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百零五章 吳又可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吳有性見天色已晚,本來準備收攤走人,不曾想這時卻來了一個年輕公子,本以為他是來問診,不過聽到他的自報家門后,吳有性卻是一時有些愣住了。

  直到吳洋咳嗽了一聲才把他喚醒過來,他才連忙也自報家門道:“在下吳又可,走方郎中........”

  黎安明只聽到了吳又可三個字,因為在這三個字一出現的瞬間,他終于想起來了。

  吳有性,字又可,號澹齋,我國明代著名傳染病學家,明末瘟疫學的開山鼻祖,著有開我國傳染病學研究的先河之作瘟疫論,并創造性地提出了世界傳染病學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癘氣”致病說。

  黎安明只記得吳又可,這也難怪,相對于吳有性這個本名,吳又可這個名字在后世更加讓人熟識一些。

  這人可是個醫學大拿啊,對于缺少醫學帶頭人的黎安明來說,眼前這位無異于就是送到他口中的肥肉。不過黎安明也記得,吳又可也是一位鐵骨錚錚的漢子,明崇禎十七年,大明江山的腐朽已到了不可醫治的程度,即使有再好的將領,再醫術高明的醫生也無法挽回大明朝的去勢!大明劫,劫數難逃!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非一味猛藥可以痊愈”的大明王朝覆亡。

  當時清朝的實際掌權者攝政王多爾袞為鞏固統治頒布了歷史上有名的“剃發令”。我們熟知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都發生在這一時期。此時的吳又可雖已步入晚年,但仍然懷有大義精誠。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吳又可返回蘇州東山老家;第二年(1643年),撰成了不朽醫著瘟疫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傳染病的理論基礎。

  公元1652年,吳又可因拒絕剃發易服而被清廷處死,終年71歲,其妻亦攜子投河殉情。

  吳又可一生大醫仁心,精研醫術,懸壺濟世,而且忠心為國,最后身首異處著實令黎安明嘆惋。不過他相信,這個時空下的吳又可,再也不會如同歷史上一樣了。

  相對于朝堂上的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們,黎安明更愿意對吳又可這樣的人低聲下氣。想到這里,他便連忙說道:“前兩天在忙,下人不懂事,勞先生久侯了。”

  知道了吳又可的身份后,黎安明對他為什么非要見自己也了然了。據記載,吳又可從小就學習醫術,善于觀察事物,富有探究精神。這對他醫術的快速提升,在某些醫學方面提出獨到的見解,都頗有助益。

  而對于一個被雷劈后還沒死的人,對富有探究精神的吳又可來說,無異于獵手看到了獵物。

  吳又可見黎安明對自己如此客氣,雖然不知其所以然,但他還是很恭敬的說道:“無礙,是在下冒昧打擾了,只因在下對黎公子的病情甚是好奇,故而冒昧上門打擾,如有得罪之處,還請見諒。”

  頓了頓,他又問道:“黎公子可否讓在下把脈診治一番?”

  “有何不可?”黎安明見狀笑了笑說道,看來歷史上的記載果然沒有錯,這吳又可還真是富有探究精神到了極致。

  黎安明依言坐下,伸出右手放在桌上的脈枕上,讓吳又可給自己把脈。

  吳又可見狀也不含糊,連忙便開始投入了起來,只見他閉著眼睛,右手搭在黎安明右手的脈搏位置,眉頭時而緊皺,時而舒緩,好一會兒后才睜開眼拱手說道:“恭喜黎公子,您確實已經痊愈了。”

  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黎安明當然很清楚,相對于現代的宅男身體,經過在昏迷期間的人參大補后,現在的他要強勁壯實了不少。

  所以對于吳又可的話,他只是笑了笑,道:“不知先生可否過府一敘?在下這里有許多醫學問題想要請教。”

  “公子所請,在下莫不敢辭。”吳又可黎安明抱拳應道。

  聞言,黎安明連忙讓吳洋幫助吳又可收拾東西,然后一路說笑著朝家里走去。

  ............

  因為黎文海不在,所以現在黎府名義上主家的就是黎安明了。雖然平時一家人都是一起吃飯,但有客人時,女人不能上桌這個習慣還是沒變。

  席間,黎安明和吳又可聊起了很多醫學方面的問題,雖然黎安明不說學醫的,但來自后世信息大爆炸時代的他,提出的一些醫學觀點,著實令吳又可佩服有加。

  “不知先生對對山西的疫情怎么看?”聊著聊著,黎安明突然問道。從萬歷年間開始,山西就已經出現瘟疫,直到崇禎末年才緩解下來。

  此時黎安明之所以提起,主要是想提早把吳又可往治瘟方向引導。畢竟他可是記得很清楚,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大明全國瘟疫肆虐,南北直隸、山東、浙江等地接連大疫,到五六月間疫禍甚重,可謂是“一巷百余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僅存者”。而到了崇禎年間,疫情更甚。

  如果吳又可早日研究出來治療瘟疫的方法,到時又能救活多少人啊!

  聽到黎安明這么問,吳又可放下碗筷,沉默了好一會兒后才說道:“在下對此也束手無策!”

  想想也是,現在的吳又可還很年輕,距離他摸索出治疫良方還有二十幾年呢。所以黎安明也沒失望,而是繼續說道:“據在下所知,眾醫治疫誤以傷寒法治之,未嘗不見其殆也,那對此先生又怎么看?”

  吳又可聞言嘆了一口氣,道:“大多疫者并非死于疫病,實乃死于無識之醫矣!”

  “那先生可有解決之道?”黎安明聞言笑了笑,又問道。

  聽到黎安明這么一問,吳又可再次沉默了一會兒,才道:“在下以為守古法不合今病,我等應該以今病簡古書。”

  黎安明聞言,頓時滿意的點了點頭,果然,這吳又可確實是以為思變的人。見此,他便從懷里取出一張藥方,這是剛才他讓喜鵲從自己的小院送來的,黎安明看了看藥方,確認無誤后才遞給吳又可說道:“對于如何治療瘟疫,在下偶然得到一張藥方,但在下不通醫理,對此不辨真假,不知先生可愿一試?”

  。。。。。。。。

  (求收藏、求推薦!)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