自從一年前收到蒙古帝國內部那巨大變化的情報,陳憲就一直想要動斷這種變化,但奈何當時他所主導的國內政治變革也到了緊要關頭,他實在騰不出手來。

  此時他剛剛穩定了國內形勢,就迫不及待的發動了對金戰爭,就是為了將蒙古帝國拖入到戰爭中來。

  自從收到蒙古帝國變革消息之后,陳憲就加強了對蒙古帝國內部情報的關注度,所以,蒙古人的一系列軍事改革,陳憲也都知道。

  對于蒙古人的那一系列軍事改革,陳憲最擔心的只有其中一件,蒙古人已經制造出的能夠用來野戰的九斤銅炮和相應的炮車。

  拿破侖將十二磅炮稱為“漂亮女孩”,由此可見他對這種大炮的鐘愛,十二磅炮可以說是野戰炮的最佳口徑,口徑縮小,殺傷力不足,口徑繼續擴大,就會因為太重而喪失野戰性能。

  如果蒙古人制造的野戰九斤炮(換算成磅數,大約就是十二磅多)性能能達到陳憲十二磅炮的八九成,那在戰場上,陳憲在火炮技術上,就不再有太多的優勢。

  考慮到這兩年內,國內失蹤的工匠,軍官的數量,陳憲無奈的認為,蒙古人九斤野戰炮性能接近他們的可能性應該非常高。

  陳憲最擔心的是蒙古人自制的九斤野戰炮,而他最佩服的則是蒙古人去除了漢軍身上那笨重無用的布面甲。

  其實陳憲也早就打算要全面去除步兵身上的盔甲,但因為遭到全軍上下的反對,而不得不作罷。

  所以此時他的步兵身上還保留著大檐鋼盔和保護胸腔的半胸甲,為了讓這兩種盔甲在子彈面前能起到一些作用,它們都被制造的十分厚重。

  蒙古人對漢軍騎兵的改進也顯得相當的專業,去除了沉重的盔甲,卻保留了長槍,又配備了燧發槍,改進后的蒙古漢軍騎兵顯然既能夾槍沖鋒,又能下馬用火槍步戰。

  這不就是后世哥薩克的裝備模式嗎!

  這些年發生變革的不僅僅是蒙古人,還有宋國,金國和北金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