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21、熱鬧的集市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第二天,天還沒亮,街道上就響起了零零碎碎的吵雜聲。

  由遠而近的一團團模糊身影,夾帶著車轱轆聲、“吱吱呀呀”的扁擔聲,以及牲畜發出的粗重的鼻息聲,有節奏地回蕩在整個十字街里,緊接著,遠遠近近的卸貨理貨擺攤的聲音就越來越大,像燒開了鍋的咕嚕聲,吵醒了墻根下疲憊不堪的師傅,也喚醒了城東邊一絲絲的魚肚白。

  師傅瞇著眼看了下四周,很多攤子都已經擺起來了,各個貨主都是一副風塵仆仆的樣子,發絲上還掛著一些晶瑩透亮的細水珠,不知是汗水,還是露水。師傅又看了下身邊,見二娃正蜷縮著身體倚在篾匠身上睡著,師傅叫了聲二娃,二娃沒應,師傅伸手推了推,二娃吧嗒了下嘴挪了挪身體,繼續睡著。

  師傅便不再叫二娃了,站起身到附近的幾個攤位去看了看。

  等二娃醒來時,整個街市已經是人頭攢動了。

  二娃是被篾匠捅醒的,這躺下還沒有三兩個時辰,眼睛困得睜也睜不開。

  二娃,二娃,快起來,集市已經開了。篾匠興奮地喊著二娃。

  二娃揉了揉眼,看著眼前熙來攘往的人群,沒一會就清醒了過來,腦子里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起身湊到師傅跟前問,師傅,咱們賣出去東西了嗎?

  還沒,你咋才起來?師傅瞄了一眼二娃,并沒有怪他的意思。

  二娃怯怯地看了下旁邊的篾匠,低下頭吞吞吐吐說,我瞌睡。

  趁著人少,先到集市上去看看吧,等下早點回來還要賣貨呢。師傅知道二娃早就盼著集市了,讓他先去看看熱鬧。

  噯。二娃頓時來了精神,起身準備往外走去。

  等下。師傅又叫住二娃,慢悠悠地從懷里掏出兩枚銅子兒,遞給二娃,說,買個糖葫蘆或者面人吃吧,別亂買別的東西。

  二娃接過銅子兒,努力想掩飾心里的激動,可嘴角還是高高地翹了上去,噯,知道了。二娃興奮地跑開了。

  來了,終于來了。

  正如二娃所期盼的那樣,熱熱鬧鬧吵吵鬧鬧的集市終于來了。

  還有倆銅子兒!在第一天!

  這猝不及防的幸福感就像子彈一樣瞬間擊中了二娃,簡直讓二娃難以置信,整個人都感覺暈暈乎乎的,兩只腳不聽使喚似得直直往前走,矮矮的個頭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一會出現一會淹沒,很快就像池塘里的鴨子一樣消失在熙熙攘攘的鴨群中。

  這是二娃第一次逛集市。

  原本以為,自己一個人逛,會怕會走丟,更擔心師傅會像爹娘那樣一不小心就不見了,不要了自己。可此時此刻,攥在手里的兩枚銅子兒溫溫熱熱的,仿佛一個勁兒地提醒二娃,別怕,師傅在,家具也在,就等著自己買了糖葫蘆趕緊回去數錢呢,那些白花花的家具很快就會變成一枚枚大洋,到時候又可以跟師傅一起吃蔥油燒餅了。

  好!好!再來一個!好!

  這時,一陣陣叫好的喧嘩聲連帶著稀里嘩啦的鼓掌聲從前面傳來,二娃看見一群人圍了個大圓圈,密密實實的,也不知在看什么。二娃走上前,削尖了腦袋拼命鉆進去,好容易在前排露出半個頭,就看見一個比自己還小的娃兒,在原地不停地翻著跟頭,小小的身板跟面條似的騰在空中又快速落下,旁邊的人還幫忙數著數,25、26、27……

  而他的旁邊,是另外一個娃兒,躺在一個長長的木條凳上,兩只腳頂著一個大大的瓷器瓶一直在轉圈兒,那瓷器瓶在他的腳上一會彈上一會彈下,時不時還驚險地翻著個兒,引來周邊的人“哇哇”直叫。

  在他們的身后,是一個壯年的漢子,看起來比苦力年歲稍微大些,赤裸的上身是一塊塊黝黑的肌肉。這時候,他正在用喉嚨頂著一個手指粗的鋼筋條,鋼筋條在他的用力下已經彎曲了,頂著的脖子處一條條青筋豎起,就像耙草的耙子一樣,二娃生怕它折斷了,鋼筋刺進喉嚨里。

  二娃忍不住閉上了眼睛,又時不時地睜開一只眼偷瞄,好在不一會兒,表演就結束了,兩個娃兒漲著通紅的臉向大家拱手作揖,然后就拾起地上的一只碗,沿著圓圈向大家舉起碗來。這時候,就看見一些銅子兒噼里啪啦地被扔進碗里,一些人還興奮地叫嚷著,再來一段再來一段。

  二娃看見那只碗正向自己慢慢地靠過來,不由地把手里的銅子兒攥得更緊了,生怕被他搶了去,趕緊退出來。

  跳!跳!對了,再翻!噯,好兒子,再來一個……

  隔壁的話語聲又把二娃吸引了過去,還沒鉆進這圈里,就聽見人群里有人說,老頭,你兒子不聽你話呀。大家哈哈哈地哄笑起來。

  二娃使勁鉆進了前排,只見一個老頭和一只翻跟頭的猴子在對話,并沒有他兒子。這時候,被大家嘲笑了的老頭有些不高興,拿著手里的鞭子就往猴子身上抽,“吱吱”,猴子痛得趕緊又連翻了幾個跟頭,老頭這才滿意地放下鞭子說,這才是我的好兒子,來,騎車去。猴子又乖乖地跳上一個小三輪車上,像模像樣地騎著溜圈轉。

  等騎了一圈下來,老頭說,給叔叔阿姨大爺大娘們作揖。猴子就拱起手一個勁兒地點頭鞠躬,然后跑回身也拿起一個碗,高高舉過頭頂向大家走來。

  二娃心里又是一驚,趕緊從人群中縮出來。

  我的媽呀,怎么都要錢。

  二娃尋思著趕緊得去買糖葫蘆,不然這銅子兒就保不住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